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典籍(中国文化史丛书)
11602900000008

第8章 笔记

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的一种史学体裁。有随笔、笔谈、杂识、日记、札记等异名。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人。其起源颇早,早期的笔记常被纳归“小说”一类,班固作《汉书》,在《艺文志》中列小说15家,1380篇,凡“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均称小说。明人胡应麟又将其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等六类。班胡二氏所称小说,很大部分均属笔记范畴。笔记作为一种专门体裁的书籍,起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

笔记除常以丛谈、杂记、笔录、琐言、随笔、漫抄、见闻录、笔谈等命名外,亦有用载、编、史、乘、论、考、辨等署题。笔记依其所载内容,大体可分作:鬼神仙怪、历史琐闻和考据辨证等类别。

鬼神仙怪类笔记在魏晋时期就十分盛行,是当时笔记的主流。著称者有张华《博物志》和干宝《搜神记》。以后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徐铉《稽神录》、洪迈《夷坚志》,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均属此类。

历史掌故类笔记主要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等。著名的有唐刘《隋唐嘉话》、李肇《唐国史补》、赵磷《因话录》,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欧阳修《归田录》、吴自牧《梦梁录》,元王恽《玉堂嘉话》、陶宗仪《辍耕录》,明陆容《菽园杂记》、郎瑛《七修类稿》、朱国桢《涌幢小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王土祎禛《池北偶谈》、李斗《扬州画舫录》、戴璐《藤阳杂记》、昭裢《啸亭杂录》等。

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帜,并有所发展。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苏鹗《苏氏演义》和李匡义的《资暇录》是其代表。以后宋代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到了清代,自顾炎武撰《日知录》,至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此类笔记更加增多。赵翼《陔余丛考》、王鸣盛《蛾术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俞正燮《癸巳类稿》和《癸巳存稿》均是其佼佼者。

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笔记的最大问题是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另外如互相抄袭,津津乐道于荒诞无稽的奇事轶闻,着力宣扬封建迷信等等,也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