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581000000086

第86章 用信念和坚强托出明天的希望

舟曲县广电局 冯晓宏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县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镶在祖国版图的中心地带。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是舟曲县的真实写照。舟曲山地层峦叠嶂,群峰连绵,万山皆翠。汶川8.0级强震波及舟曲,打破了小城的和谐与美丽。地动山摇使舟曲大地满目疮痍,地动山摇使昔日翠绿的山川尘烟四起。

面对这场无情的灾难,舟曲县13万群众没有退缩,他们奋起抗震,战天斗地重建家园,勤劳善良的舟曲人民向世人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深入灾区采访报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人与灾难的战斗中有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感动,也使我深受教育,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家庭的温暖,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先进本色,见证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坚强和风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伟统美德,舟曲受灾后,全国人民都在关注。5月13日,邻近兄弟县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送来帐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北京,深圳等全国各地带着捐助资金、物资纷纷赶来。支援舟曲县,他们的关怀,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带来了专家,医生,帮助舟曲救治伤员,指导抗震救灾,危难之际方显民族本色。

房子塌了,地陷了,但党旗高高飘扬。5月29日,满目疮痍的舟曲县江盘乡姚家楞村,在一间救灾帐篷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杨海军、刘满朝等4名藏族农村青年在抗震救灾一线光荣入党。杨海军说:“地震时房子塌了,路断了,关键时刻,是党救了我们,能加入共产党,是我最大的自豪!”

党旗在,支部在,就等于在群众心里筑起了震不垮、压不塌的堡垒。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舟曲县峰迭乡狼岔村村支书董豆次从自家屋里冲出来,指挥惊慌失措的村民躲避危险。

大震刚过,他就组织全村党员和干部成立了3个自救小组,察看灾情,清点人数,排查隐患。狼岔村离乡政府15公里远,在县、乡工作组赶来之前,他们早已动员群众展开救援。一个个党员的及时出现,让广大群众深刻体会到;灾难关头,党组织与我们同在!

面对灾难,舟曲县江盘乡姚家楞村党支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抢险突击队,及时疏散群众。村里两名妇女不幸遇难,3名老人被砸成重伤,在这关键时刻,党支部一边组织搜救遇难者遗体,一边迅速安排几名青年党员徒步将伤员送到舟曲县医院救治,3名重伤员告别了死神。

同时,村党支部组织的抢险突击队,逐户了解受灾情况,排除险情。有20户人家房屋被夷为平地,村党支部号令全体党员,伸出援助之手,妥善安置了他们的生活。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在舟曲县南峪乡勒地别村,震后第二天,村支书王路英便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发动党员群众清理塌方500多立方米,修复公路2公里。

峰迭乡咀上村是舟曲县受灾较重的一个村子,地震后第三天,在党员帮群众排险的同时,村党支部在倒塌的房屋后竖起了一面鲜艳的党旗,并搭起了帐篷,开展组织活动。村支书仇虎生说:“党旗在,支部在,老百姓就不会慌张。”

地震,震垮了家园,但没有摧垮舟曲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危难关头方显党员本色。

党员干部是亲人,人民军队是长城。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天里,在深入灾区的道路上,废墟中,我始终被这样一种熟悉的颜色感染着,这就是象征生命,象征希望的绿色。

八楞乡凤安山村道路不通,只是一条20里长的山间小道,地震使这个村近一半的房子倒塌,群众恢复生产有很大困难。

某炮兵一团的解放军成了凤安山百姓的供给线,提供生活后勤保障。他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每天步行近100里的山路。

给群众送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安置群众,帮助清理废墟,有时他们把自己吃的省下来送给群众。

凤安山一名70多岁高龄的藏族老大爷被解放军感动得热泪盈眶,用很不流利的汉语说:“兵娃真好,是我的救命恩人。”

解放军官兵把他们的热血与汗水,挥洒在灾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用他们的身躯汇成了一道道绿色的风景区,绿色承载着生命的希望,铺就了生命的通道。2008年的夏天,不平凡的夏天,大震灾中有军人将永远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