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军事家成长故事
11573700000018

第18章 热血英魂杨靖宇

杨靖字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抗日民族英雄。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一个农民家庭。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他幼年丧父,七岁时靠叔父资助进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出面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在那里,他经常和进步教师接触,听他们讲自然科学知识和革命道理,看一些进步书籍,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并参加开封市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罢课斗争。经过革命运动的锻炼和考验,杨靖宇在政治上日趋成熟。1925年秋,杨靖宇参加了河南共青团的外围革命青年组织青年学社,1926年秋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确山任县农民协会会长。当时农协只有刀矛没有枪,杨靖宇巧设一计,引诱一个军阀部队士兵出来后,突然冲上去只身夺枪。那个士兵追赶时,杨靖宇便掏出准备好的银元丢在后面,说:“这是你的路费。”那个士兵得到钱便开了小差,确山县农协就此得到第一支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杨靖宇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到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往东北工作。

1929年7月,他被派往抚顺,接任原特区书记关世雄的职务。只过了一个月,他被日本租借地警察逮捕。在一间八平米的小牢房里,杨靖宇受尽了日本人的酷刑,但他始终没有屈服,直到1931年11月经组织营救出狱。

杨靖宇在东北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名字叫张冠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已全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杨靖宇目睹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强烈向党组织要求拿起武器,推翻压在东北人民身上的伪满政权。

1934年11月,杨靖宇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那年他29岁。在杨靖宇的部队中曾有一位负伤离队的政委,人称杨政委。杨靖宇到部队后,为了稳定部队的惰绪,说自己就是杨政委。部队里有许多朝鲜籍战士,朝鲜话里“杨政委”的发音很像“杨靖宇”,于是他就把名字改为杨靖宇。而靖宇的意思含有铲除变乱、平定四方之意。杨靖宇指挥有方经常打胜仗,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非常高。

1934至1936年间,日军残酷镇压东北各地的反日力量。据吉林省档案馆的历史档案记载,日军在制造无人区的过程中,共屠杀了十万多中国人。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剿下,东北抗日武装失去了后方补给,形式异常严峻。1939年,日军抽出大量兵力,对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进行讨伐。为了保存更多力量,杨靖宇把部队化整为零,去敌人密集的地方,坚持抗战。

1940年1月到1940年2月间,在日伪军严密封锁与疯狂围剿下,杨靖宇的抗联第一军伤亡惨重。1940年2月18日,经过长达40多天的激战,敌人包围了杨靖宇。杨靖宇在战斗中负伤。在1940年2月18日到23日这六天里,就剩下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周旋,当时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2月23日这天4点30分,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的警察厅、日本关东军头目和伪军都不理解,他怎么能够在山里头打这么多天,附近连一个村落都没有,就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没有一颗粮食,全是树根野草和棉絮,日本人惊异不已。

当时通化地区的讨伐司令叫野负仓德,在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面前,他觉得自己很渺小。最后他为杨靖宇立了一块碑,亲自召开了一个祭灵会。野负仓德承认,杨靖宇是日本军人的一场噩梦,中国竞有如此威武不屈的将军。

1946年2月14日,为永远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吉林省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