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完烧毁
11579300000033

第33章 体内的不能确定——周实的《无法安宁》阅读札记

陌生。跳跃。飘浮。

这是周实文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在《无法安宁》这本随笔集里,他负责解构日常生活。方向于他没有任何用处,他总提出相反方向的问话。我喜欢他这样性情地书写,在文字里,他不积极赞美什么,也不刻意批驳什么。他一点也不偏激,但每一个片断都那么直指内心。

他喜欢在文字里飞翔,譬如他写《性》:一滴雨水落到手上,啪嗒溅开,五彩缤纷。譬如他写《思想》:我的思想就像流水,总是哗啦啦地流去,流向何处,它不知道,它也根本不想知道。周实的文字像秋天的叶子,平常,但遇到风,会飞翔起来。

我和周实相识得晚,从未谋过面。

他电话里的声音模糊,大概是年轻的,又不十分确定。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他的声音,后来明白了,因为,当时我有一本散文集子在他那里,他的声音总能带来好消息。

尽管这样,我们并没有通过几次电话。大概是两次吧,一次是午后,又一次,也是在午后。

邮件通得多一些,简略如电报。多是关于文字的。周实的性情在这些简单的交际中流露无疑。

他说到他的父亲,卧病在床。他要表达他迟迟没有答复我的原因,让我动容极了。

当时我想,这个人,有一股味道,书生的,同时又是家常的。这样的人不多了。

我知道他做过刊物的主编。他眼光好,又不吝惜赞美和鼓励的词语,但也不违心。这样的人行文照理是温暖的、朴素的,甚至是庸常的。

但第一次看他的文字就被谋杀了,他的文笔很叛逆。当然,“叛逆”这个词语并不准确,我只取这个词语中颠覆的意思。

那大概是他《刀俎》中的片断,痴于在肉体上舞蹈的文字,让我的呼吸紧张。阅读那些片断,我觉得那些句子时而如花朵开放,妖艳。时而又如刀子磨砺,尖利。我的紧张缘自于那些文字里暴露了周实的模样,有些赤裸,又有些真性情。那是一种掌握了别人隐私之后的紧张。

果然,这本《无法安宁》里到处铺排着周实的模样。开篇就写他自己,他抄写自己对风的一段描述,然后抒情:我也是这样,和这风一样。

这是一本风吹哪一页都可以阅读的书。多数章节都关乎思考,那是一种对于方向的寻找,寻找的本能来自于体内。周实的原话是这样的:脑里的,是记住的。心里的,是感受的。体内,是自然而然的。

这真的是一些自然而然的文字,是日常写作的集结。在这本书里,周实思考指向了生活的快与慢、安静与喧嚣、现实与空虚,甚至还有生与死、悲与伤、哀与愁。

那是一些特别细小的触角,诗意的,又是不经意的。他对爱的理解独特:雪花是静。心是静。所有的爱,都是静。而生活像一卷透明胶布,一不小心就找不到那开始,需要用手仔细地抠。接下来,周实关注了医院、一棵树、死亡、牙痛、声音、灵魂……从日常生活开始,周实用来自体内的一切感官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许多不能确定的想法。他时常保持着一个演员的舞台感觉,又同时保持着一个观众的冷静而批判的态度。在《无法安宁》里,他用诗性的语言表达这个世界的多种可能,他解构正在美好的一切,撕掉那美好背后掩藏着的残酷和正在冷却的面具。即使是对自己的评价,他也不止一次地描述:在朋友眼里,我是好的。在敌人眼里,我当然是坏的。

看到枯树会想到叶子茂盛的季节,看到石头会想沉淀的水以及执著的精神,看到孩子会想到父母亲和让人感伤的幼年。《无法安宁》是感官的文字,灵魂的文字,虽然体例和时间并不规范,但,这恰好表达了这些文字来自体内,而又那么不能确定。

这是一本无法确定体裁的书,它的确让人无法安宁。

周实在解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解构了我们视之崇高的灵魂和信仰。他感叹“只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你就再也难回去了”,他感慨他的肉体只有一瞬间属于他自己,感慨孤独是自己即有内容又无内容,感慨自己是个书呆子。

“我的眼睛喜欢清晰,世界却是偏不清晰。”这真是一种来自体内的不能确定。

读周实的这本书,常想起德里达。他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生活绝不是单一的,它有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