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海洋与生物(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81700000015

第15章 神奇的世界(1)

世界最大珍珠

1934年,一批婆罗洲达雅克部落人,在菲律宾南部的巴拉望岛附近潜水捕捞海螺,一个潜水员竟半天也没露出水面。原来,他的脚被一只重约250磅的海蛤张开的蛤壳像钢钳般钳住了“为了挽救这个潜水员,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只巨大的软体动物捕捞出水面。破开后,发现蛤壳内有一颗像人头大小的珍珠重达14磅。信仰伊斯兰教的达雅克人把它命名为。真主的珍珠”。该颗珍珠,后来成为该地区最有势力的族长潘里玛的私人财产。

后来,这颗珍珠由美国考古学家科布带回国内。几经易手,现为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人所有。据推测,这颗世界最大的珍珠价值4千万到4千2百万美元。

复活岛六百尊巨人像

复活岛只有十一公里长,小得在一般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然而却是个对考古学家有极大吸引力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岛上有许多不解之谜。

最使考古学家感兴趣的,是岛上那将近六百尊东倒西歪的用整块岩石雕成的巨大人像。这些人像全都是长脸、浓眉、深目、长耳、高鼻和薄唇;宛如同胞兄弟,虽然十分相象,却又各有特征,无一雷同。它们都很高、很重。高的有四十英尺,矮的也有十几英尺;最轻的有五吨重,最重的约八十吨。在许多雕像的头上,还戴着圆形的帽子或头饰;而这些帽饰又都是采用岛上最南端普纳巴火山口的红岩石雕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岛上根本就没有象雕像这种类型的人。

是谁雕刻了这些石像?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要把红色的帽子戴到这些古怪的雕像的头上?到目前为止,在全部关于复活岛的文献里,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指出,复活岛上经常人力短少、粮食缺乏,供不起这样庞大工程所需的石匠和粮食。同时,也没有证据能证明岛民拥有供他们作建筑材料来使用的木材。在没有金属工具或其他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从火山岩上挖掘石料来制作巨大雕像的说法,是无法被人们接受的。

考古学家们在岛上的拉诺拉拉库火山口找到了一个很象离刻家的巨大工作室的地方。在那里,完成了的、未完成的,甚至才动手开始的雕像,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这边沙地上是一些形状高耸的鼻子,那边稀疏草地上是一些七零八落地散布着的脚掌,没有一双我们人类的鞋能够配得上这些脚掌。在另一些地方,又会出现一张庞大的面孔,好象在挣扎着要喘口气似的,等等,不一而足。显然,当初这儿的工作是在突然的情况下被放弃的。

如何解释岛上这些奇怪的现象呢?

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似乎是荒唐,但又很合情合理的说法:古时候,一小群外星球上的人类,因为技术上的故障,搁浅在复活岛上。这些异乡人与土著建立了关系。为了要给这些土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更主要的是给前来搭救他们的朋友一些讯号,这群异乡人就在火山熔岩上雕刻了形状庞大的雕像,并用自身的相貌来作这些雕像的模特儿。然后,他们把这些庞然大物放置在石台座上,一尊尊地沿着海岸放置好,使远方的人能看到。

突然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援救者翩然降临了。这群外星人欢快地扔下手中没有完成的雕像,踏上回归的旅途。

当第一批白人到达复活岛时,刻有文字的木牌子仍然挂在这些雕像的脖子上。但是,就是这第一批好奇的访客,也找不到一个岛民能读出刻在木牌上面的文字。这些小木牌至今仍有24块被珍藏着,但谁也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会发声的沙丘

与夏威夷的檀香山相隔。120公里的考爱岛的海滨,有一座长800米、厚18米的沙丘,这乙由珊瑚、蛋壳一、熔岩颗粒堆成的沙丘,闪耀着耀眼的白光。如果在这沙丘上行走,就会听到类似狗叫的声音,用双手捧起沙子互相摩擦,也会听到同样的声音,由于沙子的于湿程度、摩擦强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沙越干燥声音就越大。如果走在干燥的沙丘上,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

水往高处流

在台湾台东县东河乡都兰的地方,发现一处“水往上流”的奇景。当地政府人员实地考察后说,“水往上流”的奇景,位于东静公路都兰附近的一条小溪中,溪水注于下方的水田中,但靠山脚旁的一股溪水,却反其道之行,竟往上去。来这里参观的人,看到如此奇景,无不啧啧称奇,至于这水为何往上流,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目前,这一奇景已成为台东县的旅游胜地。

不落的瀑布

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瓦湖岛上有个绝景——从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的瀑布刚落到半山腰,突然间化作团团水雾,扶摇直上,直冲崖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雾气又化成雨滴,飘落在山涧里。游人看了无不目瞪口呆,难以相信。这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每当太平洋上强劲的东北风吹进山隘时,它在拿利湖里瀑布找不列出路,只得与水抗争,逆“流”而上,从而造化出这一罕见奇观。

岛屿失踪竟为“星鱼”所食

太平洋上有些岛屿前几年还在,后来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最近一些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揭;开了这个谜。他们发现,南太平洋中有种“星鱼”,个子很大,直径一米左右,宛如大圆盘,它的身体四周长着16条取食用的爪子,其上密布毒刺。

它游动时,就如一只旋转的盘子,所以澳洲人称它为“水中飞碟”。

正是这种“水中飞碟”,制造了一件件小岛失踪案。星鱼专以珊瑚和珊瑚礁石为口粮,且胃口颇佳。一条星鱼一昼夜就能吃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当它们群起争食,一些小岛屿便逐渐消失了。另外还有些较大的岛屿,则可能被星鱼从根部咬掉,成为无根之岛,于是被海流冲走了。一些科学家从空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显示,有些岛屿竟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这难怪在原来的位置找不到这些岛屿了。

电鳐是物理学家的老师

在温带海洋中有一种会放电的骨软鱼,它的名字叫电鳐。

盛夏,人们在海中沐浴,在浅水中行走,有时会突然感到周身麻木难受。这是附近水里有电鳐在放电。电鳐放电对患有风湿病的人起着电疗的作用。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早就知道电鳐放电的性能,并利用电鳐来治疗疾病。

电鳐可以放出50安倍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每秒钟放电50次,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儿它又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电鳐是怎样放电的呢?原来在电鳐胸鳍的内侧各有一个由肌肉转化而成的放电器。每个放电器是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六角形柱管,管中贮存着五色胶状物,通常起着电解质的作用。管内又分成若干小的间隔,每一间隔里有扁平的电极,神经末梢连接的一面为负极,相反的一面是正极。这些电极都是很小的电化学细胞组成。当电鳐受到刺激时,受神经末梢支配的细胞膜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改变了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这样就产生了电位差,继而产生出电流。电鳐的放电器是由肌肉转化而成,所以在连续放电后,肌肉纤维疲劳了,就放不出电来,休息一会儿,疲劳解除,又可以放出电来。电鳐放电是为了防御敌害和捕食,大鱼碰上电流,急忙避开,小鱼被击昏、击毙,正好成为电鳐的食物。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了人们发明、制造能储存的电池,伏打电池的设计就产生了。伏打称这个装置为“人造电器官”。这样,世界上第一个直流电源就在电鳐的启发下问世了。

我们日常生活里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填装的糊状物是由伏打电池的液体改进而来的。这种糊状的电解质也是受电鳐的启发(电鳐的发电器里装的是胶状物)。这样,人们用的电池就可做得小一些,灵巧一些。

噬人鲨竟有一万五千多颗牙齿

鲨鱼以它的凶狠残暴闻名全球,一种没有出生的小鲨,甚至在娘肚子里就互相吞食了,这种鲨叫作“沙鲛”。在鲨鱼家族中最使人害怕的要算噬人鲨了。

噬人鲨的牙齿阴森可怕,那是些长三角形的利刃,每个齿的齿刃上又长出些小锯齿,这样,每一个牙齿就是一把锋利的锯子。这些牙齿,成排成排地列在嘴里,最多的可达到七排,竟有一万五千多颗,真是两片牙齿阵。一旦落入这样的牙齿阵里,上下咬嚼,立刻会被研成肉酱。噬人鲨的牙齿是“多出性牙”,当它因撕咬东西损毁了时,还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最外边的那一排竖立在上下颌的边缘上,叫作“正式齿”它担负着撕咬他物的主体任务,里边的几排牙齿叫作“后补牙”。正式齿损了,后补齿能够移到颌缘来代替。

噬人鲨生性贪婪,即便吃得饱饱的,也不会放过到嘴边的食物,这是因为它的肚子里有个专门储藏食物的“袋子”,一次可以装进20多公斤食物存放着。胃里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就会从袋子里转移一些出来。存放在袋子里的食物几十天都不会坏,这样,噬人鲨就可以一连几天不吃东西,从一个海域游向另一个海域。

噬人鲨的食谱真可以说是多样化。海洋里的鱼是自不必说,船上抛弃的垃圾,它也不嫌弃。在它胃里,人们可以找到玻璃瓶、空罐头盒、破胶鞋、鲸和海豹的残骸、煤块、人的骨头……。有这样一则记载:当一艘军舰抛下一枚炸弹时,竟被一条噬人鲨吞下肚去,幸亏它没有跟定军舰,却向水下潜去,不多久,水柱进起,贪嘴的家伙葬身海底,惊恐中的人们才松了口气。

尽管噬人鲨象凶神恶煞一般在海洋里称霸,可是它也有惧怕的东西,人们发现它最怕的是橙黄色,只要放一块橙黄色的木板在噬人鲨的旁边,它就会迅速地游开。后来人们设计防鲨救生衣就采用了橙黄色或黄色。

长江曾经西流

研究资料表明,现在的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到距今的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才由汪洋大海变成陆地。那时的海陆轮廓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长江发源地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那时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临近这古地中海的四川、云南东部地区是一个东高西低的大盆地。原始的长江,当时就发源于盆地东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着自然倾斜的盆地,由东向西,滚滚而流,注入古地中海。这是长江形成的第一阶段。

这种大江西流的局面,大约持续到距今五千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发生强烈的挤压,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印度板块北移插入亚欧板块之下,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这种沧桑巨变,使早期的长江下游入海口一带的低洼地区,变成了逐渐抬升的山地高原。这样,长江水只得另找出路,沿南北排列的横断山区,滚滚南流,注入南海。与此同时,三峡以东的东西狭长的盆地中,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产生了东西方向的大断裂,使原来比较分散的水流,集中到低洼的断裂破碎带:随着流水浸蚀作用的不断加强,本来封闭的盆地东部,被流水冲出了缺口,形成了东流入海的长江中下游河道。这时,即大约距今二千万年前,长江分为两段:三峡以西江水南流,注入南海;三峡以东,大江东去,流入东海。这是长江形成的第二阶段。

由于三峡以东的长江,随着河流下蚀作用的加强,不断产生了类似瀑布后退一样的向源侵蚀作用,使河流向源头方向逐渐伸长,三峡分水岭也就随之变窄、降低。最后,东部长江流水截夺过来,形成了河流发展过程中时常发生的河流袭夺现象。这时,东部的长江,源头不断向西延伸,已是源远流长、江水浩荡的大江了。而西部的长江,上游被袭夺后,变成了“无源之水”的截头河,剩下中下游,继续南流注入南海。这是长江形成的第三阶段。

河流多姿多态

世界上的河流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有的水流浩荡,激流澎湃;有的涓涓细流,淙淙有声;有的河流奔流入海,有的消失在盆地和湖泊之中;有的河流清澈见底,有的河流浊浪滚滚;有的河流定期泛滥,有的河流每年有凌汛;有的河流变为“地上悬河”,有的河流成为“九曲回肠”;有的河流时而消失不见,时而呼啸而出;有的河流行踪不定,经常改道。

世界上的河流绝大多数有源头,也有归宿。有趣的是,有些河流却没有“尾巴”,这是亚洲内陆和干旱荒漠区的内陆河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西北地区的弱水、塔里木河、玛纳斯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孔雀河、本尔臣河,苏联中亚细亚的楚河、萨雷苏河等等,都是断了尾巴的河流。它们从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奔流下来的时候,水量很大,出山口流过冲积扇平原、戈壁滩,由于渗漏,加上这些地方气候干燥,河水大量蒸发,得不到雨水补充,水量越来越少。当河流进入辽阔的沙漠区,河水被干渴的沙漠吞噬掉,河流就消失不见了。

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还有没头、没尾的河。我国广西、贵州山区,有些河流在山间蜿蜒曲折流泻,突然它在山前消失!在一些寸草不生、滴水不藏的石山脚下,又突然会冒出滚滚的流水,成了一条新河。这是地下暗河(又叫伏河)耍的把戏。原来,在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时代,由于地球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地下岩层形成断裂带、溶洞、落水洞,发育成或长或短的地下河。

还有更奇妙的河——潮水河。这不是一般每天受潮汐影响而时涨时落的水流现象,而是另一种与潮汐无关的河水涨落奇景。我国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天然林区,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三千二百平方公里,传说是我国古代的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地方。这里有不少地方是石灰岩分布区,有蜂林、孤峰、溶洞、溶岩泉、地下河等岩溶地貌。有条潮水河,来自一个大山洞内的岩溶泉,河流虽小,却有个奇特的景象:河水每天日出、中午和日落时定期涨落,涨落的周期为六小时。每次河水涨时,持续三十分钟,比平时的流量大两倍,水流仍旧碧澄清澈。河水的定时涨落不受外界旱涝天气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推测,潮水河的源头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泉眼,包括间歇泉(或虹吸洞)和非间歇泉两种。非间歇泉供给了常流的河水,而间歇泉则供应了涨水的水。潮水河可能在子夜时,还有一次涨水。为什么间歇泉按时喷水呢?这还是个谜。

河水的颜色也多变。河水有时特别清澈,可能是因为碳酸钙溶解在水中,杂质少。有时河水夹带大量泥沙,就变黄,或者呈红褐色。有时河水因为夹带着大量腐殖质,那就变成绿水。世界上还有一条奇特的河流——墨水河,它不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它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上游有两条支流,其中有一条支流的水里含有五桔子酸,另一条支流的水里却含有铁质和氧化铝。当这两条支流汇合在一起时,这些物质混合起来,发生了化学变化,河水变得跟“墨汁”差不多,还可以用来写字。

拦河坝利后面的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