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光辉的艺术成就和惊人的创造毅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象征。
约在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长城,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相媲美。
综述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多数建在山岭的最高处。在万里的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隘口和雄关,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根据历史记载,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的入侵,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多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和发展中原经济文化的作用。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是沿着这条长城行进的,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的雄伟边墙。
在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修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黄崖关长城等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京郊延庆县境内关沟北口,距北京70余公里。此地是古代的交通要冲,南到北京,北往延庆州,东抵永宁,西往宣城,因为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这段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现今保存得最好的一段,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其关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东窄西宽,呈梯形,墙身高大坚固,城墙高8.5米,下宽6.5米,上宽5.7米,可容纳5马并行,10人并进。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这里有南、北两处高峰。此段长城以瓮城为中心,有东西两门,东门名为“居庸外镇”,西门名为“北门锁钥”,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
八达岭海拔1000米,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是关山最高峰。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如巨龙盘绕,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长城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昌平县内,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已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经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其间明太祖朱元璋拨巨款修筑,以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关城外险要之处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
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这里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金代“燕山八景”、明代“北京八景”、清代“燕京八景”中“居庸叠翠”的誉称,流传至今。清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立碑于此。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1992年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居庸关的雄姿。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总长2250米,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群山环抱,同八达岭一样是明代长城的精华所在。
据文献考证,此段长城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于公元1368年在北京长城遗址上亲自督造而成。1569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由浙闽调至这里重整边墙。
慕田峪长城关台奇特,与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不一样,正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的。
慕田峪长城双面建垛口。其他段长城,多为长城外侧一面建垛口墙,而慕田峪段长城却两面都为垛口墙,垛口墙即守城将士对敌作战的掩体。两面垛口墙,即意味着两侧同敌作战,可见慕田峪段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慕田峪长城敌楼密集。从慕字一台(大角楼)至慕字四台(正关台)不到500米,就设敌楼4座;从慕字一台至慕字二十台,长度仅3000米,敌楼、敌台、墙台、铺房就25座,这种百米左右就有一座敌楼的长城段也是不多见的。
慕田峪关,地势最低,海拔仅486米,从整体角度看,这段长城犹如在山巅腾飞的一条巨龙,高峰处,如巨龙昂首,欲上九天;沟谷处如巨龙饮水,一头扎进山涧溪流之中,蔚为壮观。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部120公里的险关重镇古北口境内,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伦加固。也是至今仍保留明代长城原貌的一段古长城。
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长城”。综观司马台长城,可用“险、全、密、奇、巧”五字概括。
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
司马台长城的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还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田”字、“井”字;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
司马台长城,两敌楼相距最近的仅43.8米,最远的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是每500米修一座敌楼,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个例外。
司马台长城是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
司马台长城的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令人赞叹。
近年来,在这段长城上发现了许多长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题名碑”,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长城时的情况以及与修建长城有关的官员的名字,同时这里还发现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他长城上是及为少见的。在修复这段长城的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菜刀等。以上这些文物很珍贵,它为研究明代长城及明代历史提供了价值很高的实物依据。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则是这份遗产中的一颗明珠,难怪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这样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横亘在北京市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地带,距北京140公里。这段长城气势雄伟,很有特点,故称“第二八达岭”。
据史料记载,隆庆元年(1567年),明王朝为加强北京北部门户的防御力量,调名将戚继光、谭纶镇守,分别任蓟、辽、保定总理和总督。随后,他们发动士兵,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昌平县西)的2000公里长城的防御线上对原有边墙进行重新改建。到隆庆六年(1572年),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今日所见的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金山岭长城西起龙岭口,东止望京楼,全长10.5公里。金山岭长城的敌楼有158座之多,相距一般在百米左右,在地势平缓地带相距仅五六十米。有几座敌楼建得十分巧妙,两侧无门与城墙相通,只能从墙内侧砖券拱门进出,登上小梯爬进楼内,这是防止攻入城墙的敌兵而有意安排的。这里的敌楼战台建筑样式各异,有拐角形、方形、圆形、扁形的;有平顶、穹窿顶、船篷顶、四角钻天顶。
金山岭长城还设置了许多小关口,大都建在深沟峡谷或军事要地的隐蔽之处。主要关口有沙岭口、砖垛口、排春口、龙峪口。这些关口对于守城将士平时进出长城巡逻与内外交通,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在城墙以北的至高点上设立了许多烽火台。并将长城外侧的山坡进行削铲,然后用石块砌筑重城。整个金山岭长城关城互连,楼台相望,内外互守,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
宁夏古长城
宁夏自古就是中国北部的边防前线,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宁夏古长城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以土夯成。
长城是从宁夏境内绵延而过的,宁夏现有隋代长城,宋代壕堑,明代长城,以及古老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宁夏境内现存长城总长度1500公里,有城台700多座。
战国秦长城遗址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固原东山,又入甘肃镇原县,全长约400余公里。
据考证,隋代长城遗址西起现在宁夏的灵武县附近的黄河东岸,东经陕西横山到达绥德,两端距离约700余公里。
宋代宁夏境内虽然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宋初在防御西夏的侵扰中,沿现固原地区的我国秦长城排挖壕堑,用于阻挡西夏骑兵。
宁夏境内的明长城遗址主要有四处:①西长城:从甘肃靖远沟界进入宁夏中卫,逾河东北上贺兰山。②北长城:据文献记载可分三部分,即“边防北关门”、“旧北长城”、“长堤”(宁夏陶乐县境内)。③东长城:明代在宁夏灵武县、盐池县曾修筑“深沟高垒”、“河东墙”两道防护墙。④固原内边:在黄河以东的花马池一带及固原城以北300公里的下马兰一带都修筑过长城。
黄崖关长城
黄崖关长城在天津市蓟县北3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
黄崖关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蓟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
全段长城建在陡峭的山脊上,关隘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这里战台敌楼、边城掩体、水关烟墩、古寨营盘等各项防御设施完备。并有独特的凤凰楼、北极阁、长城碑林、名联堂和布局精巧的八卦关城。
黄崖关长城建筑在海拔7360米的山脊之上,全段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峁顶山,有峭壁为倚。
这一段长城的建筑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关城塞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