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入门
11660000000016

第16章 铜镜(2)

隋唐时期,铭文种类较简单,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歌颂赞美类,如:“绝照揽心,圆辉属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见,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

“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等等。另一类为表现八卦五行之说,如:“上圆下方,象于天地,中列八卦,备著阴阳,辰星镇定,日月贞明,周流为水,以名四渎,内置连山,以旌五岳。”“龟镇卜,镜自照,吉可贞,光不耀”等。宋明诸代铜镜铭文也颇流行,如题诗的:“月样团圆水样清,如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题物的:“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惟我与尔”等,带着诗情雅趣。而在宋代,题商号名称或纪年则比较普遍,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青铜照子。”“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官(押)”等。

从铭文中,可见铜镜书法的灿烂,诗情的浓郁,无论是言简意赅、畅怀高论,还是华丽清俏,都具有时代的风范,给人以深刻印象。

与前章所讲钱币有所不同的是,判断一面铜镜的市场价值,不仅要考虑该铜镜的稀有程度,更要看重其工艺价值和文化内涵。鉴赏一面铜镜,要从其器形、花纹、字铭及制作工艺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要善于从这几个方面来判定铜镜的价值,一面铜镜若器形完整,镜面光滑,花纹细致,字铭清晰,则价值高贵。而铜器的出品年代也很重要,铜镜中属战国镜、汉镜、唐镜为重,宋明诸代铜器价值便大打折扣,其中汉唐的特种工艺镜价值更高,要应用已掌握的关于铜镜的各种知识来判断其出品年代,及在其所处年代的地位如何(一般说来各代铸镜中心出品之铜镜比其他地方出品工艺更精,价值也为高)等等,来推断其价值。

三、铜镜的制伪及其鉴别在过去,铜镜不被收藏人士重视,铜镜收藏,远比不上钱币、书画、瓷器等热门。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铜镜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逐渐了解,专题收藏铜镜和以铜镜收藏为主的藏镜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流散在社会和民间的古铜镜已不能满足这只收藏大军的需求,渐渐的,伪古铜镜的作假也开始泛滥起来。

从现有资料来看,古代的伪镜很少,明清时虽然有仿古铜镜,但更多的目的是把它作为工艺品来制造,而不是以欺诈牟利为目的,大量的伪古铜镜开始出现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事。因为中国古铜镜铸造工艺以战国、两汉和唐代最为精美,所以市面上的仿品也以这几个时期为最多,其次是宋镜。目前来看,古铜镜作伪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照原物仿制即制伪者手中已有一面某一时期的真镜,以翻砂的方式将其复制克隆出几面形制完全相同的“多胞胎”,这也是其他铜制品常用的作伪方式。因为有原物作参照,故伪品的形制、纹饰、铜质、锈色都可以做得很逼真。采取这种方式制作的伪品一般很难鉴别其真伪,除非是对包浆和锈色有特别认识的人才不会上当,但一般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铜镜其本身艺术价值或工艺水品都不高,因为作伪者很难有机会得到真正好的铜镜,除非是盗墓所得。

2.按图索骥现在因为是信息时代,出版业也非常发达,除原来已有著名铜镜外,新出土发现的铜镜也很快会在杂志或者网络上发表出来,制伪者只需要找到他感兴趣的铜镜图片,然后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但是因为不了解该器物更多的信息,比如铜质、铸造工艺等等,加之印刷发表出来的器物可能会有色差或视差,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制作的伪品一般跟原物会有较大差别,比如市面上有一种冒充唐代金银平脱工艺的“四神十二生肖镜”,因为不了解唐代金银平脱工艺,而将原本是金银片嵌贴的动物纹做了铸塑的高浮雕,再在其表面涂刷金粉,完全走失了金银平脱的意趣。

3.凭空捏造采取第一种方式制伪,不容易得到好的样品;而采取第二种方式作伪,又容易被发现其原物的出处而被判断为赝品,所以目前市面上较多采用一种“凭空捏造”的方式来制作伪古铜镜。其具体办法是,先找几本铜镜参考图片,然后,将图片中几张相近的铜镜图案从新编排组合,成为一件略不相同的新器,然后再做皮色包浆和锈。采取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伪铜镜,对一般见识少,对铜镜收藏涉猎不深的人来说所有一定欺骗性,因为其形制、图文皆有出处,颇具古意。但因为制伪者文化艺术修养的限制,加之对古铜镜的形制、图文分布等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这种伪品往往缺乏时代特征,图纹搭配不协调,甚至闹出汉制唐纹,宋镜汉文等“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

4.在素镜上添加纹饰宋代虽然铸镜业比较发达,分布也很广,但因为宋代铜资源比较匮乏,所以宋镜开始朝小型化、轻薄化和精巧化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了不少的素镜。大家知道,判断一件古铜镜的价值,其纹饰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开始有人在素面无纹的铜镜(不只是宋代)上添加纹饰。添加方式一般有三种:其一是直接在素胎上刻纹,因为宋镜本来较薄,所以纹饰便不能刻得太深,而古铜镜的纹饰一般是铸造上去的,与很浅的后刻纹有很大区别。其二是在素胎上焊接纹饰,即是将图案作好后(多为动物图形)再焊接上去。其三是用塑脂等材料作成的图形直接粘接上去。以上两种方式所做图纹多为浮雕或半圆雕,不符合宋镜平面浅纹的特点。

关于古铜镜的鉴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铜镜的时代精神来鉴别前文已经讲到,战国镜纹饰奇异神秘,规整中略带奔放;汉镜工整厚重,纹饰密集;唐镜大气舒展,瑰丽豪放;宋镜精巧灵活,线条简洁明快等等。而伪作之镜,因为作伪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往往张冠李戴、画蛇添足常常有之,若我们能够多一些对中国各时代文化艺术精神的了解,多看一些真器实物的图片,则不难判断。

2.从铜镜的轻重和铸造工艺上来鉴别中国铜镜制造历时3000多年,虽然大多为青铜所造,但因为铸造工艺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别,拿在手上的轻重感觉会很不一样。如战国铜镜普遍较薄,加之时代久远,铜质损失严重,手感便觉得轻;若有手感很重的战国镜就要小心了。但现在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一种树脂材料灌塑的伪镜,反而比较轻,这时就要注意观察材质了。从工艺上来说,战国有金银错,唐代有“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这都是其他时期不大运用的工艺手段,如果发现器形与工艺不相符合的,则可能是伪品。

3.从铜镜的包浆和锈色上去鉴别现代伪古铜镜,一般以喷漆作假包浆,有绿、黑、紫等颜色,晶莹有光泽,让收藏者动心。但其包浆处理技术没有汉唐镜那种古色古香,自然厚硬的特点,往往在隆起易摩擦的镜缘及镜钮处见到露骨白色铜胎,漆层极薄。另有一种将新仿镜表面用柔软丝织品擦拭,做成传世品的包浆效果。除了伪包浆外,作假锈也是伪古镜的重要手段,有些还要作残缺和裂纹,但不论是假残或者假锈,一般多不伤及重要纹饰部位,不论锈蚀轻重,除镜缘外,都高出镜的表面,很少见到有向内层腐蚀的现象。天然锈坑形态自然,深浅不一,制假非易。伪锈往往露有刷痕,且多有亮斑。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

参照王海文先生《铜镜的时代性与器形的演变》一文,《收藏家》杂志1998年第5期。

参照孙立谋先生《铜镜作假辨伪》一文,《收藏》杂志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