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产前营养与产后减肥
11569900000019

第19章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需求

人体已发现二十余种必需的无机盐,约占人体重量的4%~5%。其中含量较多(>5克)的有钙、磷、镁、钾、钠、氯、硫等7种,通常称为常量元素;人体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存在量极少,甚至仅有微量,但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并且必须通过食物摄入,这些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

常量元素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例如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中含钾较多;在细胞内外液中与蛋白质一起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构成酶的成分或激活酶的活性,参加物质代谢。由于各种常量元素在人体每日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都有一定量随粪、尿、汗液、头发、指甲、皮肤和黏膜的脱落等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必须通过膳食给予补充。

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对矿物质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特别是钙、铁及一些微量元素,如碘、锌等,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是必不可缺少的物质。胎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及母体的生理代谢均需要大量的钙。鱼类、豆类及制品、奶制品等食物含钙较多,易被人体吸收。铁是造血的主要原料之一,孕妇除了供给胎儿造血原料,还要补充自身所需要的铁。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脏、肾、瘦肉、豆制品、菠菜、芹菜、胡萝卜、海带、鱼类及蛋黄等。海产品含碘较多。

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仅次于水、碳、氧、氢、氮,排在第六位,如果按元素排列为第五位,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占人体重的1.5%~2.0%。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约1000~1200克,其中99%的钙集中于骨骼和牙齿。

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病钙不仅是构成机体完整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机体各种生理和生化过程中对维持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当膳食钙严重缺乏或机体发生异常钙丢失时,可通过骨骼脱矿化以防止低钙血症。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也是胎儿骨骼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并且骨骼也是机体重要而且容易被利用的钙源。此外,钙是维持体内所有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例如心脏的正常搏动,肌肉、神经正常兴奋性的传导,凝血过程和酶的激活等功能。

就我国现有的膳食结构和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的钙摄入量普遍偏低,因此钙缺乏症是较常见的营养性疾病。钙缺乏主要表现为骨骼和牙齿的病变。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旺盛,对钙的需要量较多,如果长期钙摄入量不能满足需要,同时伴有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新骨结构异常,骨骼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婴儿还会发生手足抽搐症。成人则表现为骨质疏松症,易发人群多为孕妇和老年人。缺少钙和维生素D可以发生手、脚抽筋和骨质软化病,严重的骨质软化可以使骨盆畸形,造成难产。

钙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是以谷类食物为主,所以钙的来源甚少,钙摄入普遍不足,孕妇和乳母的钙摄入量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适宜摄入量相差甚远。我国居民膳食钙参考摄入量中,适宜摄入量孕中期每日为1000毫克,孕晚期每日为1200毫克,孕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2000毫克。食物中钙的最丰富来源是奶和奶制品,不仅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酸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是孕妇最理想的钙源;虾皮、鱼类(特别是带骨头的小鱼)和芝麻酱含钙也特别丰富,蔬菜和豆类含钙量虽较多,但吸收较差,硬水中也含有相当量的钙。目前,市场上强化钙的食品很多,对于钙易缺乏的人群,也是补充膳食钙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

摄入充裕的钙不仅有助于防治相关营养缺乏病,还可能有利于减少一些慢性病的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强化钙的食品越来越普遍,钙补充剂也越来越多,摄入过多钙的危险性也在增加,需要充分加以重视。摄入过量的钙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奶碱综合症(高钙血症和伴随或不伴随碱中毒和肾功能不全的症候群),以及影响其他人体必需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磷在体内的作用磷约占人体总重的1%,成人体内含有600~900克的磷,是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磷不但是构成人体的成分,而且参与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人体内总磷量的85%~9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磷和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其中钙与磷的比值约为2:1.磷也是构成细胞中很多重要成分的原料,例如核酸、脑磷脂和某些辅酶等。磷参与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磷还有助于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磷缺乏通常不是由于膳食的原因。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磷缺乏。例如早产儿若仅喂母乳,母乳中含磷量较低,不能满足早产儿骨骼磷沉积的需要,可导致磷缺乏,出现佝偻病样的骨骼异常;磷缺乏还出现在长期进行静脉营养而没有补充磷的病人。

磷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一般来说如果膳食中钙和蛋白质的含量充足,磷也得到满足。在我国居民膳食磷的参考摄入量中,孕妇每日适宜摄入量为700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000毫克。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如豆类、硬果类、蔬菜、水果中均含磷。谷类食物经发酵后,磷的利用率提高。动物性食物中的蛋、乳、瘦肉、鱼、禽类中磷含量都较高。但是,长期摄入过多的磷对人体是有害的,表现为高磷血症,对骨骼有不良作用,转移性钙化作用(引起非骨组织的钙化)、骨骼多孔性病变以及干扰钙的吸收等。

钾为人体所必需的重要阳离子。正常成年人体内含钾总量约50毫摩尔/千克。成年男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44~55毫摩尔/千克和32毫摩尔/千克。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内总量的98%,其他存在于细胞外。

钾在体内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钾在维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正常的功能、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酸碱平衡和电离子平衡、以及降低血压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果人体钾摄入不足或体内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钾总量减少可引起钾缺乏症,使神经肌肉、消化、心血管、泌尿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生功能性和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和肾功能障碍等。对于正常进食的人一般不易发生钾摄入不足。钾摄入不足或缺乏多见于疾病或其他原因需要长期禁食或少食者,静脉补液内少钾或无钾时也易发生钾缺乏。引起体内钾丢失过多的原因较多,包括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长期使用缓泻剂导致钾经消化道损失;各种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的肾脏疾病可使钾大量丢失;高温作业或重体力劳动时大量出汗导致钾经汗液大量丢失等。

钾的适宜摄入量和来源人体需要的钾主要来自食物,摄入的钾约90%被吸收。我国居民膳食钾适宜摄入量,孕妇每日为2500毫克。大部分食物都含有钾,但是蔬菜、水果和豆类是钾的最好来源。每100克谷类中含钾100~200毫克,豆类600~800毫克,蔬菜和水果200~500毫克,肉类150~300毫克,鱼类200~300毫克。每100克食物含钾量高于800毫克以上的有麸皮、赤豆、杏干、蚕豆、扁豆、冬菇、黄豆、竹笋和紫菜等。

钠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常量元素。自然界中的钠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食盐是人体获得钠的主要来源。成年人体内含钠约6200~6900毫克或95~106毫克/千克,占体重的0.15%,体内的钠主要在细胞外液,占总体钠的44%~50%,骨骼中钠的含量也高达40%~47%,细胞内含量较低,仅9%~10%。

生理功能和缺乏病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在调节和维持体内水量的恒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钠在肾小管重吸收时,通过与H+交换清除体内酸性代谢物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钠还具有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的作用,参与糖代谢和氧的利用;钠与其他离子(钾、钙、镁等)浓度的平衡,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是必需的。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内钠不易缺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禁食或少食,对膳食钠的限制过严使摄入量非常低时;高温、重体力劳动、过量出汗、胃肠道疾病、反复呕吐、腹泻等使钠过量排出体外时;或某些疾病,如阿狄森病引起肾不能有效保留钠时;胃肠外营养液缺钠或低钠时;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使钠丢失等原因,造成体内钠含量的降低,并且未能及时补充丢失钠时,均可引起钠的缺乏。

钠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孕妇为每日2200毫克。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但是人体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酱油、盐渍或腌制肉类或烟熏食品。人群调查与干预研究证实,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有关,并且血压随年龄的增高中有20%可能归因于膳食中食盐的摄入。中等程度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可使高于正常的血压下降。长期摄入较高量的食盐,有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镁为正常妊娠所必需的营养素。镁是多种细胞基本生化反应中必需的物质,也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70千克体重的成人体内含镁约20~28克,其中约60%~65%存在于骨骼,27%存在于肌肉,另外6%~7%存在于其他细胞,只有1%左右在细胞外液。

生理功能和缺乏病镁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在能量和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镁是骨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镁与钙对神经肌肉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相同,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反之有镇静作用;低浓度硫酸镁具有利胆作用,酸性镁盐还可中和胃酸,镁还具有导泻作用;血浆镁浓度的变化直接会影响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浆中游离镁离子具有调节心肌细胞的重要功能。

机体镁缺乏可导致严重的生化改变和缺乏症状。镁耗竭常可导致血清钙浓度显著降低。镁缺乏的最初表现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亢进。有证据表明,镁缺乏引起的镁代谢异常与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由于镁对骨矿物质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镁缺乏可能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一种危险因素。少数研究表明,镁耗竭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虽然一般健康人不会发生镁缺乏,但已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疾病与镁耗竭有关。

镁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孕妇每日为450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700毫克。镁普遍存在于食物中,但含量差别甚大。绿叶蔬菜富含镁,粗糙的粮食和坚果中也含有丰富的镁,而肉类、淀粉类食物及牛奶中镁含量属中等水平。一般精制食品中镁含量很低,除食物外,从饮水中也可获得少量的镁。食物中镁的吸收率约30%。

微量元素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酶和维生素的必需活性因子,许多酶均含有微量元素,例如碳酸酐酶含有锌,呼吸酶含有铁和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有硒等;构成某些激素的成分或参与激素发挥作用,例如甲状腺素含碘,胰岛素含锌,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等;参与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含有多种适量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维持核酸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协助常量元素和宏量营养素发挥作用,常量元素要借助微量元素起化学反应。例如,含铁的血红蛋白可携带并输送氧到各个组织,不同的微量元素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

食物和水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长期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并可成为某些疾病的重要病因。微量元素还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寿命,在保健和防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铁是研究最多和了解最深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铁缺乏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主要影响较大的是婴儿、幼儿和育龄妇女。铁缺乏以及缺铁性贫血在我国也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病体内的铁主要是功能性铁,主要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于的红细胞内,并且铁与红细胞形成和成熟有关;其他含铁的酶和肌红蛋白(仅存在肌肉组织中,其功能是在肌肉中转运和储存氧)组成功能性铁的15%。血红蛋白在从肺输送氧到各个组织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铁作为细胞色素和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对呼吸和能量代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铁是造血原料,孕期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铁在机体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和利用率不高,容易铁缺乏。我们常说的“贫血”,大部分都是因为缺铁而引起的。如果孕妇摄入的铁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胎儿期贫血与出生时体内铁的储存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孕妇和乳母的膳食中铁供给不足,就可发生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现已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问题,尽管很少能引起死亡,但它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以及婴儿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铁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由于我国的膳食结构是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很少,尤其在农村。尽管我国居民膳食铁的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摄入量,但是铁的吸收率仅为5%,因此营养学家认为,改善人群铁营养状况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膳食铁的吸收和利用上。我国居民膳食铁适宜摄入量,孕中期妇女每日为25毫克,孕晚期妇女每日为35毫克。

膳食铁的来源极大地影响铁的吸收,其影响范围可从小于1%到大于20%。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是在此范围的下端,乳制品居中,而肉类处于其上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包括动物肝脏、牛肉、各种动物瘦肉、蛋黄、肾脏、动物全血、大豆、黑木耳、芝麻酱以及一些强化铁的食品或饮料。一般蔬菜中含铁量不高,油菜、苋菜、菠菜、韭菜等含铁量虽不低但利用率不高。

人体内锌含量约1.5~2.5克,这个水平要靠每天吸收约5毫克锌来维持。体内的锌主要分布在头发、皮肤、骨骼、肝、肾、肌肉、胰、脾、胃肠道、红细胞、男性的睾丸中。血液中锌75%~85%分布在红细胞中,主要以碳酸酐酶及其他含锌金属酶的形式存在。

锌在体内的作用锌是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体内物质代谢中很多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锌在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锌参与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的代谢过程。锌还具有维持胰腺、性腺、脑下垂体、消化系统和皮肤正常功能的作用。锌也是胰岛素的成分之一,与胰岛素的活性有关。如果妊娠早期缺锌,可干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妊娠晚期缺锌,可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

锌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国居民膳食锌的参考摄入量:孕早期妇女每日为11.5毫克,孕中晚期妇女每日均为16.5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5毫克。锌的来源广泛,但动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与吸收率有很大差异。牡蛎含锌量最高,每千克牡蛎中的含锌量在1克以上;动物性食品含锌量也较高,如牛肉、猪肉、羊肉及肝脏、蛋类每千克在20~50毫克;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每千克在15毫克左右;牛乳及乳制品每千克在3~15毫克;豆类及谷类每千克在15~20毫克;而蔬菜和水果一般含锌较低,一般每千克在10毫克以下。过细的食品加工过程可导致锌大量丢失,例如将小麦加工成精面粉约去掉80%的锌;罐装食品也会导致锌的大量损失。

碘在整个机体中的唯一作用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甲状腺激素对身体发育是必需的,正常的体格、认知行为和神经、运动系统的发育均依赖于甲状腺激素。外环境缺碘可导致人体脑发育落后和以甲状腺肿为主要特征的碘缺乏病。

碘的生理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碘的独立作用,碘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因此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也就是碘的生理作用。成人体内含碘量为20~25毫克,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调节热能代谢,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有重要促进作用,还参与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骨钙化,对身体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参与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在脑发育的临界时期(从妊娠开始至出生后2岁),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需依赖于甲状腺激素的存在。

碘缺乏病和碘过量碘缺乏会得“大脖子病”,即颈前方的甲状腺肿大。怀孕期间,孕妇对碘的需要增加,如不及时增加含碘多的食物,就可能发生甲状腺肿大。在甲状腺肿大流行地区(特别在山区),由于孕妇缺碘,使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严重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结果可能会发生智能低下、听力障碍、体格矮小(又称为克汀病)。长期摄入含碘量高的饮水和食物,或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的碘剂,常会发生碘过量,造成高碘甲状腺肿,对人体也有害。

碘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碘的参考摄入量,孕妇每日为200微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1000微克。海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碘,例如海带、紫菜、发菜、鱼肝、虾等,海盐中的原盐也含有一定量的碘。孕期要常吃海产品,在不能经常吃到海产食物的内陆山区,应购买和正确使用加碘食盐,也可达到纠正碘缺乏的目的。动物性食物的碘含量大于植物性食物。通常食盐中含碘量甚微,越是精制盐含碘越少,近年来我国普及加碘盐,可长期稳定供给人体生理需要的碘量,不再需要额外补充碘。

虽然在动物中难于产生单纯的硒缺乏,但硒还是被认为是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硒在人体内总量为14~20毫克,广泛分布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中,以肝、胰、肾、心、脾中含量较高,脂肪组织最低。

硒的生理功能硒是人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需组成成分;硒作为多种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消除脂质氢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硒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而达到防病的效果;由于硒化物与重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故能拮抗重金属的毒性。硒还有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

硒缺乏病和硒过量目前还没有人或动物单纯硒缺乏病报道,但是有许多与硒缺乏相关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报告,并且多项研究证明补硒能有效预防克山病的发生。在肠外营养液中未补充硒的病人中,发现血硒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降低,出现类似克山病的心肌病变,有的出现骨骼肌疼痛和萎缩。

硒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硒的参考摄入量,孕妇每日为50微克。食物中硒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微克/克鲜重):内脏和海产品0.4~1.5;肉类0.1~0.4;谷物<0.1~0.8;奶制品<0.1~0.3;水果和蔬菜<0.1.影响植物性食物中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其栽培土壤中的硒含量和可被吸收利用硒的量。

需要特别指出,摄入过多的硒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硒中毒。我国湖北恩施地区和陕西紫阳县是高硒地区,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人吃高硒玉米而急性中毒的病例,摄入硒量每日高达38毫克,3~4大内头发全部脱落。慢性中毒患者平均每日硒摄入量为4.99毫克,中毒体征主要是头发脱落和指甲变形、牙齿腐蚀和神经系统异常。

锰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锰缺乏可能是促使某些人类疾病发生或发展的因素之一。

锰的生理功能锰作为金属酶的组成部分,含锰的酶包括精氨酸酶、丙酮酸羧化酶和含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还是酶的激活剂,由锰激活的酶有很多,包括水解酶、激酶、脱羧酶和转移酶。

锰缺乏病锰缺乏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潜在的营养问题,在人体的研究中观察到锰与异常的神经活动有关,患惊厥性紊乱的儿童中有约三分之一血中锰低,癫痫儿童的母亲血中锰也低,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可能也与锰代谢紊乱有关;近年来,锰缺乏也被认为是关节炎、骨质疏松、先天畸形等疾患的潜在致病因素;曾有报道长期接受胃肠外营养的儿童因缺乏锰导致弥漫性骨骼脱矿化和生长不良,补充锰后可使这些异常得到纠正。

锰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孕妇膳食锰的适宜摄入量与成年人一样,每日为3.5毫克;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10毫克。含锰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干果、谷类(糙粮)、叶菜类和鲜豆类,肉、蛋、奶和鱼等食品中锰的含量较低,茶叶和咖啡中锰的含量也很高。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过渡金属。据估计人体内含铜总量为50~120毫克,由于肌肉和骨骼的重量和容积较大,其铜含量分别约占总体铜的25%和42%;肝脏和脑次之(约9%);血占5%(其中60%在血浆中),正常人红细胞中含铜约0.9毫克/升~1.0毫克/升,血浆中铜约93%牢固地与铜蓝蛋白结合,其余7%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

铜的生理功能铜在体内作为许多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正常的造血机能、促进结缔组织形成、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和维护毛发的正常结构、以及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化阴离子的损伤。铜对胆固醇代谢、葡萄糖代谢、心脏功能、免疫功能和激素分泌等也有影响。

铜缺乏病和铜过量胚胎的正常发育需要微量的铜。由于铜普遍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通常人体不易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完全肠外营养、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腹泻、小儿吸收不良等)、早产儿(特别是人工喂养)可能易发生铜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脱落、精神运动障碍、血管张力减退、红细胞形成受抑制和骨质疏松等。过量摄入铜常由于误服大量铜盐、饮用与铜器长时间接触的饮料和食物(尤其是饮料),常可导致急性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腹泻和头痛、眩晕等,严重者可能昏迷。

铜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铜的适宜摄入量,孕妇与正常成年人一样每日为2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8毫克。一般食物中均含有铜,牡蛎和贝类食物中铜含量特别高,动物肝脏、肾组织、鱼、坚果与干豆类中铜含量也较丰富,而绿叶蔬菜中含铜量较低,牛奶含铜也少,但人奶含量较高。

氟是一种既对人体有益,过量又可引起中毒的元素。已证明氟是唯一能降低儿童和成人龋齿患病率和减轻龋齿病情的微量元素。每天吸收的氟约有50%于24小时内沉积在钙化组织,机体内的氟约99%存在于钙化组织。

氟的生理功能和氟缺乏病氟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宜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其在骨骼中的沉积,可加速骨骼的成长,促进生长,并维护骨骼的健康。老年人缺氟时,使钙、磷的利用受到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升高。

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尚没有发现有确切或特异的氟缺乏症。尽管还未能证明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在低氟饮水的地区龋齿发病率增高,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氟缺乏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增加。

氟对健康的作用取决于所用的剂量。急性氟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唾液和眼泪过多、肺部不适、心功能不全及虚弱、惊厥、感觉异常、麻痹以及晕厥。人体中对过量摄入氟而受到毒害最灵敏的部位是牙齿,即氟斑牙;长期摄入高剂量的氟可引起氟骨症。

氟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氟的适宜摄入量,孕妇与正常成年人一样每日为1.5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0毫克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水和食品中含量很低。饮水中的氟含量对人体氟摄入量的影响很大;通常动物性食品中氟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海洋动物中氟高于淡水及陆地食品,鱼和茶叶中氟含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