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1900000066

第66章 体育运动与气象

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17~22℃之间,而有益于人体健康最理想的气温是18℃左右。气温在30~35℃时,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代谢能力增强。这时,如果人体内的热量排出不及时,就会引起体温升高、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气温升至35℃以上时,人体热量增加、大量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当气温高达37℃时,人体体内的温度调节功能失效。这时,人体由于出汗过多,会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使血液浓缩,增加心脏负担,易出现肌肉痉挛、脱水中暑或诱发缺血性中风而危及生命。因此,在高温天气下,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减小运动强度,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产生的热量较多,需要及时排出体外。因此,运动时要求环境温度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温度太低不利于肌肉能量的发挥。据测定,田赛要求环境温度在20℃左右,径赛要求在17~20℃,拳击、柔道等要求在13~16℃。

温度与湿度的不同搭配对体育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湿度主要影响排汗、体热散发和人体水分、盐分的代谢过程。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湿度低对跳跃运动有利;湿度大对需氧量大、排汗量大的运动如长跑等不利。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在相对湿度为30%、气温为40℃,或相对湿度为50%、气温为38℃,或相对湿度为85%、气温为30~31℃时,运动员的体能都难以发挥出来,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

风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十分显著。顺逆风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真实性。例如百米赛跑,当风速达到2米/秒时,会使百米成绩产生0.16秒的误差。侧风会影响射箭、射击的准确性。空气中的负离子,对人体有解痉挛、促分泌、调整神经系统、提高新陈代谢效率等作用,有“空气维生素“之美誉。在雷雨过后或毛毛雨天气,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此时进行马拉松比赛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紫外线只要不超过对人体伤害的强度,就有促进蛋白代谢,增强胃、甲状腺、肾上腺分泌等作用。气压适当偏低,有利于血液中红细胞和血色素的增加。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原上,由于气压稍低、紫外线偏强,只要经过几天适应性训练,人体的呼吸功能和体温调节功能就会有明显提高,所以是体能训练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