书城励志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享受生命的春光
11687300000009

第9章 追索生命的意义(5)

哈默离去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立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当然那次采访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那番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后,杰西克在有关哈默的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故事——在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便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加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四起;给别人机会,成功也会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

无腿的登山者

一个失去双腿的人,要去攀登世界的最高峰,登山界的任何人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狂想。

他是一名业余登山员,他热爱登山,每眺望一座山峰时,他内心都涌动出一种征服的渴望。

1982年,他在攀登新西兰最高峰库克山时,突然遭遇暴风雪侵袭,受困冰洞达两星期之久。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经过抢救,他保住了生命,但却从此失去了双腿。

没有双腿,未能终止他对登山的热爱,熬过了漫长恢复期,他戴上假肢又恢复了登山训练。从此,一座座高峰被他踩在“脚”下。2004年,当他戴着假肢登上喜马拉雅山的卓奥友峰时,他的眼睛却凝视着与他近在咫尺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从那一刻起,他便在心中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征服珠穆朗玛!

一个失去双腿的人,要去攀登世界的最高峰,登山界的任何人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狂想。因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专业登山员,冲击珠峰也是无比艰难的。他不在乎这些话。他没有一点儿悲观失望,反而是信心在随着训练与日俱增。

2006年5月,他跨过南太平洋,来到这座世界最高峰的脚下,并向它发起挑战。他的每一步,都被全世界关注着,就在世人的悲情关注中,他的妻子安娜·英格利斯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告诉她:自己正“站”在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顶上。

听到他成功登顶的消息,爱好登山运动的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打电话祝贺这位“无腿勇士”登上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给世界登山史增添上最灿烂的一笔。

这个没有双腿的登山者叫马克·因吉利斯。马克下山后,一个记者采访时对他说:对于一个没有双腿的登山者来说,登上珠峰是无法想象的,你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马克的回答出人意料:一个肢体健全的登山者,在登山时总是担心身体的热量会从四肢流失掉,造成体温过低而出现生命危险。而与他们相比,越是在较高的海拔,我在肢体上的残缺越会成为“优势”。失去双腿,就意味着我能更好地保持全身的热量,这样,我就没有后顾之忧地登到了峰顶。

像失去双腿的马克·因吉利斯一样,每个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千万不要为此而自卑,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缺陷可能正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琳达最后画的一幅画

琳达·柏提希完全献出了她自己。琳达是个杰出的教师,但她感觉,如果她有时间的话,她宁愿去创造伟大的艺术和诗篇。在她28岁那年,她开始有严重的头痛现象。她的医生发现,她有个巨大的脑瘤。他们告诉她,手术后存活的机会只有2%。所以,他们没有立刻帮她开刀,先等6个月再说。

她知道她相当有艺术天赋。所以在这6个月中她狂热地画、狂热地写。除了某一篇以外,她所有的诗篇都在杂志上刊出来。她的画作也都被放在一流的艺廊中展售,除了某一幅以外。

在6个月结束时,她动了手术。手术前一夜,她决定完全捐献自己。她签了“我愿意”的声明,如果死了,她就捐出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给比她更需要它们的人。

不幸的是,琳达的手术夺走了她的生命。结果,她的眼睛被送到马里兰州贝瑟丝达的眼角膜银行,给南加州的一个领受者。一个年轻人,28岁,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这个年轻人深深地感恩,写信给眼角膜银行致谢。虽然已经捐出了3万个眼角膜,这是这个眼角膜银行所接到的第二个“谢谢你”!

进一步地,他说他要感谢捐献者的父母。孩子愿意捐出眼睛,他们也定是好人。有人把柏提希的家的住址告诉他,他于是决定飞到史代登岛去看他们。他来时并没有预先通知,按了门铃,自我介绍以后,柏提希太太过来拥抱他。她说:“年轻人,如果你没什么地方要去,我丈夫和我会很高兴与你共度周末。”

他留了下来。当他环视琳达的房间时,他看见她读过了《柏拉图》;他曾用盲人点字法读过《柏拉图》。她读了《黑格尔》;他也用盲人点字法读过《黑格尔》。

第二天早上,柏提希太太看着他说:“你知道吗?我很确定我曾在哪儿看过你,但不知道是在哪里。”忽然间她记起来了。她跑上楼,拿出琳达最后画的那幅画,它是她的理想男人画像。

画中人和接受琳达眼睛的男人十分相似。

然后,她的母亲念了琳达在她临终的床上写的最后一首诗。它写道:

两颗心在黑暗中行过,

坠入爱中,

永远无法获得彼此的目光眷顾。

诅咒命运的不公,毫无作用,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内德·兰塞姆是法国里昂最着名的牧师,一生中一万多次走到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他的献身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无论是在富人区还是在贫民窟都享有极高的威望。

兰塞姆到了八十四岁的时候,尽管仍然很想走近需要他的人,但由于体弱多病,已经深深感到力不从心了。他躺在教堂的一间阁楼里,酝酿写一本书。以便把自己对生命、生活和死亡的认识告诉世人。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都不满意,觉得没有很好地表达出他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兰塞姆的门,说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他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和她的丈夫失望,在别人的搀扶下,

还是坚持去了。

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七十二岁了,年轻时曾和着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说,他非常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二十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一生碌碌无为,感到非常的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决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宽恕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

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并告诉他,聆听这次忏悔使自己也很受启发。

兰塞姆回到教堂,继续写书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他拿出自己的六十多本日记,决定把一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他认为,不管他如何论述对生命、生活和死亡的认识,都不如这些临终者的话能给人们以启迪。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书的内容都从日记中圈出来了。他命书叫《最后的话》。

可是非常意外,在法国麦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该书时,里昂发生了大地震,兰塞姆的六十多本日记全部毁于火灾。《基督教真理箴言报》非常惋惜地报道了这件事,把它称为基督教的“里昂大地震”。

兰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凭自己的风烛残年已经不可能全部回忆出六十多本日记中的内容了,因为那一年他已九十高龄。

兰塞姆在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基督画像的后面有一只牛皮信封,那里面有他留给世人的“一句话”。他还语重心长地解释说:“那是从一万多临终者的忏悔中提炼出的一句话,那是从六十多本日记中提炼出的一句话,那是从九十年生命历程中提炼出的一句话,那是警示世人珍惜生命、尽可能减少临终前遗憾的一句话。”

兰塞姆去世后,葬在新圣保罗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下了他亲笔书写的那一句话: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命运是一条河,左岸是幸福,右岸是厄运,那么,走在左岸还是右岸,选择权和决定权其实都在你自己手上。

比金牌更珍贵的是友情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始。他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

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但德国有一位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要他击败杰西·欧文斯——黑种的杰西·欧文斯,以证明他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的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

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他只要跳得不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

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希特勒起身离场。

在希特勒退场的同时,一个瘦削、有着湛蓝眼睛的雅利安种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其实他不用自我介绍,没人不认识他——鲁兹·朗。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善意的笑容松弛了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他去年也曾遭遇同样情形,用了一个小诀窍解决了困难。果然是个小诀窍,他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了。杰西·欧文斯照做,几乎破了奥运纪录。几天后决赛,鲁兹·朗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以微弱优势胜了他。

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看台上情绪昂扬的观众倏忽沉静。场中,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挨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

等观众安静下来后,他举起鲁兹·朗的手朝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杰西·欧文斯在那次奥运会上荣获4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4枚金牌。

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

苏丹

苏丹以坚强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她爱着和爱着她的人。第一次见到苏丹是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也是我来到洪湖苏区的第一个晚上。我在田埂上散步,举目看到挂在芦苇上的圆月下,有一个小姑娘手中正挥动着一根细长的竹竿,吆喝鸭群。好一幅水乡牧归图。我正赞叹,突然,几只鸭子窜到我的脚下,我帮她赶了回去。在浅浅的月光中,我见到她微笑的面容。“太谢谢您啦!”

我淡淡一笑,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谁都会帮的。

“嗅,我怎么不认识您?”她打量着我,“是省城来的老师?”

我点点头。

“啊,我们又能上课啦!”女孩兴奋得提高嗓门,惊得鸭群“呷呷”乱叫。

我被她的情绪感染,当晚我就请校长给我安排工作。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发现有张座位空着。我一打听原来是一名叫苏丹的同学未到。晚上,我寻着她学籍卡上的地址,来到一幢低矮的农舍前,轻轻敲门。

“谁呀?推门进来吧。”屋里传出一个妇人沙哑的声音。

我推开门,一股中药味夹杂物品的霉味扑面而来。

“啊!您是老师吧,快坐。昨晚苏丹唠了您一晚。”我循着声音,看到一张破旧的躺椅上靠着一个浑身肿胀的中年妇人。

“那……今天她……”

“唉,怪我。她说到镇上卖几只鸭为我抓药。”

“妈,我回来啦!”随着一声疲惫的声音,门口闪出一个拎着大藤篮的瘦弱身影。

“是你?”我惊诧起来。

“老师。”苏丹立在我的面前,像一只受惊的小鹿。

“唉,是我拖累了她,”苏丹妈摇摇头,移动了一下身子,“这个家靠她撑着……”

“妈……”苏丹责怪道,“您又唠上了。”

“不唠,不唠。”苏丹妈扯起肿胀的面肌笑了。

回到学校,我向校长谈起此事。校长叹了一口气,用无比赞叹的口吻给我提供了一份苏丹的时间表:早上,四点起床,放鸭,做饭,给母亲喂饭,喂药,搽身子。中午、晚上重复一次。除了学习任务之外,家里的柴米油盐她都得管。这担子,怕是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汉子也难担得起啊!

我被苏丹的事迹感动了。第二天,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爱我的母亲》。收回作文本,我翻开苏丹的作文,一行行秀丽的字跳入眼帘:

我母亲不是我的生母。听说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母亲在医院门口把我抱回家,并和父亲商定再不要孩子。

在我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母亲本可再嫁,但为了我,她放弃了很多机会。现在母亲病了,照顾她,不是报恩,而是我爱她……是她用无私的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更使我懂得去爱人……

读着苏丹的作文,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到一棵火红的山丹花。

真正的地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

只剩一只眼可以眨

博迪是法国的一名记者,在1995年的时候,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而且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被病魔袭击后的博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脑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他还是决心把自己在病倒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出版商派了一个叫门迪宝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六小时,给他的着述做笔录。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跟与门迪宝来沟通,逐个字母逐个字母地向门迪宝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门迪宝抄录出来。门迪宝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说明字母是正确的。如果是眨两次,则表示字母不对。

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因此有时就可能出现错误,有时他又要滤去记忆中多余的词语。开始时他和门迪宝并不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所以中间也产生不少障碍和问题。刚开始合作时,他们两个每天用六小时默录词语。每天只能录一页,后来慢慢加到3页。几个月之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这部着作。据粗略估计,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万次。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已经出版,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人生至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做屡仆屡起。

我坚信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