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11655100000009

第9章 职场之忍

包括内容如下:

第一节执著之忍

第二节忍与成功

第一节 执著之忍

1.忍常人不能忍

现代职场,很多人经常会抱怨老板不会赏识自己,却不知自己的业务水平实属稀松平常,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业务往往会成为人才选拔的硬件指标。这就需要我们职场人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在《卖产品不如卖自己》一书中曾说:“一个人要成功,他的知识非常重要!一个人能成功,就是他的知识比我们更丰富!”

现代职场,有些人对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上级总是一脸不屑,让人大有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的感概。而另一些人则与自己的上级领导关系过密,成为炮灰的不二人选,如何保持与领导的距离呢?那就是尊重领导,和领导保持充分的沟通,不离不弃、光明磊落的关系正是领导所期望的。“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明白一个永恒的成功法则:想要自己获得帮助,首先给予别人帮助;想成就自己,就要先想出方法去成就别人。”

现代职场,我们就如同拳手一样,一个优秀的拳手首先要学会挨打,能够不被打倒,那他才能胜出,让自己坚强地站在竞争的舞台上,是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一次人事变动和职位的调整,也是对各项要件和工作资源的重新洗牌,每一次调整对我们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机会,那些在调整中屹立不倒的人往往有机会获取对资源的优先选择权。不倒翁的秘密正在于它能够不断的自我调整,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

2.《大长今》中的执著

一般人到了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大都首先会想着如何逃避,紧接着就是一有机会就哀声叹气地抱怨,但长今从不抱怨,再苦再可悲的事降临时,她会马上睁大眼晴去发现可突破的机会。

长今为帮助朋友,私自出宫犯了戒律,被发配到多栽轩种药草。凡被赶出宫的人,肯定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宫中了,长今几乎绝望。更让人绝望的是,多栽轩从长官到普通职员,整天庸庸碌碌,除了喝酒,就是睡觉,他们对生活已失去了最起码的希望。

这是一个可怕的环境,足以消磨任何人的斗志和信念,所有来这里的人都变得麻木和无所作为。但长今一生的信念是学好厨艺,目标是当上宫中的最高尚宫娘娘。现在她被赶出宫,理想应当破灭了。可当长官告诉她有一种珍贵的药材,还从来没有人种植成功过,长今惊喜万分,马上明白了自己在多栽轩的使命。从此她的生活马上有了希望和目标立刻静下心来,在多栽轩安心地学习,并种植出珍贵的药材,结果她成功地种出了在朝鲜从来没有人种出过的药材。

多栽轩轰动了,所有的人都来帮助长今种植这种稀有的药材。周围一群只知道喝酒睡觉的人,都成了勤劳的能工巧匠,对一切都已经麻木的长官,在关健的时候却成了拯救长今的贵人。长今再次回到了一生追求的目标当宫中的最高尚宫娘娘。

多栽轩恶劣的环境没有改变长今,但长今却改变了多栽轩所有的人。

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但用心去“改变自己”,却是可以马上做到的。

就像长官告诉长今:“你什么也不要干!”长今好象没有听见,继续种植药材。大家嘲笑长今,她装没有听见,继续她的实验。长今没有能力说服同事和自己一起种植药材。长今更没有权力要求长官让“多栽轩”正常运转。她惟一能指挥的就是她自己。当她成功的时候,自然吸引了所有的人,都来帮助她种植稀有药材了。

长今通过领导自己,最终领导了所有的人。

所以,执着而坚持的力量,“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给长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

坚持做好了手中的一件事,并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让长今拥有了实现理想及目标的“资本”。

“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主动种植从来没有人种出过的珍贵药材,结果成功了,长今再次破例被重召了回宫中……这对每一个还在抱怨命运不公平,环境太差的人真是一堂人生与命运的启示。

虽然长今被发配到“多栽轩”,已经铁定失去了进宫的希望。但因为她种植出了稀有的药材,为国立了大功,结果又被破例重新召回了宫中,才有了能再继续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新机会。

现在很多人一心想当老板,说当了老板就会拼命干了,却不知“成功是一种惯性”只有先当一个出色的员工,并形成“凡事拼命干”的习惯,才有可能某一天很自然地自动当上“老板”。很多人以为只要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比如到深圳,到某家公司,就可以改变命运,却没有想到只有先改变了自己,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改变心态,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长今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哀叹上,而是寻找能走出这个环境的突破点。同样,每个人手上的工作,在行业内都一定有个突破点,一旦找到了,就要靠你像大长今一样,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去达成目标,并做到杰出,另一个好的机会就一定会出现。就像在黑暗的洞中摸索,一旦找到突破的洞口,一个充满阳光、自由的天地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一切结果,都是由每个人播下的种子而产生的,所以,不要轻易地伤害任何人,因被伤害的对方,迟早有一天会反过来伤害你!凡事一有机会就要多帮人多助人,迟早有一天你的爱会反过来帮到你!

长今的父亲被仙道预言:命中将遇到三个女人,一个被他杀而不死;一个被他救后因他而死;一个将杀他而救活很多人……

父亲感到恐惧,问仙道,如何能不遇见第三个女人?仙道回答道,只要你不遇见第二个女人。

仙道的话语深含玄机:遇见第三个女人是因遇见第二个女人的结果如果父亲没有救护母亲(第二个女人)自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长今(第三个女人)。

同样的原因,父亲之所以遇见母亲,也是因为遇见第一个女人的缘故:如果父亲没有去给废后(被废的皇后)赐死药,自然也没有机会遇见长今的母亲了。

《大长今》从虚构的情节中,道出了一个现实的真理:所有今天的结果,都根源于自己过去的行为。

父亲因为给皇后赐死药,导致了他一系列的悲惨命运,而同去的一个官吏却因刺伤马匹,故意摔伤,从而逃过一难。父亲明白不应该如此对待废后,但他最终还是做了,虽然是奉皇命,他仍然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承担自己的责任。

许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一个借口:“我不得已,我是奉命行事,我无法选择。”但生活不会听从你的辨解,它必定用冷冰冰的铁律来对待你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

老子说:“天道”就好象一张大网,看上去很稀疏,但它什么都不会漏下……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铁律,一切结果都有它的原因,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脱逃。

凡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由每一个人播下的种子而产生的,行为导致结果。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要轻易地伤害任何人,有机会就要多帮人多助人,被你帮助的人,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回报。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佛家要求我们多结善縁,多种善因的原因。

人生的辉煌,从树立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开始!人一切的快乐与痛苦,坚持与放弃,都是从一个目标,一个决定开始的。

6岁,长今不能去上学,因母亲怕暴露身份。可长今太渴望识字,宁愿天天挨打,也要偷着念书,母亲的手打软了,终于向幼小的长今屈服,不得不决定亲自教女儿识字。

长今和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是:当许多孩子因为玩泥巴被父母再三痛打以后,就放弃自己的好奇了。但长今没有放弃,长今最终因为坚持,赢得了她人生第一次的胜利。

长今的母亲要离开人世前,又送给了女儿一个最大的遗产,一个超值的礼物她给长今树了一个目标:“当最高尚官娘娘!”

使得7岁就离丧父母的长今,只要一见到宫里出来的人,就会马上说:“我要当宫女!”直到有一天,长今助人助到了未来的皇帝大君身边,她还是没忘了抓紧诉说自己的心愿:“我要当宫女!”

终于,因为长今的坚持,她当上了宫女,赢得了人生第二次的胜利。

从此长今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致志,百折不挠,任何时候只要一想起目标,就会坚强起来……因为她相信母亲说的话是真的:“你不管走到那里,爹娘都会在你身边,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更不能轻易放弃!”从此女儿仿佛变成了“超人”……

长今因为从小习惯了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坚持的性格”。

成功者只占3%,普通人占97%。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前者习惯了坚持,后者习惯了放弃。

很多人,就像长今的爸爸一样,第一次反对毒死皇后,结果放弃还是去毒死了皇后;第二次决定不再救任何女人,结果放弃还是去救了长今的妈妈;第三次决定不再抛头露面,结果放弃还是去公众场合比武,结果被官兵杀死……这很像我们很多人,经常会给自己一个好像无法逆转的理由,接着就会马上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目标。

一个敬自己的事业如敬神一般的人,才会不计眼前得失,不惧目前挫折,全身心地热爱手上的工作,并相信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做膳房的宫女,地位十分低下,但长今自认为做膳食是最高尚的,是值得崇敬和热爱的,所以长今做出了最美味的膳食。

长今的竞争者今英说得好:“我们之所以会输给长今,不是输在我们的手艺上,而是输在我们对待食物的真心和诚意上。”

医女的地位比宫女的地位更低,但长今自认为医术是值得崇敬和热爱的,所以,当宫女们要长今为她们按摩、捏脚,长今没有认为这是种低下的工作,而把它当成医者的本份,所以没有一丝抱怨和耻辱感,并用自己的诚心和敬意,尽医者的最大能力去投入,最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再伟大的人,也有情绪不佳,意志脆弱的时候。

长今被死对头崔尚宫和今英等人陷害,师傅韩尚宫死于非命,长今沦为宫婢,被发配到边远地区。

内心充满仇恨的长今,发誓要重新回到宫廷报仇。

现要重新回到宫廷,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医术,等待能经过朝廷的选拔考试,成为宫廷医女。

于是长今向当地的“首医女”刻苦学习医术,等待回到宫廷的时机。

这时,长今遇到了曾经在“多栽轩”帮助过自己的郑主薄大人,当郑主薄大人知道长今是为了报仇而学习医术的时候,十分震怒,要长今放弃医术,他说:“一个内心充满仇恨,一心想要报仇的人,根本不配学医!”其实,郑主薄大人不是反对长今复仇,而是反对长今利用医术来复仇。

医术高明的郑主薄大人,作为一个真正的医者,医术对他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感情,就象所有教徒对待宗教一样,他绝对不能容忍医术背离它应有目的,沦为复仇的手段。

因为每一个名医都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医术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害人,报仇本身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利用救人的医术来算计仇人,是不能容忍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缺乏认真工作的人,但认真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升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能力?还是为了让领导重视?为了获得更多报酬?……这都背离了工作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如果背离了工作本身的意义,就会出现:当我们认真工作,却仍然不能得到工作之外的东西时,就会开始怠慢自己的工作、厌倦自己的工作、甚至诋毁手上的工作,进而失去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到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成为彻底的失败者。

孔子教学是因为大彻大悟,心中有话,不吐不快,周游列国为让更多的人知礼……结果成为了儒学一代宗师;丁绍光绘画用灵魂来记录自己曾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印象,追回那年青时的感动,……结果被美国画廊发现,被艺术大师评价成经典,才成为了“最昂贵的画家”而名满了天下;韦尔奇领导通用电气一心只想让团队成“数一数二不被市场淘汰”的团队,他从一个工程师开始进入GE工作,最后成为了GE的董事长,成为了全球“企业家的教父”。

长今在学习厨艺的时候,牢记前辈郑尚宫的教诲:做膳食的人,要让进食的人身心愉快,有利健康,不能成为权力和阴谋的手段。结果长今做出了最好的膳食,得到皇帝皇后的赞扬。

在长今成为宫廷医女的时候,也随时牢记郑主薄大人的教导,一心治病救人,甚至不惜性命,拒绝了皇后要她“让世子安然死去”的要求,结果成为了韩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医生,被皇帝封为“大长今”。

为了崇敬和热爱的事业,不留恋得到的地位和权势,以自己的主动引退,来保证事业的纯洁和崇高,这是郑尚宫做到的事。

为了崇敬和热爱的事业,宁可背上负罪抗上、忘恩负义的罪名,甚至不惜一死,来坚持事业的纯洁和崇高,这是长今做到的事。

能这样对待自己事业的人,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事业一定最后会成功!

8岁的长今,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熬过了通宵的惩罚,终于被韩尚宫录取为徒,跟随学厨艺。

师傅让长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她端一碗水来。长今小心翼翼端来一碗,可师傅看看水,便再不理长今,做自己的事去了。

如此过了许多天,师傅什么也没有教,只是让她重复地端水。长今非常地痛苦,也非常茫然,不明白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因其他的小伙伴都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了很多手艺。

直到有一天,长今因为跟母亲多学了一门知识:在下雨的时候,要把煮开的水洗菜,才能解决宫中食物莫名其妙变质的大难题。一时长今赢得了宫中所有人的好感,韩尚宫惊喜地对长今说:“你有个很聪明的母亲,知道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煮食方法。”

长今恍然大悟,在端水之前,开始问韩尚宫:“你要喝凉的还是喝热的?你今天肚子痛吗?大解了吗?”然后在水里加了一点食盐给韩尚宫,并说出自己加盐的理由。

师傅大悦:“你终于明白了!因对于做食物的人来说,水放在碗里,就是一碗食物,你要了解对方到底要什么?需求什么?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和需要,再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美食来。”

庄子说:“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能学习的东西;做事,就是要做他不能做的事;辨论,就是要辨他不能辨论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探寻,要把目标定在不知道的境界,这样就达到学习的顶点了。”

要学习“不能学习的东西”,就是要学书本上没有记载的东西,前人没有传下来的东西,世间上没有定论的东西,老师不能教的东西那就是“创造力”。

长今的师傅韩尚宫和今英的师傅崔尚宫,两人教导学生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崔家在朝中当了五代的最高尚宫娘娘,祖祖辈辈积累了大量做膳食的经验,收藏了无数做膳食的秘诀,崔尚宫希望今英把这些膳食秘诀烂熟于胸,并时时以家族的权势要求,来作为做出最美味食物的标准。

韩尚宫却要长今不停地端水,她希望通过这个极普通的行为,启发长今如何了解进食人的心情,体悟食物的道理,感悟到做膳食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都不是现成的,是不能直接教导给长今的,要靠长今自己的领悟力和创造力。结果长今真的做到了,所以韩尚宫激动万分,认定长今是一个可造之材。

韩尚宫知道自己记录的密诀虽然很多,但它是有限度的;端一碗水虽然很简单,但要端一碗能让饮水者感动甚至永志难忘的水,就不是任何人能做到的,而这正是韩尚宫的追求,是韩尚宫一直没变过的做食物人的坚持与信念……

崔尚宫教授今英做膳食的知识,韩尚宫则启发长今领悟做膳食的真谛;崔尚宫传授今英做膳食的杰出本领,韩尚宫则开拓长今做膳食的创造潜力;崔尚宫关注做食物的技巧,韩尚宫则关注做食物者的人生态度……

所以长今从来没有见过鲸鱼,却能做出最美味的鲸鱼美食;长今失去了味觉,却能做出令人惊叹的美食美味,按师傅的话来说:“长今有画出味道的本领”。

今英不小心遗失了明国大使带来的金鸡。长今主动帮助今英,一道偷偷出宫去寻找金鸡。

在赶回来的途中,长今遇见了被倭人袭击受伤的闵大人。长今不顾危险为这位濒临死亡的战士进行紧急救治,从而把闵大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长今因此错过约定回宫的时间,按宫中纪律,必被赶出宫廷,长今遭受了她入宫以来,第一个最重大的打击。

在生活中,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不少,但如果因帮助别人会给自己造成伤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但长今没有放弃,这不仅仅是长今的善良,更是她绝顶聪明的智慧。

虽然长今因救人,而让自己一时陷入困境,但她却因此而结识了闵政浩大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正因为这次救人的机缘,让闵政浩一次又一次在最关健的时刻,也同样救了长今,并且两人最终相爱,成就了一段最美丽的爱情童话。

仁者,凡事都能从“仁爱”的方面去理解所遭遇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以善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善的心态,用善的念头,来作为处理事件的最高原则。他因此可能会一时吃眼前亏,但他最终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因为人的心都是肉长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长今终于可以参加严格的膳食考试了,考试通过的将晋升为更高级别的宫女“内人”,没通过的将被淘汰出宫。就在这关键的时候,自己用来竞赛做馒头的面粉被小宫女偷了。面对希望亲手做一碗馒头汤给母亲诀别的小宫女,长今放弃了追回面粉的初衷,帮小宫女一起,为她的母亲精心准备了一碗无比珍贵的馒头汤。

这是一种“仁心”也是一个能被众人追随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仁慈之心”。

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人都有怜悯伤痛的心),否则世界将变得生冷而可怕,残酷而无情,人间将会变成地狱。

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事情必须要讲原则,才能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树立规矩、建立秩序。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不能干大事的人,一个没有原则的企业肯定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但是,只讲“原则”,而没有“仁心”的人会变得冷酷无情,只有“原则”而没有“仁心”的企业,最终会失去人心,失去追随者。

IBM总裁汤姆·沃森,看到自己一个员工迟到并在会上无精打采,一问才知员工太太当天生孩子。他马上称赞到:“你今天还愿意来开会学习,真是优秀!”并马上带员工坐上自己的私人飞机,飞往医院的产房……

长今会坚持原则,但更会变通。

长今不忍心从小宫女手中夺回孝敬用的面粉,便用“多栽轩”得到的大白菜、朴瓜代替面粉,竟做出了风味独特的人人惊喜的馒头,这是她再一次临危时的一种变通。

但长今违背了宫廷考试的原则,所以主持考试的尚宫们宣布她落选,但皇太后的眼光比尚宫们更胜一筹因为她除了懂得坚守原则外,更懂得要如何变通。

太后从长今违背原则的背后,看到了一颗更为珍贵的仁爱之心,这颗仁爱之心才是皇宫更看重的品德,比任何原则更重要。

于是长今以第一名成绩通过考试,并赢得了太后的称赞,她的竞争对手今英第一次在比赛中输给了长今。

人一生要经历无数的诱惑,让自己去做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有的人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时被认为傻瓜,最后才发觉这才是大智慧;有的人扛不住违背原则的诱惑,到最后才知咬了致命的香饵。

崔家为了巩固自己在宫廷里的地位,交给了今英一个害人的任务:在膳食间,悄悄放上诅咒皇后娘娘肚子里的孩子变为公主的符咒。

今英经过几天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屈服了,她从崔尚宫手中接过符咒,并把它悄悄放在了膳食间。

人的一生,会做很多的错事,犯很多的错误,有些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还可以弥补;但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是无法弥补的,因为己越过了做人的底线。

今英放弃了自己原本善良的立场,接受了损人的任务,从此也改变了一直坚守的做人原则,开始与自己最亲密、最尊重的朋友长今,分道扬镳,变成了仇敌。

而在同一时间,长今忍住挨饿几天的禁闭,坚持住自己对母亲的承诺,反而深深感动了师傅,终于被救。

所有第一次越过做人底线的人,大多抱有这种思想:为了某个重要的目的,只做一次!可她不知“已越过了做人的底线”。

就像人越过了“绝不吸毒”的第一步,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人生坚持,从生理上根本动摇了自己的人性堤坝,行为自然失去了最起码的控制和约束,直到恶行变成了习惯,从此无法再回头,也回不了头,最后越走越远,直到跌落深渊。

一个善良的人变得丑恶,正直的人变得虚伪、美丽的理想变成可怕的野心,正常的人变成恶魔,都是从第一次“越过底线”开始的。

曾经收养过长今的德久大叔,因给皇上的儿子元子奉献过全鸭汤,却出现了中毒现象,久治不愈,被打入了大牢。

长今为了救出养父,决心查明元子大人中毒的真相。

在所有的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不论膳食间的娘娘,还是宫廷的御医,对此都束手无策,一个刚学会做膳食的宫女,怎么有能力调查出事情的真相?

长今为了挽救养父,想出了别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尝试了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汤药。为达到救人的目的,不惜以身试毒,最后将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找出了元子中毒的真正原因。

在长今不懈的努力下,养父的命被救了,同时长今再次被皇宫记了一大功。

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他的不足。那些不管对象是谁,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拥有宽厚仁爱之心的人,就可能成为领导,成为一个“大人物”,因为人们愿意跟随他。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跟随一个不知道欣赏自己,只会整天责备并埋怨别人的人在一起。

韩尚宫包容了长今,让失去味觉的长今成为了自己的助手。结果,正是长今出类拔萃的表现,为被人陷害的韩尚宫赢得了最后的比赛的胜利,并且为韩尚宫赢得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情谊,使她从痛苦的自责中解脱了出来。

崔尚宫不停地损伤长今、坑害长今,反而成就了长今,使她更加杰出。相反,崔尚宫本人却因为嫉妒,而越陷越深,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所以包容别人,实际就是包容自己,这是一个领袖人物身上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会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像大海一样容纳了百川,从而让自己生生不息,谁也不能阻挡。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的本性,谁也无法逃脱,但“仁者”的自私,常抱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这样的“自私”是一种正道。

这就像一个医生治愈病人,而获得钱财。表面上看,是病人受到了医生的恩惠,而付出了医药费。反观医生,他通过治疗各种病人,精进了自己医术,同时也增加了经验与财富;医生通过拯救别人,而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培养了仁爱之心,还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按理应当是医生付患者“感恩费”才对。

像这样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自己利益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狭隘的自私就没有任何包容,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损伤别人、坑害别人,最后的结果往往被损伤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很多人不知道,通过损伤别人、坑害别人而赚取的利益,只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容易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伤,精神被毒化、人性被扭曲,这才是一笔最不划算的买卖。这种只会满足自己利益的“自私”,必将遭到受伤者的报复,会为自己更大的耻辱买单。

3.学会厚脸办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来只有“事不过三”之说,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官场偏无“事不过三”之说,这就是厚脸当差,厚脸办事。只有如此,你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下面的一个历史故事,看后你定会获益匪浅。

“安史之乱”时,安定唐朝江山的功臣中,郭子仪当居第一。由于他功劳太大,唐玄宗身后的几任皇帝把他罢免了又起用,事成后又罢免。举凡一生,四落四起,可郭子仪从来没有怨言。朝廷需要时,一接到命令,他不顾一切,马上出发;叛乱平定后,皇上疑忌罢免他,他也无怨无悔,马上回家。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郭子仪一生所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官至将相。八子七婿皆显贵于当代。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我国历代的功臣,能做到这三点的,试问还有几人?

郭子仪是凭什么修来这样大的福报——富贵寿考集于一身,功名利禄一人占尽,而没有像历史上常见的功高震主的大将那样,横遭不测呢?

看看郭子仪为人处事的几桩事迹,便可窥见一斑。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安禄山造反,率兵一路攻向长安。唐明皇仓猝入蜀,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青铜峡县东北)即位,召集各路军队抗敌,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领全国各大军镇。郭子仪与另一平叛大将李光弼原先同为朔方节度使手下的牙将时,两人脾性不合,平时互相不过话,有时实在避不开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要怒目相视,势同仇敌。等到郭子仪官拜大将军后,李光弼心想:郭一定不会放过他。于是他求见郭子仪说:“我死固然无所谓,但求你高抬贵手,饶了我的妻室儿女。”

郭子仪听他如此说,赶忙离座下堂,扶起李光弼,搂着他的肩膀,热泪盈眶地说:“如今国家遭此大难,皇上避乱在外。只有你才能担当起匡扶国家的重任,怎么能对从前的那些个人恩怨耿耿于怀呢!”

李光弼见郭子仪如此坦诚大度,非常感动。不久,两人同时受命东征,同心合力打败了史思明。

中原转战两年后,郭子仪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收复了京城长安。肃宗李亨亲自劳军灞上,感激地对他说:“国家再造,全靠爱卿之力啊!”然而他话虽这样说,尽管当时战乱还未平定,但郭、李功劳太大,难以驾驭,采取不立元帅的办法,而是派出太监鱼朝恩任监军,名之曰“观军容宣慰使”。

一个不男不女的阉宦能懂什么行军打仗之事,但他却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的,结果几次战斗下来,连连败退,不得已,只好任命郭子仪为诸道行营元帅。为此,鱼朝恩忌恨不已,一有机会就在李亨面前谗害郭子仪,终于又夺了郭子仪的军权,召还京师。郭子仪接到圣旨,不顾将士们的反对,瞒着部下,单骑回京闲居家中,一点儿怨尤的意思都没有。

第二年,安禄山死,史思明再度攻占河洛一带,吐番也逼近长安,朝中群臣计议,一致认为郭子仪有功于国,现在天下未平,不该让他在家赋闲。肃宗只好再次召回他,官拜诸道兵马都统,进封汾阳王。这时肃宗已命在旦夕,在病榻上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就全委托你了!”

肃宗死后,当时和郭子仪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广平王李豫继位,是为代宗。奸臣程元振不停地向李豫说郭子仪的坏话,代宗也怕元勋宿将功高难制,于是罢免了郭子仪的全部兵权,不让他带兵打仗,却叫他去当修建肃宗皇陵的监工。郭子仪觉得来意不善,一面尽力做好皇陵建筑一事,一面把肃宗当时给他的诏书敕命千余篇(其中大多是军事绝密文件)统统交了上去。代宗这才明白了自己对郭子仪的误会,且心生惭愧,于是第三次起用了他。

当时,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番、回纥进犯河西,代宗也学他祖父唐明皇,避难到陕州。郭子仪临危受命,事起仓猝,从前的部属都已离散,身边只有数十骑。他一接到诏命,只好临时凑合部分队伍,一边南下,一边收集散兵游勇。后来碰到旧部张知节,才得以在洛南扩兵增员,逐渐军威大振,再次收复两京,迎接代宗回到长安。代宗见到郭子仪后,惭愧地说:“只因没有及时重用爱卿,才到了这步田地。我这个皇帝也当得未免太可怜了,让有贤德的人看不起。”为表彰郭子仪的盖世功勋,诏令把他的画像供在凌烟阁。这在当时,是谁都不敢奢望的最高荣誉。

所以,对人生旅途上的坎坷,要有正确认识——受一点儿委曲,受一点儿苦难又何妨,我们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糊涂和聪明是相对而言的。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因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使之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就会以精明手腕去对付他。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儿,真是算尽自家耳!”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还能以诚相待,他说:“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但是对于官场的交接,他们兄弟俩却不堪应付。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会对你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话,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显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显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就是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说:“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你要知道,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大度的胸襟,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

4.善于保护自己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这就有必要探讨封建社会那些处世圆滑、左右逢源,尤其善于拍上司的马屁的官僚。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办好公事,而是怎样讨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职奉禄、荣华富贵。这些人没有什么建树,在保官保禄方面却有一套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的办法。清代道光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曹振镛就是这类官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曹振镛在乾隆朝中进士,点翰林,官至侍读学士,至嘉庆朝便飞黄腾达,升为尚书、大学士。道光皇帝继位后,他更是红得发紫,晋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图形紫光阁。当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又得到“文正”的谥号。这是清朝对故世大臣最高的评价,在清代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七八个人。曹振镛作为一位汉族官僚,既没有显赫的武功,又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时代,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自然有他的“诀窍”。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宠信靠的是什么。他回答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意思是对皇帝、对上司,只需要表示顺从,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圆滑到了极点。“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而是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进入道光时期就已经暴露出许多衰败的迹象,积重难返,地方官员纷纷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阅的文件就有好几大撂,道光帝看得头昏脑胀,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实在不愿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废政务的坏名声。曹振镛敏锐地察觉出道光帝的这种心思。他讨好皇帝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无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无非是为了博取敢于直言的虚名,对于他们又不能降旨怪罪,这样会使陛下蒙受拒谏的名声。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的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降旨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慑于您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镛的一席话,正中道光帝的下怀,果然照他的办法做了。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文武百官谨小慎微,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隐匿不报,即使报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事情的真相。于是,官场上形成互相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作风。国家的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内乱。然而,道光帝却少看了许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劳。

曹振镛这么一“说”,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地位,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这种人只能给自己带来某些私利,对国家来说,却是埋下了可怕的隐患。这种人整天想着自己的名誉如何,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安危。更可怜的是道光皇帝没有看透这一点,反而把曹振镛当成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曹振镛的举止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以曹振镛为楷模,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认识像曹振镛这样一些舍公为私的、祸国殃民的小人的本领,防备受其谎言所惑,误了勤政为民之大计。

自古以来,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的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赵普回答:“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饮酒,酒酣耳热之时,命令左右侍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我如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怀,然而作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他干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黄袍给你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然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一条可求生之路。”

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儿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如果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就可免却互相猜测怀疑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说:“陛下替臣等想到这种地步,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说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不难想像,如果石守信等自恃位尊功高,不采取退让措施,他们的结局自然可以预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不外是由职权或地位而来。不论你是出于公心还是另有想法,只要是你的所言所行超出了自己的权限,必然要带来别人的猜忌。因此即便是出于好意也要谨慎从事。

唐朝的王叔文经常陪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时,太子和人议论政事,谈到了宫市的弊端。所谓宫市就是宦官在民间以低价强行购物。太子说:“我正打算向圣上反映此事。”在场的人都称赞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没有说话。众人走后,太子留下王叔文,问他为什么不说话。王叔文说:“太子的职责就是侍奉皇上的饮食起居,早晚问安,不宜议论宫外的事。皇上在位久了,如果疑心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如何辩解呢?”太子听了这话后大吃一惊,说:“不是先生指点,我哪能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古代人们在凶险的官场中用以自保的韬略。虽然消极的成分有不少,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处高位的人往往喜欢参与,显示自己的权威、才能、存在,似乎自己无所不能。他不知道自己做多,他人就做得少了;自己的才能太显露了,他人的才能就发挥得少了。做领导的不是要和他人比试才能,而是要让他人发挥才能。所以《尚书》说,对司法方面的事,不要越俎代庖,要让有关的官员去治理。太子与皇上本为父子,王叔文还非常郑重地提醒太子要避嫌,更何况其他的人了。这一招不谋其政术高就高在尊人之位,尊人之言,既留有余地,又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好管闲事受人磨”,是的,不该你去管的事你偏要去操心,这不是没事找事做,自讨苦吃吗?如果我们本职工作尚未做好,就去做一些与自己职务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越俎代庖,这就是多此一举。这样做,你不但当得不到众人的承认,而且还影响他人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不在其位就当不谋其政。

当领导的,没有哪个人不想美名远扬的,殊不知这里面都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拙、黯然失色;要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几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毁名声,以使君上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释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理。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后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回使臣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在京师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作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作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儿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吧!”

萧何是刘邦的贫贱之交,刘邦亲口将他封为第一功臣,为什么刘邦对他还相信不过呢?这是因为,政治斗争是一个不断地一分为二的裂变过程。当年项羽、刘邦共同对付秦朝,秦朝灭亡了,项羽、刘邦这一对盟友翻了脸,打了起来;项羽被消灭了,刘邦集团内部又发生了裂变,中途入伙的韩信、英布又被刘邦视为异己的力量;韩信、英布垮台了,刘邦的核心集团又该找出新的打击对象了。萧何树大招风,自然首当其冲。萧何虽然不断地自毁名声,却并未能消除刘邦的猜疑,就在刘邦将状纸交给萧何的同时,因萧何顺便请求将皇家花园中的荒废土地拨出一些交给百姓耕种,刘邦立刻变了一副面孔,说萧何故意讨好百姓,将他收进监狱。刘邦之类最高掌权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你盘剥百姓,结怨于民,那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段,他不仅不会管,还会加以纵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办一两件好事,说一两句公道话,而影响了他的权威、名声,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所以,干些蠢事、坏事,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也不失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们都被封为“王”,却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儿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这些兄弟虽然贵为天潢贵胄,实际上连个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表,为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就应当举奏,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曹表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让这种类型的人物登上领导者的宝座,部下们恐怕再没有好日子可过了。

领导者必须从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场无法思及的想法,同时也要让部下在自己无法照顾到的方面充分活动才行。

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指责,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如果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如果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行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不过,何以田中角荣只被称为“电脑推土机”,而没有被称为“电脑刮胡刀”呢?因为推土机的马力虽然很大,但却不很敏锐,而田中的表现也略微迟钝,正好和推土机的性质相同。田中角荣就任总理大臣之后,倡导“日本列岛改造论”,并加以实行。观其实践方式,便使人产生一种其并不是依赖敏锐头脑,而是依靠踏实的作为进而成功的感觉。

但后来的田中角荣,不再坚持过去那种单纯和有些迟钝的形象,而将内面的敏锐确实显露于外。据专家研究,田中角荣现在所表现的敏锐作风,多半是由于他依靠财富力量所获得的强大权力引起的。其实,田中角荣本身至今仍保有相当浓厚的迟钝性格色彩。从他牵强地使用强力压迫有关单位改变洛克西德事件对他的不利裁判,结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证实这一点。

大平正芳也是位因未将内心的敏锐显露于外而获得成功的人物。其实,他是个相当聪明,且反应灵活的人。由于生性酷爱读书,当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书官时,不论多么忙碌,都会抽空逛逛位于神田的书店街,并买几本中意的书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说话速度慢条斯理而闻言,其实这可能是他故意隐藏敏锐的真面目,佯装成反应迟钝,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击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来,迟钝不光可以成为点燃下属智慧的火花,而且还可以隐藏锋芒,使自己逃脱众矢,从而成功地保全自己,保全自己先保全实力。

无论是体育竞技场上,还是在军事战争中,实力总是决定一个人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许多人始终将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作为用兵第一大法。

在战场中,如何做到保我军于万全呢?有人通过长期思考,总结出如下几条:其一是不强交战。意思是说,在与敌军交战时,如果没有取胜把握,不要强行交战以减弱我军实力;其二是该退则退。其实,用兵的方法,是以保全自己的军队为上策,其次是保守自己的城池。在战斗中,将领要静静地考虑一下,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部队。如果不退兵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不退兵。如果必须撤退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坚决撤退;其三是要将我军置于战斗的有利位置中。在战斗中,如果有招降的军队,应将降军放在攻打敌军的最前线,一则能够有利于监督降军,二则有利于保全我军实力,减少伤亡。

在有多种力量参加战斗的复杂形势上,清代名将曾国藩更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主兵客兵制度。他指出,在主客兵相对时,为保全我军实力,一定要主兵强于客兵,例如他在给九弟的信中写到:

“只要李少荃另调所谓的常胜军前来助阵,这绝不是我的本意。常胜军以前是华尔统率的,我已经不愿意与他合作共事。现在华尔已死,白齐文接替他统率常胜军,能战不能战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军风完全不同,难以与你部合处,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支军队既然已向这边开来了,现在我们再去拦阻也来不及了,只好听任他们自己开来。但是,绝不能让他们进入你部的长濠之内,只能令他们先去攻打九江伏州、下关等处的敌人营垒,希望能够以此稍稍牵制一下敌人的力量。如果下游不能取胜,就令白齐文等由金柱关、采石上游夹击而下,虽然未必能够收到大的成效,但也不会给你那里造成损失,或许这倒是双方善处的一个方法。白齐文的部下,名义上是洋兵,实际上都是广东、宁波的人,骄奢成性,饷银也极贵,你的部队绝不能与他们相处。无论什么时候,在长濠之内,总是要保证主兵强于客兵,一切都要由你作主,号令统一,然后才不至于坏了大事。你千万要记住,务必要记住。”

曾国藩对于主客兵的思考是有其军事眼光的,也确实是经验之谈。在其后几十年中,北洋军阀孙传芳正是玩弄了一套“主兵客兵术”,采用主兵强于客兵的方法,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军事要地福建。

1922年秋,曹琨命令孙传芳带兵去抢福建这块地盘。曹琨是直系军阀,而当时福建的军政大权却在非直系的王永泉手里。孙传芳屯兵在福建省的边界上,只带了少数随从进入福建,编造一大堆谎言诉说吴佩孚如何排挤他,说得声泪俱下。他向王永泉表示,只要两人同心合力,一定能在福建保境安民。他的甜言蜜语使王永泉渐渐相信了他。他还与王永泉结拜为异性兄弟,指天发誓,这样,孙传芳就把这两个旅的重兵开进了福建,王永泉不但不疑,还以为壮大了力量。

1923年3月,曹琨正式委任了孙传芳为福建的军务督理,孙传芳一面仍和王永泉周旋,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在一个夜间突然将自己的军队开进了省城。此时,城中孙传芳的兵力已经大于王永泉的兵力,王永泉这才知道上当,但为时已晚,只得声明下野,逃到上海。为此,人们都称孙传芳是笑面虎。曾国藩关于主兵客兵制的理论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学会保全实力。实力没有了,你就难以得到保全了。

第二节 忍与成功

1.成功的基石是坚忍

他是杂志发行员,一个人孤苦伶仃独闯大上海。他每天在上海的各个书报亭之间奔波,用自己一腔的热情和全身的气力去推销每一本杂志。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没有推销出去理想数量的杂志,好多书商都拒绝接受他的杂志。当然,书商拒绝他的杂志,并非杂志的质量不好、价位高,而是牵涉到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问题,比如书商的利差问题。他了解到浦东一个图书批发商手头的好多杂志都销得很好,这当然与那位批发商的营销技术有很大关系,所以,他也想把自己的杂志给他销售。

他第一个月的月初骑车用4个小时去浦东给那个书商送杂志,但书商不想要他的书,他就在书商的店里站着义务帮书商发书,希望自己的杂志能随着书商的其他杂志一起批发出去,可书商嫌他的杂志没有销路,没有心思理他。

第二个月月初,他照样去那里,书商看他挺可怜的,就答应先把杂志撂在那里,并告诉他:有人问就发出去,没有人问你还拿走。

第三个月月初,他骑车带着200本杂志去浦东的时候,刚走了一半路就遇上了大雨,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包在书上。他冻坏了,真想骂娘,可他还没来得及把脏字说出口,他的车后胎却“叭”的一声爆了。这是一段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路。他实在气馁了,蹲在地上哭出了声。他想:自己在上海都一年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活儿干。推销杂志吧,3个月也没推销出去几本……他在不断地否定着自己,同时,他也想不干这个工作了。

但他转念一想,不干这个又干什么呢?他正想着,一辆出租车过来了。他知道,坐出租车去浦东至少需要60元钱,而他身上只有十几元的零用钱。但他忘记了自己是不是下意识地给出租车司机招手示意了,总之,出租车在他面前停了下来。他想,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200本杂志送到那个书商手里,即使以后不干这个工作了,这一次也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他跟出租车司机解释说,他今天身上没带足够的钱,只有十来元的零用钱,劳驾师傅送到地方以后再借别人的钱还他。司机师傅爽快地答应了。书商看着他打车过来了,当看到他淋湿的全身和未湿的杂志,一下子惊呆了。他也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从舍不得花钱打车的,今天怎么破天荒了呢?当了解内情后,他非常感动,连声说:“你真行,你的执著让我佩服,你的杂志我一定认真对待。”他万万没想到,他的执著这么快就得到了回报。果然,他的杂志在这个书商的热情帮助下打开了市场,并且一年后,他推销的杂志成了上海热销的杂志之一。他是谁呢?他叫王自立,河南人。他推销的杂志叫《南风窗》,他现在已经是《南风窗》华东地区工作站的站长了。他成功了,谈到他成功的秘诀,他自己说:“多亏了那场大雨!”那场大雨是什么呢?那不是困难吗?也许你不认为“困难是成功之母”、“困难是成功的铺路石”,自己会有其他的优越或便利条件直送你到达成功的彼岸。然而,你错了。假如你这样认为,你用优越或便利条件取得的成功,也许是建在沙丘上的高楼大厦,用不了多久,这高楼大厦就会倒塌,你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时就走向了失败。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没有经过困难。用你的坚忍面对困难吧,这样你就会在自己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多些执著,多些难中之喜,多些苦中之乐。那么,这样取得的成功,才是能经受住考验的真正的成功。

2.李亦非谈忍

我读大学时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女大使。1981年左右,我在北京武术队,和李连杰等在一起学习。当时每天45元工资,上午学习,下午锻炼。而且当时北京体院已经破格录取我,意味着我当时就可以成为大学生了。

但是当时武术的发展并不像现在这样蓬勃,没有武打片之类的大环境,整个世界也没有“中国功夫”这样的概念。因此整个环境决定了个人不可能有很长远的发展。而我认为大环境是很重要的,你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这个职业在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有没有可能蓬勃发展。即使有可能,也要考虑这个职业对人才的选择,对个人的考量是不是有共性。

记得在我第一次比赛后教练对我说了一句令我难忘的话:做运动员25岁就到了终点,运动员的25岁相当于人生的80岁。我当时已经13岁了,相当40岁。这句话对我震动非常大,我意识到虽然当时是冠军,学习成绩也不错。但25岁后我就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继续了。所以我决定去寻求大的发展,首先就想到外交学院。当时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女大使。3年前《财富》杂志曾写了一篇关于全球25个新兴企业家(globalleaders)的文章,我有幸成为一期封面人物。当时我和记者说,我处的地位是一个中西文化的交界处,同时也处在历史与现在的一个交界点,所以我所承担的就是一个大使的角色。

这两个交界点使我处在一个类似漩涡的环境中,很多风险,但也有很多机遇,有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和影响力,可以把你很多个性和特点都挖掘出来。同时也对你的学习和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和一个大使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时(我已经加入MTV)MTV在中国只有一个很小的办事处,只有三四个人。而我在另一个公司已经做到董事总经理的位置,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放弃这么优越的环境。但是我认为MTV乃至整个娱乐行业在中国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像冉冉升起的太阳。这是一个很好的新平台,也是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和挑战,于是就加入这个行业。

加入后我感觉MTV作为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vi—acom公司的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音乐平台,这么大一个品牌,在年轻人心目中这么大影响力,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更坚定了我加入这个行业的决心。我们都知道传媒市场在中国是100亿美金的营业额,而在美国却是2000亿美金。前几年的财富论坛,很多中国传媒公司都谈到外国公司“狼来了”,其实我认为中国传媒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今天来讲还只是“沉默的羔羊”,还有很大的空间发展。人有好奇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须具备的品质学习是最重要的,很多在学校很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中却不那么成功。尤其是女生,毕业后谈恋爱、结婚、生孩子,马上停止了学习,把全部精力放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这就是你和你先生、您周围的人及社会拉开距离的过程。

所以不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永远要让自己处在学习中。人有好奇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须具备的品质。虽然做传媒;但我不是媒体相关专业毕业的,我在外交学院学的是国际关系、国际法,因此我周末经常和一些新媒体的人在一起,比如张朝阳。玩的过程中不断和他交流、问他问题、学习他的产业、了解他的营业模式。他会随时给你展示手机上的新游戏方式,或者是一种新传输方式。很多人会觉得这和我无关:你从事的是传统媒体行业,你只要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发行和制作、广告销售、品牌经营和战略了解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很可能公司两年后就完全转移战略重点,那你就会完全地过时。所以学习非常重要。对我来说,我要求自己每星期必须读一本书,从不间断。

但是我看到我身边很多哈佛、Yale、MIT、Stanford毕业的PHD,她们有孩子后每天的话题永远都是她的孩子,从孩子用哪个牌子的尿布到喝什么牌子的牛奶、她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我也交这样的朋友,在我需要尿布、牛奶知识的时候。(笑声)最后这样的人会成为Housewife。她一生的追求就是找个好老公。这样也很好,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样是很浪费你的才华的。女同学很多放弃了自己,去为丈夫、孩子服务。但是当你失去了自我,你就失去了全部。

所以你要追求学习的境界,追求自我的完善。只要你能不断地追求完善,扩展自己的兴趣,你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周围人会喜欢和你聊天、和你在一起,因为和你在一起能够得到无穷的信息和快乐。这本身就使你永葆魅力和青春。也使你永远受到尊敬和爱戴。这才是最后的安全感和最终的境界。我觉得美丽来自自我的感觉、自我的完善。正如前面所说:当你与很多人聊天时,你会发现有一个人不断有新的想法,他的谈资很广泛,他会谈美国总统大选,谈新IT发展趋势,谈某个人物的传记等。你就会觉得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很有趣。

他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断完善。其实女性也是这样。当你具备这些东西时,你就是一个美丽的人。人家会觉得你很charming。我记得在大学时,教授说,女人要具备ABC三个素质。A就是Attractive, B就是Beautiful, C就是Charming。这里的charming就是魅力,它不仅指外在魅力,还有你内心散发出的魅力,这个内在魅力是要靠修身得来的。当然外在魅力也很重要,它主要取决与你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也就是说你每天在见人之前要注意自己外在的打扮。这一点是很重要。

我想说一个例子,我丈夫前些日子应邀和《天下无贼》剧组乘“天下无贼号”火车由北京去香港参加首映式。火车上有关之琳、刘若英、刘德华等一些明星。他跟我说:这些明星看起来很普通。我先生坐在刘若英旁和她打牌。他说刘若英看起来就是一个平常人,一点不让人觉得特别。其实的确这样。换句话说,一个平常人如果有一个顶尖的设计师,那他也能当明星。我觉得做一个时尚的人,就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走。人们要永远关注正发生的事,包括时尚。像有些杂志啊,要买回来看看。开卷有益,什么书里都有秘密。所以千万不要排斥各种门类的书。不要以为我是学理的,那些文科的书就不重要。

我们对知识永远不要排斥。“知识就是力量”,我非常喜欢这句话。知识,无论是大知识、小知识,文科方面、理科方面,都是知识,所以不要把知识分类。我小时候,我爸爸给我起外号口叫“字纸篓”。因为我只要有字的东西都看。我关心周围一切的事务。到现在我不仅关心跟我相关的行业,还关心与我不相关的行业。总的来说,知识是保持你新鲜感、美丽、自信的源泉。

成功来自于忍受,来自坚持对我影响最大的品质是什么?我觉得是坚持。人生都会有许多困难,像李嘉诚、雷石东、张朝阳,我们会觉得他们很成功,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他们越成功,忍受的痛苦就越多。英文里有句话,“No bpain, no gain。”就是说,没有痛苦,就一定没有收获。上帝对人都是公平的,让你有了这个,就会让你失去那个。

我看过一本书,是讲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的恋情的。其中讲到什么叫贵族,贵族就是在沉默中忍受痛苦。如果你遇到困难不能忍受,或是你想忍受,但总是向你周围的人诉苦,那你具备的只能是庸俗的气质。所以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在安静中、沉默中忍受着痛苦。坚持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忍受痛苦。这是成功的关键。陈天桥也是我的好朋友,在他收购新浪的第二天,我给他打电话说这个收购太漂亮了,但他说我还没成功,将来还会有很多难题。我很了解他,我们5年前就认识。他的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许多困难,经济上的也好,政策上的也好,他都坚持下来了,这样才有了今天。张朝阳也是,八九年前他刚回来时拎着个大箱子,出门打车打的是夏利,而那时我已经是自己开车上班了。

他那时到处求人融资,15万美金就可以把公司买出10%,现在他的公司市值10亿美金。所以成功来自忍受,来自坚持。(有学生问“听您说,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时,给了每个人许多东西也夺去了许多东西,那么您今天这样成功您认为上帝给了您什么?”)非常精彩的问题!其实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就是好奇心的一种反应,就是知识的增长,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欢说,而不喜欢提问,你会发现其实讨论问题是非常非常难的。我很欣赏这个问题。我觉得上帝确实给了我很多东西,给了我健康,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给了我很多知识,给了我很多激励。同时我出生在60年代,享受到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出国留学,有机会真正在全世界去看一看、走一走、听一听、学一学,而不是孤陋寡闻。在中关村长大,在中关村死去,这很可悲。所以我觉得我很幸运,这也是我On bless,美国人老讲god blesses America,对吗?上帝宠着美国。我也觉得自己也被这些东西宠着。

但同时我觉得我在商场上,还缺乏像陈天桥、张朝阳这样的胆量,去创业。同时我觉得我的父母都比较早地去世,上帝从我生命中拿走了我最爱的人,所以人生都是这样的。我的第一个孩子1岁半时我母亲去世了,然后我就有了一个迷信,认为只要一个生命来到,就会有另一个生命被拿走,所以我一直不敢再生。等了七年,我觉得我父亲非常好了,已经从我母亲去世中恢复过来,我才决定生第二个孩子,但是我儿子一岁半时,父亲突然得癌症去世了。我真的觉得冥冥之中,我们在得到时都会失去一些东西。人永远要怀着感恩的心态,学会把挫折化解为游戏我觉得人永远要怀着感恩的心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格。感恩意味着你会反省,孔子说每个人都要反省,当你反省时你就会想,谁给我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心存感激。对我来说我周围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我的老板、雇我的第一个人,他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证明自己,所以每次看到他,我都会对他心存感激。这其中又包括我的老公、孩子,每次我跟女儿聊天都会觉得很有意思。

你们现在都是风华正茂的学生,我当时在校时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后来到美国留学,遇到很多挫折,所以希望你们有心理准备,也许现在没有困难,没有值得感恩的东西,但是以后肯定会有。每当你遇到挫折,你首先要想我拥有什么;然后再想,谁能帮助我;其次是我又能帮助谁。当你问完这些问题,你的心态就会很平和。我记得在美国留学时,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国内一流的学生,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也都会唉声叹气,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同学的话令我记忆深刻,他说:如果你认为你是聪明的,那就证明它;如果你认为你是能干的,那就proveit。需要向你自己证明,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证明。你现在上了清华,可能只证明了人生的5%,还有95%有待于你继续证明。清华不是95%,它只是5%,人生长河是漫长的,你会遇到很多坎。当你每遇到一个坎坷的时候,你要把它当成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3.身处逆境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读来让人觉得它有些古而庸的味儿,在古代史籍中,常看到“称病不朝”、“称疾不起”、“愿乞骸骨”之类的字眼,其实,这些“疾”、“病”之类,都是假的,用一句现代俗话说,是“泡病号”,是政治病。

“称病”动机和目的都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是鉴于朝政黑暗,称病以求自安;有的是鉴于对手太强,称病以避锋芒;有的是由于目的未能达到,称病以向朝廷示威;有的是时机尚未成熟,称病以掩饰其野心……总之,称病是作为“韬晦”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而被时常应用着。

殷纣王的昏暴,千古以来,人所共知。他这个人不痴不呆,而且天资敏捷,才力过人,敢于徒手同猛兽搏斗。可惜他的才智勇力都没用在正当地方,他沉溺女色,宠爱妲己,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作长夜之饮。而且他为人极其残忍,对敢于对他表示不满的人,他施以重刑,其中炮烙之刑,即令犯人赤足行走在炙烤得火热的铜柱上,尤为残酷。

这样残酷的统治,终于导致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对于大臣们的进谏,他一概不听,大臣们多弃国而逃。他的叔父比干叹道:“主上有过错不去进谏,这是不忠;害怕处死有话不说,这不算勇敢;敢进谏,不怕死,这是最为忠诚的行为。”他于是去向纣王进谏,纣王不听,他一连三天都不离开。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叔父算得上是圣人了,我看看你的心倒有几个窍!”竟将比干剖心而死。

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担任大师之职,他看到纣王昏暴如此,国事已不可为,便假装疯狂,去给人家作奴隶,就这样也没逃脱纣王的魔掌,还是被囚禁起来,直到武王伐纣以后才被释放。

这是历史记载上第一个装病以避祸的事例。在一个病态的、疯狂的社会,正直的人既无力救助,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以此来避祸远害,洁身自好,虽不免显得消极,但总比贪恋禄位,与世浮沉要好。

朱棣则以装疯作傻的方式骗过了朝廷的使臣,最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攒集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二十几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强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须削夺这些藩王。别的藩王倒还不太难办,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机智多谋,既英勇善虞,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诸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镇藩北平,至今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陲,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击退了元蒙的侵犯,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他一点儿也看不上这个嘴上没毛的年纪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驰不得马,不识稻粱菽麦,不辨善恶贤愚,满脑子装的都是一些什么子曰诗云,仁呀爱的迂谈腐论,哪里有一点儿帝王的气魄和治国的才气!他正等着朱允文摆拨不开的时候来收拾残局的,没想到这小子一出手就这么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同时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之上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护送回到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嚷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作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称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现在看来,韬光养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发作时的专利。在工作中,如果你发现你的上司是个无恶不作之人,而你又一时无法抓住其把柄,你也不妨来一场病——韬光养晦,待条件成熟后揭穿这种上司的老底,还社会以清白,隐忍不争也堪称大丈夫。

有关“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之类的关于受辱之言词可真不少。是的,人应该活得有志气,活着就不该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担负着重任时,对辱就不可大义凛然了。你应该以大任为重。这一点,汉高祖刘邦做得非常不错。

刘邦一生最危险的时候,恐怕就是在鸿门宴上。

以后,当他在彭城被楚军狂追猛撵的时候,虽多次因情况紧急将一对儿女推下车,但楚军到底离他有些距离而未能追赶上他;当他被楚军包围在荥阳城中猛攻劲击的时候,虽形势危机万分,但毕竟他还是在汉军阵营之中;当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围七天七夜的时候,虽险些饿死,但毕竟身边有十几万大军保卫着他。

但是,在鸿门宴上,他身边仅有张良一个人,加上后来闯入大帐为他叫冤的樊哙,也不过两个人而已,外面虽还有百余骑,但项羽却有四十万大军,而且对方已经心怀杀害之意。此时,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上。杀掉刘邦,如果项羽愿意的话,他自己就能对付刘邦这几个人,而无需任何人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有卑躬屈膝,隐忍不争,并充分利用对方的矛盾,来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后果显而易见。此时,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壮语、英雄举止都无疑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鸿门宴是刘邦经历的最为危险的事情。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经历过这个场面。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很自豪呢!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再嗦一番,关键是看刘邦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

在此事的前前后后,刘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气白赖地拉着项羽的叔父项伯认作儿女亲家,并求他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结果还是不错的。项伯回去后先把项羽的工作做通了,项羽答应第二天刘邦来时会善待他。如果没有这道“工序”,刘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见面后,赶紧先说好听的。刘邦一见到项羽就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但我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并与将军在这里见面。请将军不要听小人的中伤与挑拨。”这段话里没有一句是真的。

当初,刘邦从今江苏向西进发,直奔今天的陕西,沿途虽遇到一些麻烦,但不过是秦军的地方部队和少量的精锐。而项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赵国,又在那里与秦军二十万精锐纠缠日久,经过多次大战,最后将秦军全部歼灭后,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进入关中。仅从路程上说,项羽也不会比刘邦早进关中,刘邦竟说自己没有想到。

刘邦说小人挑拨他与项羽的关系,但事实是有人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关,在关中称王,他听信了。结果,不仅函谷关被项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还将项羽惹得大怒,这才使他陷于鸿门宴的险境之中。

不过,刘邦这几句话虽然不实,但是“卑躬”味儿十足,让项羽听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岁上下了,项羽才二十六岁,能当刘邦的儿子。刘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让项羽动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楷模。如果你是领导者,在工作时遭到侮辱,就应当以工作为重;受辱便进行打击报复,那不是大丈夫所为。须知,隐忍不争也是大丈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