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581000000089

第89章 坚持到底 绝不放弃

天水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韩晓磊

5月17日,汶川地震已经过去5天了,地震的震级之大、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大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和同事王莉跟随救灾车队从天水出发来到陇南文县碧口,用摄像机记录了一路灾情和救灾画面的同时,也用心记录了一路的感动。

他们感动了我们

5月17日当天的采访特别紧凑,早上跟随省领导、市领导先后在我市的几个受灾县、区慰问,当来到秦州区赵家咀村采访时,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滑坡,在清水县郭川乡田川村第一次看到了地裂。坍塌的房屋、伤心痛哭的灾民,每一次举起摄像机心灵都在颤抖,“残酷”这个词一直充斥在我的头脑当中,期间几次想流泪但发现身边有人还是强忍了。我这个人看不得别人哭,看不得诸如追悼会和生离死别的场面。早上安排的采访持续到下午2点多钟结束了,回到办公室准备整理稿件,但是心情一直稳定不下来,看到的一幕一幕始终在脑海里“过电影”。手机再次响起了,值班编辑在电话里说在迎宾馆4点还有一个会议,但具体内容不详。突如其来的采访,当时内心就感觉到可能会有什么大事,当时只是预感也就没有过多去想,拿下就是。4点前按时来到迎宾馆,一到会场,很快就感到了紧张的气氛,首先看到满会场的军人,仔细一看有些军人的臂章上写有“军代表”,当时一下子便想到了铁路、救灾物资,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证实。会议的内容就是当晚6点18分一批最大的救灾物资通过铁路到达天水,然后需要尽快卸载、装运,连夜在通过公路运往陇南文县。“最大的物资”、“连夜走”,这两个信息很快意识到一个大的新闻事件即将发生,当时我意识到应该马上将这个消息汇报给部门,看是否作进一步的跟踪采访。在请示了部门领导后得到的答案是跟进。此时,我的女同事王莉也来到了会场,会议结束后,我们俩简单地一商量决定分头回去准备行囊,然后到办公室碰头。准备过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火车站货场,此时可以看到大量的部队也集结到了货场,部队集结待命时我们随即架机器、装话筒,开始采访。部队迅速集结,任务也很快分解,战士们的装卸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展开得很快,在这一期间,还有中央台的记者和甘肃台的记者也在采访,当时我心里想这既是同台工作也是竞争,同样的新闻资源,谁挖掘的多、谁挖掘的新、谁抢在第一位,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在这一段采访过程中令我和同事至今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曾小赢了中央台一把,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在这支部队里有9名汶川籍的战士,找到他们、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新闻亮点,当我们找到这9名战士做完扎实的采访后,这时中央台的记者才凑了过来问这9名战士相关的情况,此时他们才意识到晚了我们一步。采访搬运物资这一过程中,最人感动的是许多战士和我们一样都是80后,搬运物资时那种拼命三郎的劲儿确实“吓人”,由于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和近景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们粗重的喘气声和观察到他们额头豆大的汗珠,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一些战士累得鼻血都涌了出来。但是在拉歌时依然士气不减,高亢的歌声和极具穿破力的口号让整个货场都“地动山摇”。“不抛弃、不放弃”,战士口中喊出的口号鼓舞了他们士气,同时更坚定了我和同事前往陇南的决心。

焦急等待中遇到余震

由于这批救灾物资来自全国,最后一个车皮到晚上12点才能到达天水站,于是在结束了车站货场的采访后,我们来到了另外一处货物装卸地麦积区万达货场等待装满货物的货车来到这里集结编队。当时我和同事王莉商量定下一个采访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将参与这次救灾车队的人和事采进镜头。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对正在排队等待装载货物的司机进行了采访,我们发现这些车辆除了有我们天水的还有平凉、陇南地区的,并且还了解到许多司机在听到这次运送任务后,推掉了自己的运输业务,更有好多司机参加这次运送任务连跟家里招呼都没有打。

等待是采访过程中一个比较难熬的过程,尤其在夜间,需要挑战身体的疲劳极限,利用这段时间,我们还来到专门为救灾车队加油的加油站了解油料保障情况,也就是在这期间,凌晨1点左右发生了余震,当得知余震是从文县方面传来时,而我们就要开赴文县,心里当时说不出的感觉,我和同事王莉面面相觑,谁都不愿说话,事后我们谈起这次余震时为什么都不说话这一表现时,我们的答案竟然不谋而合,就是害怕对方说出“震了,还去吗”,怕这句话影响了对方,动摇了决心、勇气,还好我们当时都没说。凌晨3点半,所有车辆全部集结,整装完毕,我们也坐上了车队的后勤保障车。

昼夜行军挑战疲劳

狭小的双排座货车,前后坐了包括司机在内的我们6个人。

一路上刚开始我们还和司机以及其他后勤人员聊得开心,可是越晚,眼睛越不当家。情不自禁地瞌睡,坐在身边的女同事王莉也在艰难地与疲劳作斗争,毕竟是女同志,瞌睡来得快一些,但是很快发现她不断地撞向司机。鉴于这种情况,我一把把她搂到了我这边,就这样她头搭着我的肩睡着了。就这样迷迷糊糊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睡着了,只是记得头撞在玻璃上撞疼了,醒了,天也亮了,事后问起司机才知道一路上我的头不知道和玻璃有了多少次“亲密接触”,而疼痛早已让疲劳替代的全然不知,而就在这一晚上我莫名其妙的“挂花”了。到达武都边界时,我们的司机师傅们已经连续一晚上没有休息了,他们的眼睛更是布满了血丝。

在滑坡、余震中行进

从武都到文县的这段路让我今生永远难忘。由于地震过后,山上许多土石都已经松动,一路上处处可见塌方和横在路中央的巨石,清晰可见的塌陷路面让救灾车队举步维艰。曾经亲眼看到被泥石流冲倒在路边的汽车,还有连根拔起的树木,其凄惨程度让人惨不忍睹。谨慎、小心、每一个司机都绷紧了神经,紧握方向盘的同时还要注意着随时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在那一刻,全车的人深深地为司机师傅捏了一把汗,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车队在运行过程中再次遇到了余震,车体出现了明显的晃动,眼看着远处山上的土石滑下在头车前方200多米的地方,当时我身上就出了一身冷汗,就这样在担心中历经了5个多小时,我们的车队从武都开到了文县。18日下午4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文县。绷紧的神经暂时得到了放松,但是我们很快意识到我们进入了这次灾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那一夜我终生难忘

车队到达文县后,由于和文县方面交接不畅的缘故,车队接到了一个全新的任务就是改变了在文县卸货的计划,文县方面要求车队继续前行,开到文县前80多里的碧口镇。新情况的出现,在车队中立即起了不小的争论,有些司机认为这一计划突然变更让人措手不及。碧口作为文县受灾最重的一个地方,离四川青川只有30多公里,这就意味着每向前一步,我们就离震中更进一步,离危险更进一步。争论还在继续,车队在文县不进不退,停了下来,天又黑了。我和同事王莉紧张地展开了在文县的采访工作,从先前的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到采访居民目前的生活情况,我们发现当地的群众在大灾面前表现出了超凡的乐观、积极,确实让我很受感动。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结束后,我们突然发现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县城已经没有饭馆营业了,而且不单是今天如此,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并且还了解到,地震中由于许多旅馆房屋受损严重,也不再接待旅客。没吃没住,为了不扰民,不给当地百姓添麻烦,我们决定挺过这一夜。就这样,我和同事王莉就在马路边一直坐到了天亮。

来到碧口

19日清晨,救灾车队的所有司机统一了认识,为了受灾群众、为了将这包含全国人民特别是天水市300多万人民深情和嘱托的物资送到灾民的手中,我们的车队再次起程奔向碧口。

文县到碧口的道路更是超出想象的难行,由于山大沟深,并且弯道较多,稍有不慎就有冲下山崖的危险,一路上汽车的刹车声不绝于耳,加之部分路段被砸下的巨石占去一半,因此有些时候货车往往是压着路边运行,速度如果过慢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车体重压塌了路边缘而翻下山沟。中途我们所乘坐的车辆被锋利的岩石刮破了轮胎,在紧急更换轮胎的过程中,山上的土石不断滚落下来,当时真有些命悬一线的感觉,现在想来还是有些后怕。经过3个半小时的生死时速,车队全部安全抵达了碧口。当救灾物资分发到灾民手中后,我们也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们成功了。在碧口的采访中,我们先后经历两次比较大的余震,当地群众见到我们忘我的工作和深入塌陷房屋中实地拍摄时,纷纷给我们塞来矿泉水,还有一位阿姨知道我们没有吃饭后,从自家的口粮中拿出一把挂面给我们煮着吃,当端着这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时,我再也忍不住,流了泪,在那一刻我对感动有了切身的体会。

4天时间,我们一路采访了近20个对象,分别是军人、司机、工人、警察、受灾群众,足迹涉及车站、学校、菜市场、滑坡、倒塌的房屋等危险路段几十处,当看到满满的6盘录像带、沉甸甸的5篇稿件时,我们觉得值了,毕竟这一趟我们没有白来,作为记者我们在灾难面前能与灾区群众贴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