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581000000039

第39章 震后陇南掠影

省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 折静

地震之后,家里的电话便一直不通。听很多人说,陇南成了重灾区,我的家就在陇南。终于和家里联系上了,妈妈告诉我,爷爷的老房子被震垮了,自爷爷去世后,那座老房子就一直空着。老房子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温暖的土炕、黄昏时弥漫在院子里瘟氲的气息。我急切地想去灾区,并不是为了单纯看看我的家,我是一名记者,这个时候应该冲锋在前。13号,栏目派出了第一批记者,很遗憾我不在其中,但是我能理解,一切都是未知数,女同志毕竟不太方便。栏目安排我编辑从灾区发回的节目,虽然无法亲临灾区,但整理同事们发回来的东西,还是身临其境。大概过了十几天吧,直到第一批报道的人员从灾区返回,原本以为不会有机会去陇南了,谁知道到了5月底,栏目的第二批记者即将赶赴陇南,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5月31日,我们前往陇南灾区,这次的任务是灾后重建,第一站是武都。陇南的外地人很多,大都操着一口普通话,其实只在县城的市面上溜达,是无法感受到地震的残酷的,只有走那些危险的路,过危险的河,走到远离城市的山村,才能看到地震给陇南带来的伤害。整村的断壁残垣,衣衫褴褛的孩子,满身灰尘的战士,还有挂在农民脸上无奈、伤痛和悲哀的表情,每一次采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张口,生怕他们即将愈合的伤口又被揭开。记忆深刻的是文县尖山乡小学的那个男孩。生活本就不易的他接受我们的采访,看着我,他眉宇之间有一种抵触,说话的时候,他一直低着头。我轻声地,试探地问了一些问题,只是一些边缘的、怕伤级到他感情的问题,男孩犹豫半天,直视着我的眼睛:“我奶奶在地震中死了,我爸残废了,我妈疯了,现在家里全靠70岁的爷爷……”还是那种眼神,目光直视着我,还敢再问什么!我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他的头发在陇南没有被污染的阳光下照射得乌黑发亮,我对他说,都会好的。我扪心自问,会是怎么个好法,也许以后政府会帮助他完成学业,渡过生活中的难关,但是他心里深处的那道难关谁能够帮他渡过?

战士,这是在灾区不得不提的一个群体。在文县遇见了一位部队的同仁,慢慢熟悉后,才知道我们是陇南老乡,他说接到任务的那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队出发,自己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来得及带,和他一样,所有来灾区的战士都只有随身穿着,而且很多人在看到灾区的孩子或者妇女没有衣服后,把自己的迷彩服脱下来送给他们。在康县的一所学校,7个战士为这所学校毕业班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食物,有战士说,刚来的时候,我以为就是抗震救灾,抢救伤员什么的,但是没有想到却到学校来做饭。现在呢?我问他,他腼腆地笑,说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工作也很重要。在这7个战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来自这次地震的震中汶川,他今年只有17岁,已经是一个老兵了。采访中他的连长告诉我,这位战士的亲人大都遇难了,刚开始他的情绪有点不太稳定,但是后来,在大家的开导和帮助下,慢慢得有所恢复。平静下来后,他一心扑在抗震救灾的一线,迷彩服的裤子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却浑然不知,我提醒他说裤子破了,有空补补,他一下羞红了脸,转身进了帐篷,边上的战士都笑着打趣他,沉闷的空气一时间轻松了不少,我转过头,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他们把自己用的帐篷捐给了学生,每天就在卡车车厢里睡觉。这还是一群孩子啊!我小弟今年18岁,读大学二年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这些可爱的战士相比,他们需要历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文县碧口采访时,正赶上余震,当时我们正在一处危房边采访部队的一位连长,感觉到轻微地摇晃,这位连长以最快的速度护送我们到安全地带,然后再招呼他的战士们一一撤退。在他忙碌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注视着他,他实在是太瘦小了,高不到1米7,最多90斤的样子,却那么敏捷和迅速,他的腰上扎着宽宽的武装带,更加显示出他的消瘦。等到大家都撤离到安全地带,他随便找了个树荫躺了下来,还没等到我凑过去开始采访,就听到他鼻子里传出来的打鼾声。我站在原地,正在盘算要不要叫醒他的时候,指导员歉意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实在不好意思,就15分钟,到点我会叫醒他。趁着这15分钟,指导员告诉我,连长本来是要休假回家的,可是因为任务急,临时取消了休假。

我问他你们连长一直都这么瘦吗?指导员愣了一下,走过去仔细看了一下连长说:“你不说我还真没有仔细看,这家伙确实瘦了好多,这小腰怎么只有一拳细了。”他告诉我,连长有严重的胃病,虽然在驻地的时候也比较瘦,但是和现在相比已经算是好多了。前几天,连长胃疼的一夜没睡,第二天大家都劝他休息一天,他嘴上答应着,可还是跟着部队一起到了重建的一线。指导员的话没有说完,连长已经站在我的身后,歉意地摸着自己的后脑勺说,真是对不起,简直是个猪脑子,本来想坐着休息会,怎么就给眯着了。他满眼血丝,消瘦的脸上颧骨高耸,还有晒得黝黑的皮肤……这就是灾区的军人!不管是义务兵还是干部,每个人都无怨无悔、竭尽所能地帮助着灾区的人。

后来回到兰州,我把这些讲给同样是军人的爱人,他听后良久无语,最后说了三个字,汗颜啊!

还有辛劳的农民,郑智化有一句歌词:一辈子辛苦连个房子都买不到。在农村,很少有农民会出钱买成品房,他们用多年的积蓄,再向亲朋好友借一点,然后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修建一座房子。有些人在修完房子之后,不加任何粉饰就那样搬进去,在农村,很多人家的房子是家徒四壁,即使几十年之后,房子依然是当初那样简陋,不过总算是有一个栖身之地。这次地震,不管是祖传的基业还是后来奋斗的成果,全都在一阵摇晃之后成为瓦砾。在临近康县的武都佛崖乡,半山上的村庄空无一人,现在我终于能够理解空城的寂寞。不闻人语响,只有犬吠声!一户农民修建了一幢三层楼,在这个村算得上鹤立鸡群,房子从前面看完好无损,但是绕过后墙,十几厘米宽的裂缝从墙里看得到墙外,随行的人告诉我们,这座房子已经是这户人20年间的第四次修建了。这20年间省吃俭用,四次修房,只为安居。如今,不仅房子无法居住,负责地质勘测的人查看完地形之后,发现村庄后面的山梁已经严重变形,随时都有发生滑坡的可能,现在全村人都要搬迁。

在陇南,这样的情况每个县都有很多,每到一个受灾村,都能够看到扶老携幼、带着简单家当搬迁的农民,看着这些,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感受。10天的时间,虽然我没有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但是在重建的时候目睹了灾区的艰难和困苦。什么时候他们才能有一个真正的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