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
11561500000004

第4章 袁绍传

“提要”

袁绍(?—202年)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他是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

世家大族是东汉王朝统治的支柱,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排挤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所以黄巾起义一被镇压,世家大族也纷纷拥兵称雄,讨伐宦官势力。袁绍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迅速崛起,拥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中国最大的割据势力。但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已腐朽没落,他们得不到庶族地主的支持,也很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反对,其力量急遽衰落。袁绍在官渡之战以后,很快衰败,而让位于代表庶族地主利益的曹操集团,充分说明了世家大族在东汉末期的命运。当然世家大族(世族地主)的最终消亡尚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袁绍的失败只是标志着世家大族势力消亡的开始。

袁绍失败的关键在于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目光,而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以后又急于重建世家大族的统治。这样他开始时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后又未能奉迎献帝,失去了掌握政治主动权的机会。更加失策的是他“欲令诸儿各据一州”,想建立袁氏家族的统治,失去了非袁氏家族的支持者。袁绍志大才疏,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他与曹操对抗,始终采取错误的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同时又多次拒绝部下正确的建议,贻误了战机,终于身败名裂。

本文节录了《袁绍传》中诛宦官、讨董卓、争冀州及官渡之战等内容。其中对官渡之战的叙述,行文简洁明快,详略得当,是叙事散文中精采的篇章。

“原文”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译文”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他的高祖袁安,在东汉章帝时曾任司徒。自袁安以后,又接连四世在朝廷中官居“三公”的高位,因而袁氏家族权倾朝野,名震天下。袁绍长得身材魁梧,容貌威严,虽出身豪门望族,却也能放下架子结交社会下层的贤达之士,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投靠他。太祖曹操少年时就曾与他有过交往。最初以大将军掾属身份任侍御史,渐渐升为中军校尉,以后又做到司隶校尉。

“原文”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惟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译文”

灵帝驾崩,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诛杀朝中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暗中联络并州牧董卓,让他带兵入京请诛宦官,想以此来胁迫何太后。朝中的常侍、黄门等宦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跑到何进家里谢罪,袁绍再三劝何进就在这时候下手,何进不同意,只是命他谋划派出一些机智的武吏监视督查宦官们的行动,同时安排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二百名可靠的士兵进入宫中,取代原来那些持兵器把守宫门的黄门侍者。中常侍段珪等人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议事,将何进杀死,宫中大乱。袁术闻讯立即带兵赶来,命士兵举火烧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以逼迫宦官出来投降。段珪等宦官便劫持少帝刘辩和皇弟陈留王刘协,逃往小平津渡口。袁绍先在京城中擒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然后命令士兵满宫中搜捕阉人,不分年幼年长,一律斩首。有的人本来并不是宦官,只是由于没长胡子,也被士兵们当成宦官胡乱给杀掉了,以至于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衣服让士兵们当场查验才得以幸免。宦官中有些行善自守的入也被杀害,可见滥杀到什么程度。最终被杀者不下两千余人。袁绍发现宦官们劫持皇帝向北逃窜,又率兵急追。段珪等人全都投黄河自杀,少帝得以返回洛阳宫。

率兵入京的董卓找来袁绍共同商议废掉少帝刘辩,另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皇帝。此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为朝中太傅,袁绍假装同意,对董卓说:“另立新君乃国家大事,容我回头找太傅商量一下。”董卓很不高兴,蛮横地说:“刘家的种不足以再保存下去了。”袁绍不说话,抽出佩刀握在手里向董卓深深一揖扬长而去。袁绍一出来,便急忙逃往冀州。朝中大臣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顒等都是当时的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这些人内心都向着袁绍。因而他们劝说董卓:“朝廷中君王废立大事,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参与的。袁绍目光短浅无全局观念,他是因为害怕而逃走,并非心怀鬼胎,有不良企图。如今您如果缉拿过急,把他逼得无路可走,那就会逼出变故来。他们袁氏家族连续四代在朝中做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是袁绍号召四方英雄豪杰与您作对,那么各地都会响应他的召唤而起兵,如此一来山东一带非阁下所有了。不如宣布赦免袁绍的罪过,任命他为一郡太守,这样袁绍必然会为免罪又得官而高兴,您也就不必担心了。”董卓认为有理,于是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原文”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会卓西人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于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威)〔武〕将军。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怀惧,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译文”

袁绍马上以勃海郡为基地起兵,通告天下讨伐董卓。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袁绍自号车骑将军,担当各路讨卓联军的盟主。他与冀州牧韩馥商议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还派特使把请刘虞即位的奏表送给他,可刘虞不敢接受。后来韩馥的军队驻扎在安平,被公孙瓒率部袭击打败,公孙瓒遂引兵进入冀州,名义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实际是想消灭韩馥。韩馥为此极为不安。适逢董卓裹挟献帝迁都长安,退回关西,袁绍率大军东还驻在延津。听说韩馥在公孙瓒的压力下惶惶不安,袁绍便派手下谋士陈留人高干和颍川人荀谌前往游说韩馥道:“公孙瓒乘胜挥师南下,不少州郡起来响应。袁车骑将军引军东进,也不知他有什么样的打算。我们实在为将军您目前的处境感到担心啊!”韩馥说:“我该怎么办?”荀谌说:“公孙瓒统率燕、代精锐之师,其锋芒势不可挡;袁绍为一代雄杰,肯定也不愿居于将军您之下。而冀州又恰是争夺天下者必先要得手的一处要地。若是公孙瓒、袁绍两人都打上冀州的主意,交兵城下,那冀州的危亡肯定立马可待。袁将军这个人,是将军的老相识了,而且又是讨董联盟的盟主。眼下要说为将军您打算的话,您不如把整个冀州都让给袁绍。袁绍得到冀州,则公孙瓒无法与他争夺,这样袁绍对将军您必报以厚德。把冀州交给可靠的亲密朋友手中,也留下了让贤的美名,从此可以确保您平安无事,希望将军不要再迟疑。”韩馥这人向来性格懦弱,居然听从了荀谌的建议。他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官员劝阻他说:“冀州虽然偏僻,可我冀州能拿起武器打仗的男子不下百万,储存的粮食可供十年度用。袁绍他带一支穷困的军队客居异乡,全靠我们接济,这恰如一婴儿在我股掌之上,断了他的奶水,马上就能把他饿死,怎么能把冀州拱手送给他呢?”韩馥道:“我韩馥本来就在袁家做过部属,况且我的才能确实也不如袁绍。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和才能而让位于贤者,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提倡和赞美的事,诸位又何必责难我呢?”从事赵浮、程奂等人请求派兵防御袁军,韩馥又不听,结果还是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以勃海太守的身份兼任冀州牧。

袁绍手下的从事沮授向他进言说:“将军您在二十岁的时候入仕朝廷,名声很快就传遍海内;后来遇上朝政混乱,奸臣董卓阴谋废君另立,您又主持忠义。您单骑奔出洛阳,使得董卓始终怀有恐惧之心;您渡黄河北行,勃海郡吏民百姓稽首欢迎。如今您统帅着勃海郡的精兵强将,又新增了冀州的土地和百姓,可谓是威震河朔,名重天下。眼下虽然黄巾反贼到处袭扰,黑山一带也有草寇骄横跋扈,但只要您挥师东征,则青州的黄巾反贼定可一举剿平;还师扫荡黑山,那么张燕也不难消灭。锋芒指向幽、燕,公孙瓒逃脱不了履灭的下场;武力威胁戎狄,匈奴也必然会俯首称臣。横扫大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土地。收罗天下英才,统领百万雄兵,在西京迎接皇帝,在洛阳恢复宗庙。然后再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那些不肯归附的叛将乱臣,以争锋天下,天下谁是敌手?用不上几年,这样的盖世功业就要在您手中完成了。”袁绍大喜说:“您正说出了我的报负和志向啊!”于是马上表荐授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董卓派朝中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袁绍,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把这两个人都杀掉。董卓得知袁绍已控制关东,便把京城中袁氏家族的男女老幼包括太傅、袁隗在内全部杀掉了。当时天下豪侠之士多依附袁绍,都想替袁绍报此大仇。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无不是借袁绍的名义,韩馥看到这种局面非常害怕,请求袁绍同意他离去。韩馥离开袁绍后前往依附陈留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特使去张邈那里,因事关机密,特使与张邈附耳而谈。韩馥在座中看到这种情形,怀疑是袁绍派人来与张邈共同谋害他,于是起身到厕所中自杀了。

“原文”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先时,太祖遣刘备诣徐州拒袁术。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译文”

当初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并不是袁绍的意愿。及至献帝逃到河东,袁绍还是派部下颍川人郭图前去朝拜。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迎接献帝迁都邺城,袁绍不同意。不久太祖曹操把献帝迎到许县,用朝廷的名义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土地。关中诸州、郡也都表示臣服,袁绍这才后悔不已。他试图让曹操把献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接触天子和公卿百官,但遭到曹操拒绝。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继而又加大将军之职,封邺侯。袁绍推辞不接受封侯。不久,袁绍军队在易京打败了公孙瓒,吞并了公孙瓒的人马。接着,袁绍安排自己的长子袁谭担任青州刺史。沮授劝谏袁绍说:“这样做必定是祸乱的开端。”袁绍不听,说:“我只是想让我的儿子们每人拥有一个州罢了。”于是又任命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此时袁绍实力大增,已握有雄兵几十万人。他任命审配、逢纪统管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之首,颜良、文丑为军中将帅,挑选精锐步兵十万,骑兵万余,准备进攻许都。

先前,太祖曾派刘备南下徐州抵挡袁术的进攻。等刘备率部到达下邳,袁术已病死于寿春。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然后引兵驻扎在沛县。袁绍也派了一支骑兵前来支援刘备。太祖命部将刘岱、王忠带兵讨伐,不能取胜。建安五年,太祖亲率大军东征划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曹操后方空虚袭击他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以儿子有病为理由加以拒绝。田丰走出屋外,以手杖连连击地,痛心地喊道:“遇到这样一个难得的制胜良机,却因为婴儿闹病而白白放过,可惜呀,可惜!”太祖兵到沛县,大败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原文”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译文”

袁绍率大军进抵黎阳,派大将颜良在白马县进攻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沮授进谏说:“颜良性情偏狭急躁,虽然作战骁勇却不能独挡一面。”袁绍不听。太祖曹操发兵救援刘延,打垮了颜良带领的军队并杀死了颜良。袁绍督师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地区修筑工事与曹军对峙。袁绍派刘备和文丑出阵挑战,太祖挥兵击退袁军,杀文丑,接着,再战又俘虏了袁绍的大将,袁军大为震动。太祖回军官渡。沮授又劝袁绍:“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士气和勇敢精神都不如曹军。而曹军粮食短缺,后勤物质供应远不如我们。因此对曹军讲速战速决有利,可对我军来说却是打一场持久战更有利。”袁绍不听,指挥大军进逼官渡,与曹军交锋。曹军受挫退入营地坚守,袁绍命士兵在阵前修造了多座望敌楼,又筑起高高的土山,弓箭手们埋伏在山上,箭射曹营。曹军很害怕,士兵们出门都要持盾牌遮挡身体。太祖则赶制出一种发石车,抛射石块摧毁了袁绍修建的哨楼。由于发石车在抛射石块时有隆隆的响声,如同打雷一般,故而袁军士兵都恐惧地称这种发石车为“霹雳车”。袁绍又命令士兵们挖掘地道,直通曹操军营,准备对曹军实施突然袭击。太祖针锋相对,命令士兵在军营前沿挖掘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壕沟截断袁军的地道,同时派出一支奇兵潜入敌后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把运送的全部军粮连同车辆尽数烧毁。太祖与袁绍两军对峙日久,曹军粮草渐渐接济不上,百姓们为战争所苦不堪承受,也纷纷跑到袁绍那边去了。眼看曹军难以支持下去,恰巧这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带一万多兵马北上迎接保护运粮车队。沮授建议:“应当再派蒋奇将军另带一支军队在外围配合行动,以防备曹操的偷袭。”袁绍仍不采纳,淳于琼迎到运粮车队。驻屯在乌巢,离袁军大本营四十里。太祖得知这一消息,留下曹洪带兵守卫军营,自己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连夜突袭乌巢。袁绍闻报派出骑兵增援,被曹军击溃。曹军大破淳于琼军,淳于琼等将领都被当阵斩杀,太祖引军得胜还师,未等回到军营,已有袁绍手下的将军高览、张郃各自带着本部兵马前来投降。曹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袁绍军队全线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在乱军之中仅带少数亲随渡过黄河得以逃脱,其部属大部分被曹军俘虏。曹军发现被俘的袁军将士心怀贰志。便把他们全部活埋了。沮授在混乱中没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被曹军擒获押解到太祖那里。太祖爱惜他的才能而给予礼遇。沮授后来仍想逃回袁绍那里去,被杀。

“原文”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译文”

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虽少,但决不可轻视。不如从长远计议与他相持。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以此为前提,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成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曹军救援右边则击其左冀,救援左冀则又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和从事生产,我军不曾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经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时间,拖也会把曹操给拖垮了。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要倾全力毕其功于一役,万一这一仗打不赢,您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袁绍不愿听从田丰的劝谏,田丰仍再三陈词。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破坏他的出兵大计,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被重用的。”田丰叹气道:“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归来,我倒是能够活命;如今他大败而回,我是注定活不成了。”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果真令他耻笑。”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其人外表宽容闲雅,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正象处理田丰这样。

冀州不少城邑纷纷背叛,袁绍一一平定。但自大败于官渡以来,袁绍即一病不起。建安七年,在极度的忧郁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