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处在江西省的北部,距九江二十多公里。庐山是历史名山,佛道两教名山,还是政治名山。
庐山紧邻“国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被统治者选为夏季避暑胜地,由此大批名流权贵纷纷登上庐山,演绎了一出出重大的政治悲喜剧。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政治名山。本来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里,又增添了独特的庐山“夏都”文化。
我们是2009年4月7日晨从九江出发上庐山的。上庐山的路可谓九曲回肠,导游介绍说:上山的路修于1956年,是时任江西省省长邵仕平主持修建的(邵省长是毛泽东主席的亲家),共有396道弯,24公里长。这是上庐山的第一条路;蒋介石当年上庐山走的是条小路。是请当地的农民用滑杆把他抬上去的。蒋介石为了感谢抬滑杆的两个农民,赐其名为好汉。这条小路因此被称为“好汉路”;第三条路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修的一条战备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逃跑路。这三条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路线,不同的主张,留给后人众多的评说。当然,正确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上庐山的这条路,也就是我们今天上庐山的这条弯弯曲曲的路。
上山路上,我们欣赏着不同层次的山色,远眺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心中漾起对庐山久远的怀想……
9点30分我们到达庐山山顶。这是一座山顶上的“城市”,环景优美,雄峰叠翠,空气清新,景色秀丽。那点缀在山间、散落于峰谷间的风格各异的别墅构成了庐山特有的风景。这就是我看到第一眼的庐山。
上山后,是不安排休息的。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含鄱口。含鄱口屹立于庐山的东南,岭像长城逶迤而去,长岗起伏,悬崖绝壁,古松盘结,莽莽苍苍。其势如奔马,又宛如一条神气活现的游龙。由于五老峰、九奇峰、汉阳峰及其左右各峰,有的横峙,有的延伸兀立,正对鄱阳湖,豁然箕张,恰似一张大口,大有一口吸尽鄱阳湖水之势,故名:含鄱口。这里峰奇壑深,加上比邻鄱阳湖,常为云雾孕育之地,吞云吐雾,景色迷人。站立口处,放眼鄱阳湖:碧波万倾、千帆竞发。这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上庐山时,最钟爱的地方,因为,这里最能激发主席的诗兴,《七律·登庐山》这首气势磅礴的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构思成篇的……
含鄱口左侧的岭脊上就是含鄱亭。亭的顶端似伞,亭身圆形,外貌两层,实则一层,看上去潇潇洒洒,别具一格。若遇风吹云飘,乍看浮在凌霄,仿佛有个仙女起舞亭旁,亭也恍惚随之游动,时隐时现,妙趣横生。由于亭立含鄱岭顶,下面牌坊犹如天门,入门顺阶而上,觉有飞身之感。
身立亭中,云海浩瀚,尽收眼底,妙不可言。当你尽兴的在欣赏眼前梦幻般的仙境时,旁边照相的师傅由不得你同意或不同意,早已把你推到当年主席照相位置。你还未回过神来,咔嚓、咔嚓,早把你定格在庐山美景中了。这地方是当年主席留影之处,能在此留个影,也算是来庐山的纪念吧!
沿含鄱亭岭脊往前走,浓荫蔽道,松针映径,走不太远,就是望鄱亭了。望鄱亭,顾名思义,就是观鄱阳湖的亭子。登临二楼平台,凭栏纵览,青山在望,苍峻嵯峨,湖水浩瀚,碧茫连天。导游介绍说:这里是观日出的好地方,每当日出晨际,水天尽赤,紫霞万朵。有联曰:远眺鄱阳水满接天,晨观日出红霞异现。据说当年蒋介石在庐山时,常常在晚间携夫人宋美龄在此赏月跳舞。银光洒地,山色朦胧,如梦如幻。这是一代枭雄在庐山浪漫岁月的缩影。
告别了望鄱亭,从山脊的左侧往下走,来到风景如画的青莲大酒店午餐。午餐后去看三叠泉。坐有轨电车,翻过一道小小的山梁,然后徒步沿石梯而下。石梯笔直的陡,有1000多级。大约下到几十级石梯时,我的右腿突然发痛,如针扎一般。同志们都往前走了,在此情况下,只能咬咬牙,揉揉腿,继续往下走。我暗下决心,非走到底不可。终于,1点钟下到了谷底,看到了三叠泉。
三叠泉因瀑布成三段坠入深谷,故称三叠泉。大自然把本来团结的水分子,硬是从天上砸下来,摔在岩石上,分为三段,坠入潭里。仰望三叠泉,飞流直下,气势如虹,好似从天上飞来的瀑布。此时,太阳当空,流泉处隔太阳只有一竹杆的距离,一道的朋友都兴奋的留了影。置身泉边,随意坐在一级石梯上,从天而降的水雾,给游者带来了难得的凉爽,仰望飞瀑悬崖,就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感慨。这时,你若掬一捧泉水,那爽口清甜的泉水,定会让你惬意得生出在此久居的想法来。
1点40分往回走,仍然是我在后边,因为脚痛,好不容易爬上山梁。这里有一个依山而建的茶室,名叫三叠泉茶室,早到的朋友已悠然的在那里品茶。我也不例外,虽然晚到,程序不能少。用庐山的水泡庐山的云雾茶,那是很特别的。杯里溢出的清香,弥漫在山野的茶室里,嗅着这淡淡的茶香混合的山野特有的味儿,迫不及待的汲一口,虽然还很烫,那纯正、清香、甘洌的茶味,早已浸入心脾,倍感精气十足,全然忘了疲劳与脚痛。
从三叠泉回来,去参观“庐山会议会址”。这是当年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政训练班的三大建筑物之一。1935年建成。解放后重修,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庄重,内饰华丽,气魄雄浑,整个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多次会议。参观完一楼,上到第二楼,目睹庄重肃穆的会场,遥想当年的会场氛围,真就像这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呀!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恐怕是我们的彭老总吧!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被错误地打倒,直到含冤离世。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伙篡党夺权,阴谋未得逞,从那以后,中央的会议就再也没有在庐山开过。
从“会址”出来参观美庐别墅。途中,导游介绍了老别墅的来历。老别墅,即现在的庐山剧院。庐山剧院早年是教堂,解放后,改建为剧院。值得一提的是,一年365天只放一部影片《庐山恋》。六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对《庐山恋》并不陌生,其背景、意义就不用在这里赘述了,这是来庐山必到的地方。美庐原系英国女士赫莉私宅,建造于1922年,为典型的英国建筑券廊式,称得上是庐山山间别墅的精华,坐落在轱岭东谷的长冲河畔,掩映于青山翠谷间。这位英国女士与宋美龄交情甚好,于1934年将这栋房屋赠送给宋美龄,由此,成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庐山的旧居——美庐。蒋介石见这里环境恬静美丽,而宋美龄的名字中又有一个“美”字,于是命名为“美庐”。庭园中卧石上的“美庐”二字,即为蒋介石手书。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庐”二字,仿佛有些模糊,据导游讲,当年毛泽东主席入住“美庐”的第一个晚上,卫兵见庭园中的石头上有“美庐”二字,怕第二天主席起来散步发现后不高兴,于是找来钢钎、大锤,想把这“美庐”二字铲掉,不料,这敲石的声音惊动了主席,主席问明原委后,才叫卫兵停了下来,这“美庐”二字才得以幸存。
步入别墅,映入眼帘的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会客厅里,绿色地毯,墨绿色的沙发,墙上挂着宋美龄与蒋介石在此生活的部分照片。其间有宋美龄自绘的三幅油画。这三幅油画的背景分别是:溪口(蒋介石的家乡)、南京(总统府所在地),庐山。这三幅油画,均蕴含了不同的背景与历史,在蒋宋的生活与政治生涯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紧邻会客厅的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内置英国优质木料制作的双人床,圆形雕花梳妆台,象牙扇等物。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的办公室兼卧室。办公室的左边是阳台,石栏杆。阳台上宽阔舒适,是当年主席住美庐时休息、看书、照相的地方。今天,也是游人拍照的好地方,游人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拍照。站在阳台上,环顾四周,散落在青山溪谷间的别墅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看上去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美庐在我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民国初期,国民党军政大员常云集在这里,召开各种重要会议。周恩来也在这里同蒋介石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20世纪50年代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多次住过这里。著名的《七律,登庐山》就是毛泽东主席住进“美庐”当晚伏在二楼蒋介石用的雕花檀木书桌上写就的。所以,“美庐”是我国唯一一栋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别墅。
驻足美庐的阳台,思绪在飞。“美庐”这座中西合璧的屋子,而今已是人去屋空,今天在此叙说昨天的故事,记忆中忽然涌出宋朝词人辛弃疾的词句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美庐留给后人的,是不断重复叙述的故事和无边无际的遐想,因此,我把我的这篇文稿的题目定为“庐山随想”。是的,踏上庐山这块土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当你了解过去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庐山的神秘之所在了。
走进美庐对面的周恩来纪念馆,怀着对总理的崇敬,逐一参观。这里陈列的实物和照片,介绍了周总理在庐山的革命实践和主要功绩。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周总理就住在这里。此别墅为美国传教士于1905年修建。1945年末,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及1946年八月上庐山与蒋介石晤谈均住在此。1948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在此住过。
走进“名人与庐山”展览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1840—1949年间)进入你的视野。最早的是清朝官吏,大多数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如蒋介石、陈立夫、陈布雷、邵力子、戴笠等国民党要员。展览馆内共展出近百位近代名人的史料,既反映了他们个人政治与艺术生活的荣辱沉浮,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国从兴起到辉煌,由衰落趋于灭亡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参观这个展览是为了让后人(特别是共产党人)认真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行程全部结束了,住在匡城宾馆,晚餐也在这家宾馆吃的。匡城宾馆位于牯岭镇的核心区域。饭后,邀上凤冈的王部长,红花岗的杨部长去逛街。我想在庐山的夜晚逛庐山的街,会别有一番情趣的。走出宾馆不到30米就到主街了。街不宽、也不长、也不阔绰,但看上去很精致,石板铺就的地面,干净、清爽。街两边的商铺物美价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街灯也清晰的亮着,逛街的游人很多,漫不经心的,那样子,似乎是想品出点什么味来。是的,来庐山要品味的东西很多。
今晚,庐山的天,格外的蓝。遥远深邃的夜空还挂着稀疏的星星。月亮特别的圆,月光如水,与牯岭的街灯相辉映,由此烘托出小街独有的宁静与奢华。置身其境,全然忘了这是庐山山顶的一座小城。难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当年在庐山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当然,苏轼当年来庐山时,肯定没有繁华的街市,今晚置身宁静而奢华的街市,总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吧!是的,庐山的真面目却不是一次的光顾能够见识的!这月下的牯岭街,清幽、自然、洒脱、平实,没有闹市的喧嚣,而只有这庐山特有的宁静。欣赏了庐山夜色,从牯岭街上回到宾馆,已是晚上10点钟,打开日记本记下今天的日程。
4月8日,继续游庐山。早餐后,去观如琴湖,游花径。如琴湖与花径公园是连成一体的,因此又叫“花径湖”。由于湖坐西谷,亦称“西湖”。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如琴湖,没有蓄水,在维修,很多工人在库区里作业。不难想象,蓄满水的如琴湖一定很美,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继续往前走,就到花径公园了。“花径”二字于我们并不陌生,在白居易的诗里见过。据传:白居易当年隐居北香庐山下草堂闲着无聊,时正值暮春四月,起兴登山到大林寺游览,一日独循小径,沿谷穿林寻趣,无意偶遇一片盛开的桃花,饱赏一番,回庙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大林寺桃花》诗,并手书“花径”二字,请石匠刻在石上以表留念。我们今天看到的花径公园,仍然很美,桃花盛开,山花烂漫。在“草堂”前留了影,返回来,前往锦秀谷。
锦秀谷的风景实在太美,可以说是一步一个景。第一个到的是天桥,又称“断桥”。两岸的岩石伸过来,好似搭的天桥,但又没有靠拢,故称为断桥。这当然是大自然的杰作。相传,朱元璋登基前,为平定江南,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的兵马打散,无处安身,率领残部窜逃庐山。由于慌不择路,骑马逃命至此,面对峭壁沟壑,前无逃路,后有追兵,朱元璋仰天长叹,“天绝我也!”话音未落,突然霞光闪耀,天降一条金龙跨卧两岩之间化成石桥。绝处逢生的朱元璋喜出望外,从容渡过,刚抵对岸,陈友谅的追兵赶到,突然一声霹雳,龙飞桥断。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这一美好的传说流传至今。
一路观光,一路前行,走进观妙亭。这地方是观景的最佳位置。导游饶有兴致的给大家介绍起来。据说当年蒋介石到此游览时,看见了三座庙,(一般人是看不见的)并连叫三声,“庙、庙、庙。”跟随蒋介石游览的随从,后来出资修建了此亭,取名观妙亭。本是观庙亭,为讨好老蒋而改为观妙亭。我细问导游蒋介石当年看见的三座庙的名字叫什么。导游告知我,这三座庙是东林寺、西林寺、竹林寺。奇怪的是,前面二座寺庙是在对面浩如烟海的山谷里,一般人很难看到。竹林寺则在背面的山岭中,根本不可能看见。老蒋居然看见了,还真有点神秘的色彩。与导游闲聊不知不觉来到了仙人洞前,这不是毛泽东主席诗词里的仙人洞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由于主席的这两句诗,使仙人洞名扬四海,是庐山来客必游并留影之处。我们也不例外,在此选择最佳位置,照了相,以此为纪念。此洞为何叫仙人洞?传说:吕洞宾在此修行得道,后为“八仙”中的一员,故为仙人洞,由此,仙人洞乃道家的洞天福地。同行的几位朋友,在此烧了高香。我们调侃说:年长的同志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年轻的同志,回去一定高升。
两天的时间游庐山,就对庐山说三道四,那是很不自量的,只能谈些初识的感受。感受一:游庐山只看风景,或者说只带“风景眼”来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带上“文化眼”,因为庐山的历史文化厚重,从古至今,历代文人骚客在庐山留下4000多首关于庐山的不朽诗篇,庐山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名山。感受二:享有“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的风格各异的887栋庐山别墅,它们与自然、山、水、石协调成趣,隐现在斜坡幽谷、枫林松谷之间,极具代表性的有毛泽东住过的175号别墅,蒋介石住过的180号美庐别墅和彭德怀住过的170号别墅。庐山的别墅文化,是值得人们探寻的。
“庐山风光看不穷,千姿百态互争容。清幽艳雅陶情意,快把奇峰如画中。”4月8日,当庐山的太阳从鄱阳湖上高高升起时,我们带着无尽的留连,深情地对庐山说:拜拜,美丽的庐山!
2009年10月10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