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信息系统原理
11685300000059

第59章 系统分析(4)

④。。

⑤数据存储的组成。即数据存储所包含的数据结构。

例如:

数据存储名称:学生成绩一览表编号:D0501

流入的数据流:“登记学生成绩”处理逻辑

流出的数据流:“登记学籍表”、“填写成绩单”等数据存储的组成:班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学生成绩(5)处理功能卡片

处理功能卡片定义数据处理功能,填写的内容如下。

①处理功能名称、编号。

②说明。

③输入数据流名称和编号。

④处理功能的逻辑概括说明。

⑤输出数据流的名称和编号。

例如:

处理逻辑名称:成绩管理编号:P051.1.5

说明: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输入:学生修课名单、课程名称、学生成绩

处理:从学生名册中获取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名单;统计每门课程的修课人数并报系机关;从系机关获取课程安排数据,包括各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形成教学安排数据,其中包括修课学生名单、上课地点,通知有关教师;接收任课教师的学生成绩数据,并登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进行成绩统计,计算每门课程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补考的人数及比率,计算各课平均成绩并报系机关;向学生发出学生成绩通知,并附补考安排

输出:教学安排、学生成绩通知单、学生修课情况与成绩统计根据数据流程图和系统调查的资料填写各类卡片,卡片填好后,分类排序,装订成册,便形成数据字典。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修改这部数据字典,以保持其一致性和完整性,以便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和程序设计员提供服务。

12.2.5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数据流程图中比较简单的计算性处理逻辑可以在数据字典中作出定义,但还有不少逻辑上比较复杂的处理,有必要运用一些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来加以说明。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逻辑处理工具。

1.决策树

决策树是用树形图来表示处理结构逻辑的一种工具。例如,某工厂制定了一项对职工的超产奖励政策,用一般文字描述为:“对产品X和Y,凡是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者,均可获得奖金,原则是超产越多,奖金就越多。”具体的分配如下。

对产品X,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1件至50件,奖金按超产部分的每件0.10元计;51100,500.10,

按每件0.12元计算;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100件以上,其中50件按0.10元计算,另外50件按每件0.12元计算,其余部分按每件0.15元计算。

对产品Y,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1件至25件,奖金按超产部分的每件0.20元计算,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26件至50件,其中25件按每件0.20元计算,其余部分按每件0.30元计算:实际生产数量超过计划指标50件以上,其中25件按0.20元计算,另外25件按每件0.30元计算,其余部分按每件0.50元计算。

显然,要弄清楚这个分配方案太花时间,如用决策树就能很快地且明确地表达出来,如图1211所示。

1N50

1N25

50N100

N100

25N50

N50

0.10N

5+0.12(N_50)

5+0.30(N_25)

12.5+0.5(N_50)

11+0.15(N_100)

0.20N

XY:N

图1211奖励政策决策树

对决策分析来说,决策树并不是最好的工具。当系统本身太复杂时,会存在许多步骤和组合条件的序列,结果系统的规模变得难以控制。分支的数目太大和通过的路径太多,对分析不但没有帮助而且会使分析人员束手无策。在发生这些问题的场合,分析人员应避免用决策树而考虑改用判定表。

2.判定表

判定表是采用表格方式来表示处理结构逻辑的一种工具。

以图1212的折扣政策的例子来说明。用判定表来进行表达,如表123所示。

50000

5000020

20

15%

10%

5%

图1212某公司折扣政策决策树

表123折扣政策判定表

同条件组合

条件和行动12345678

C1:交易额在5000元以上YYYYNNNN

C2:最近3个月中无欠款YYNNYYNN

C3:与本公司交易20年以上YNYNYNYN

A1:折扣率15%XX

A2:折扣率10%X

A3:折扣率5%X

A4:XXXX

判定表分四大部分:左上角为条件说明;左下角为行动说明;右上角为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为各种条件组合的行动。表中:C1~C3为条件,A1~A4为行动,1~8为不同条件的组合:Y为是,N为否,X为该种组合情况下的行动。列于表底的一行等式为条件,行为和组合可能性的数目,判定表是根据条件组合进行判断的,每个条件存在“是”和“非”两种可能,所以,3个条件共有23=8种可能性(条件组合),表格的查阅有一定规律,假设是第四种条件组合,则说明交易额虽在50000元以上,但信用情况不好,与本公司交易时间较短,所以只能享受5%的折扣率。

因为条件组合的可能性是用2条件数进行计算的,故有些条件组合在实际中可能是矛盾或无意义的,需要将它们剔除。又因为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有些行动是相同的,为了更加简明,还需要将它们合并。因此,在原始判定表的基础上,要进行一系列整理和综合分析工作,才能得到简单明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判定表。表124是在表123的基础上,经过合并处理得到的,其中“—”表示“Y”或“N”均可。

表124合并后的判定表

同条件组合

条件和行动

1(1/2)

2(3)

3(4)

4(5/6/7/8)

C1:交易额在5000元以上YYYN

C2:最近3个月中无欠款YNN—

C3:与本公司交易20年以上—YN—

A1:折扣率15%X

A2:折扣率10%X

A3:折扣率5%X

A4:无折扣X

3.矩阵汇总法

许多决策者希望能把抉择中所必需考虑的各种因素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给各种因素一个重要性权数,就可以作通盘考虑。矩阵汇总法就是基于这种思路。

例如:某公司有4种产品可以发展,其第二年的预计利润与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如表125所示)。公司因为资金有限,只能全力发展其中的一种产品。公司既不希望只考虑近期利润而忽视长期目标———市场占有率,也不希望过分重视市场占有率而置眼前利润于不顾,因此,打算综合权衡利润与市场占有率。公司觉得财务报表必须让股东满意,因此,利润的重要性大于市场占有率,但又深知不可过分忽视市场占有率,因此给利润的重要性权数为0.6,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性权数为0.4。

表125某公司4种产品的预计利润与市场占有率

项目

产品

ABCD

利润/万元200250100180

9%7%5%15%

把利润最高的B产品250万元利润算作利润指数100,按比例计算出其他各产品的利润指数,再计算出利润指数加权值。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D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作为100,按比例计算出其他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数,再计算出市场占有率指数的加权值。将利润指数加权值与市场占有率指数加权值加起来得到总分(如表126所示),D产品总分83为最高,因此决定发展D产品。

表126某公司4种产品的矩阵汇总表

产品

项目

利润

指数

利润指数加权值

(利润指数×0.6)

市场占有率

指数

市场占有率指数加权值

(市场占有率×0.4)总分

A8048602472

B10060471979

C4024331337

D72431004083

12.3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12.3.1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

逻辑方案是新系统要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是在系统分析阶段详细调查和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也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基础性指导文件。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结果、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结果、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及新系统中建立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

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共同确认的新系统处理模式。

12.3.2新系统信息处理方案

对原有系统分析和优化的结果就是新系统拟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它包括如下几部分。

①确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具体内容包括:删除或合并多余的或重复处理的过程;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优化和改善;给出最后确定的业务流程图;新系统业务流程中的人机界面划分。

②确定合理的数据流程。具体内容包括:删除或合并多余的或重复的数据处理过程;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优化和改善;给出最后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新系统数据流程中的人机界面划分。

③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即新系统中子系统的划分。划分方法可参见11.4.3节内容。

④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需要确定数据资源的分布方案,即数据资源是在系统设,。

12.3.3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型

管理模型是系统在每一个具体管理环节上所采用的方法。在老的手工系统中,由于受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手段的限制,只能采用一些简单的管理模型。而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许多复杂的计算在瞬间即可完成,这样像MRPⅡ等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中,就要根据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结果,对每一个处理过程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管理过程的信息处理特点,找出相适应的管理模型,这是使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管理科学的发展在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方法和定量化的管理模型,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但在一个具体系统中应当采用的模型则必须由前一阶段分析结果和有关管理科学的状况所决定,因而并无固定模式。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概略介绍一些常用的管理模型,供确定管理模型时借鉴和参考。

(1)综合计划模型

综合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规划。常用的综合计划模型有以下两类。

①综合发展模型。即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模型,包括盈利指标、生产规模等。常用的模型有:企业中长期计划模型、厂长任期目标模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结构调整模型和中长期计划滚动模型等。

②资源限制模型。反映了企业各种资源对企业发展模型的制约,常用模型有;数学规划模型、资源分配限制模型。

(2)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生产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生产计划大纲的编制和详细的生产作业计划。

①生产计划大纲的编制主要是指安排与综合生产计划有关的生产指标。常用的模型有:

数学规划模型、物料需求计划模型、能力需求计划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等。

②生产作业计划具体安排了生产产品数量、加工路线、加工进度、材料供应、能力平衡等。常用的模型有:投入产出矩阵、网络计划、关键路径模型、排序模型、物料需求、设备能力平衡、滚动作业计划等。

(3)库存管理模型

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的模型,如最佳经济批量模型等。常用的是程序化的管理模型、库存物资分类法、库存管理模型等。

(4)成本管理模型

成本管理模型主要有成本核算模型、成本预测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

①成本核算模型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消耗和间接费用的分配。用于直接生产过程消耗计算的常用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逐步结转法、平行结转法、定额差异法等;用于间接费用分配的常用方法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②成本预测模型,主要包括数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回归分析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等。

③,:、

产品成本比较模型、产品成本与计划指标比较模型、产品成本差额管理模型和量本利分析模型等。

(5)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一般用来反映销售、市场、质量、财务状况等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内容包括市场占有率分析、消费变化趋势分析,利润变化、质量状况与指标分布、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分析等。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普通类比外推模型等。

由于管理模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不同单位由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对管理模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系统分析阶段必须与用户协商,共同决定采用哪些模型。

12.3.4系统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