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2000000003

第3章 上帝·安拉·释迦牟尼——神庙·教堂·寺庙·塔(2)

教堂的规模相当巨大,由于君士坦丁堡地处土耳其海峡,所以从海上就可以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宽72米。

教堂前部原是一个华丽的庭院,周围有柱廊环绕,中央是施洗的水池,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倒塌损坏了。穿过庭院,经三联门到外前廊,再到宏伟的大前廊。廊长61米,宽9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教堂中游廊的一部分,下层是供新教徒或忏悔者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教堂的中心是一个高大的圆穹顶,中间的大厅是椭圆形的,圆顶距地面60米。边上有两个稍低的球面形状的屋顶,形成庞大而又有节奏的建筑外形。中间高大的圆穹顶下部排着一圈小窗洞,总共有40个,光线射入厅内,使大穹顶显得轻盈透亮。大厅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子和墙面用黑白红绿等彩色大理石拼成,圆穹顶用金色和蓝色的玻璃马赛克贴成,整个大厅绚丽夺目,气派非凡。但教堂的外表色彩却十分素淡,用的是陶砖,外面再抹灰浆,看上去朴实无华,有肃穆之感。

教堂中央部分的南北两边有廊道,各宽15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女信徒是加宗教仪式的地方,下层是普通市民集合场所。廊道与大厅相连通,用柱列作空间分隔。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土耳其人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兰堡,并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由于土耳其人信奉******教,于是在教堂外的四个角加建了四个细高的尖塔,使它具有******清真寺的特征。这个建筑特征直到现在仍能从许多新建的******清真寺见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大清真寺。

1935年,土耳其政府将它辟为博物馆。

熊熊燃烧的火焰

到过莫斯科红场的人,一定会对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记忆犹新。这个形状奇特多变,色彩绚丽魔斓的建筑,的确是很吸引人的。

1552年,俄罗斯人攻陷了蒙古人最后一个据点喀山,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半的外族侵犯奴役,同时喀山分国和阿斯特拉罕合并入俄罗斯,举国欢腾。为纪念这一重大胜利,伊凡雷帝下令建造伯拉仁诺教堂。从1555年起,工程进行了六年,开始称“壕堑边上的波克洛夫斯基教堂”,后改名为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建筑师是俄罗斯人波斯尼克和巴尔马。

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宫外红场的南端,几个小教堂围绕一个中央教堂,由一个正方形的大平台联合成一体,对角成轴线,向着广场,形成十分活泼多变的整体轮廓。中间的教堂又高又大,是建筑组合的中心和主体,为帐篷顶造型,尖塔上顶着一个球形的尖顶,总高度为46米,统率着周围八个形状、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葱头式圆尖顶。

这个建筑的外形之美,源于它符合了建筑艺术的法则。

首先是变化与统一的法则。这八个小教堂的圆尖顶造型是统一的,但又有一定变化。有的直条纹,有的螺旋条纹,有的有小花点,大小和高低也不相同。这些形象不但富于变化,而且有节奏和韵律美。

其次是均衡与稳定的法则。教堂在形体上是中心对称的,一个大的在中间,四个较小的在最外层,四个最小的夹在中间,既有规律,又很均衡。而人在红场上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看去,则对称的位置总是少数,大多数的位置看到的总是不对称的形体。这种形体又由于它的高低错落,所以极富均衡感。

第三是比例和尺度的法则。教堂设计注意了高度方向的比例关系,圆尖顶和下部的比例是和谐的,高的教堂与低的教堂之间的比例更为合宜,看上去好象再也不能改动了。从尺度上看,则既宜人而又有宗教气氛。

另外,从象征和隐喻来说,这个教堂也表现了较好的效桌。它的建筑用色极为大胆华丽,红砖墙体饰以白石镶边,圆尖顶上金光闪烁,配以鲜艳夺目的红黄绿色,整个建筑以极度的丰富——复杂错落的形体轮廓,对比浓烈的色彩效果,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统一。它形如一族熊熊燃烧的火焰,欢畅而热烈,给人一种运动感、凝聚感和欢乐感,洋溢着民族胜利的喜悦与骄傲。结束了异族的统治,众多的民族团结在伟大的名字——俄罗斯的周围,欢欣鼓舞的心情,在大教堂建筑形象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上帝的声音

朗香位于法国东部的浮日地区,周围是河谷和山脉,山岗上原有的教堂毁于二战。1950年,朗香村民请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设计一座教堂。柯布西埃起初并不愿意接受委托,认为这座不起眼的小教堂与他的大师身份不符。后来他独自一人来到朗香,实地勘查了周围的地形地貌,灵感涌上了心头,他仔细进行了测量,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这座震惊了整个建筑界的小教堂。

朗香教堂的规模非常小,只能容纳百余人,当大批香客涌来朝圣时,宗教仪式就在室外东面的开阔场地上举行,这时可以容纳一万多人。

柯布西埃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教堂仅有一层楼高,但外形奇特,无论是墙面还是屋顶,几乎找不出一根直线。教堂的平面由许多奇形怪状的圆弧形的墙围成,南面的墙不与地面垂直而呈圆弧形,稍稍有些倾斜状。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方形或矩形的窗洞,象雕堡上的射击孔似的,有的外大内小,有的外小内大,形状各异又都嵌入彩色玻璃,窗口分布杂乱无章,使人无法从外部判断教堂到底有几层楼。教堂的入口设在南端,在横向卷曲的大墙面与垂直耸立的圆筒形墙体交接的缝处。进入室内是一个长约25米,宽约13米的空间,一半安置了坐椅,一半空着,供坐着和站着的祈祷者使用。圣坛在大厅的东西,墙面仍然是向内弯曲的弧形线,圣母像就安放在墙上的窗洞中。圣母像可以转动,当教徒在东边空地朝拜时,窗上的圣母像就面向东方朝着空地上的圣徒。厅内还有三个龛形的空间,是供少数人祷告的神龛,它们向上挺拔,凸出于主体建筑的半圆柱,其形如塔楼。

教堂的屋顶是由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组成的,之间的最大距离超过2米,底层向上翻起,在边缘与上层合拢。屋顶自东向西倾斜,西端的混凝土管子可以把雨水排到地面水池中。东面是布教的讲台,挑出并向上翻卷的屋顶形成了一个极为宽阔、向外敞开的空廊,柯布西埃曾解释过如此设计的目的,向上翻卷的屋檐和弧形的墙面有利于讲道时把声音向外扩散然后反射出去。

朗香教堂那奇特的外表、光溜溜的塔楼外观巨大的屋顶使整个建筑美妙无法言传。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来看这座建筑物,都会觉得它有悖常规,当你面对一个墙面时根本无法想象另外几面的样子。它与中世纪教堂的建筑风格相比极具细致的象征性,因而被称为象征主义派教堂。它那沉重的屋顶和封闭的高墙暗示了这里是信徒的庇护所,挑起的东檐有如指向天堂,开敞的空廊向朝拜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柯布西埃认为教堂应该是一个“高度思想中与沉思的容器”,因此作为教堂建筑就“要象听觉器官那样柔软、细巧、精确和不能改动”。

朗香教堂仿佛一件实实在在的混凝土雕塑,人们把这种抽象的建筑艺术手法称为“塑性造型”。有人说朗香教堂象人的耳朵,从这里可以聆听到上帝的声音。

莲花绽开喻纯洁

宗教在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十九世纪以前的宗教建筑,即工业社会以前的宗教建筑。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为不同宗教服务的宗教建筑呈现着各自明显的特征。古希腊神庙的端庄典雅,优美绝伦;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高直削立,引导精神的升华;文艺复兴时期大教堂的宏伟气魄,震憾人心。这些宗教建筑在一个历史阶段里都形成大量的复制。因而,历史上的宗教建筑往往是因循守旧的。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宗教建筑创作出现了突破。现代大师柯布西埃设计了著名的朗香教堂,独特的雕塑感造型充分体现了混凝土的可塑性。约翰逊设计的迦登格罗夫水晶教堂,引得牧师欣然宣布:上帝喜欢水晶教堂胜过石头建造的教堂。

八十年代,宗教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不见经传的伊朗青年建筑师法瑞伯兹·沙巴设计建造的印度巴赫伊教礼拜堂,必将成为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不朽之作。

巴赫伊礼拜堂采用具有强烈雕塑感的莲花造型,在一层层同心圆内由外向里布置水池、台基、入口和礼拜大厅。含苞欲放的莲花由三层共27个莲花瓣组成了墙和顶。上面两层花瓣曲弧向内,其间巧妙地利用了天窗来光,使直径70米,可容纳1200个座位的圆形礼拜堂光线充足。下面一层花瓣向外张开,构成了九个进入礼拜堂入口上的雨罩。礼拜堂外圈有九个舒展的水池,使这座白色建筑物俨若水面上飘浮的一朵纯洁的莲花。它的合理的使用功能,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产生的室内空间艺术效果与完整美好的建筑造型,说明现代高技术能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需求。

莲花在印度的美术和建筑中是常见的圣洁的装饰形象,但建筑师赋予它新的内涵,使莲花礼拜堂成为巴赫伊教教徒们心目中美好的象征。

圣保罗教学

圣保罗堂原址为德国基督教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南依观象山,位于南高北低的坡地上。主入口设在东侧,平面呈不规则自由式布局,建筑由教堂、塔楼和教会楼三部分组成,24米的高耸塔楼作为立面设计的构图中心。由于建筑邻近道路交叉口,且处高位,因而成为几条道路的对景点,反映出选址的考究。

教堂建筑墙休采用红砖堆砌的清水墙面形式,用白色水泥勾勒砖缝,给人以质朴和亲叨的感觉。这种直接袒露建筑砖墙原貌,以砖为主做承材料的做法,因青岛空气湿度大且具腐蚀性的原因,除早期在前海出现几处外,20年代后已不多见。而通体使用热烈的红砖,不加任何掩饰的自然做法,尚为首例。这使得圣保罗牧堂像一座红色的古堡,浸染在肃穆的宗教范围中,神秘而又庄严。不知道这样一种做法,跟俄国设计师的东正教文化背景是否有关联。但从整体风格上观察,设计受西欧乡间建筑的影响痕迹明显。

四层的四方型塔楼作为设计重点,线条流畅,庄重大方。顶部二层观赏式露台高约5米,分层设檐口。四面小陶立克石柱围成景窗,窗口砖砌拱券。设计师尤力甫这种做法使观者的视线自然被吸引集中到塔端。除塔楼外,教堂和教会楼亦是红砖外墙,顶部覆红瓦坡屋而,基座配花岗岩石。300平方米的教堂大厅高10余米。

1940年落成的鲁东信义会圣保罗教生是青岛地区宗教建筑的一个辉煌的尾声,其与圣弥爱尔大教堂、斯泰力修会圣言会会馆、圣心修道院、柏林传教会、魏玛传教会一起,构成了一幅异域色彩浓郁的宗教建筑景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圣保罗堂被日军查封,后几经交涉才得以恢复礼拜,从那时起,圣保罗堂走上自立道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会差会重回青岛,但圣保罗堂仍维持自立。1948年,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并印发了50周年纪念特刊。

信义会圣路德堂

信义会圣路德堂位于日本人欲图建设为市中心区的台东镇,处棋盘式布局的大量二至三层建筑群的中间。建筑原址为1900年德国传教士昆祚创办的信义会柏林教会礼拜堂,1925年美国信义差会接办柏林教会会务以后,改名为青岛基督教中华信义会清和路教堂。1940年由美国信义协会路德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在旧教堂基砒上扩建为新的建筑,定名为尔镇信义会圣路德堂。据记载,圣路德堂牧师1900年为陶义修,1925年为郭约翰,1933年为吴焕新。

圣路德堂建筑平面呈矩形,是一座摹仿中国宫殿风格的建筑。但在建筑的细部做了许多基督教式的装饰。建筑底部置高台阶,顶部为大屋面歇山式,墙面上设高窗。建筑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合木、石的混合体系。由于建筑设计出自外国人之手,且其功能是服务于欧洲的宗教,却又选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所以许多细部和格调使人感到有张冠李戴的造作,极不和谐。另外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也极为局促,主入口需经过原旧教堂后进入,非常不明显。较之此前青岛已相继完成的大量宗教建筑,圣路德堂是一座并不成功的作品。但建筑师艾慕尔·尤力甫尝试将西方宗教中国化和平民化的努力,却也可谓用心良苦。此前。将教堂建筑设计成中式风格的例子已行出现,如北京王府井救世军教堂、北京中华圣公会、宁夏银川天主教堂等。

1925年美国信义会接办柏林教会以后,成立鲁东信义会。杨光恩牧师负责的青岛公会下辖青岛、东镇、李村、台东、薛家岛、濠北头、登瀛、阴岛8个教会。1942年,美回信义差会传教士被日军扣押至潍县集中营,信义会产业全为日军占有,教务活动由德籍传教士维持。

1945年8月,李明华随美国舰队以陆军牧师身份来青岛,代表美国信义会接收各地被日军占有的教产及所属事业。在青岛工作过的美国信义会传教士,亦都大部重返。1948年,鲁东信义会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是年下半年,美国信义差会将教务重点南移。

寺庙

一只巨大的飞鸟

日本的佛教文化,大约是从公元六世纪起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随着第一部佛经的汉译,标志着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此之后,中国大兴佛教,佛经、佛寺遍及各地,真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从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渐渐地中国化了,特别是自禅宗以来,进一步与中国的儒学思想和道教思想合流。因此,日本的佛教,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中国文化。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协助建造了唐招提寺,他还带去了大量的建筑技术工人。当时在日本奈良,建造起许多中国式的寺院,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唐式”或“禅宗式”。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法隆寺就是“唐式”建筑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建于公元711年,位于奈良西南,南北向布局,规模宏大,南门至西院上御堂约为270米,西大门至东院门约为540米,为平安时代的奈良七大寺之一。其主要建筑群包括西院、东院及西园院。

西院为法隆寺主要建筑群。其中有金堂、五重塔、大讲堂、上御堂、钟楼、鼓楼、东西僧房、圣灵院、三经院等。附属部分有食堂及仓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