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1900000054

第54章 独特的城市气候

1818年,一位气象学家发现城市的气温比周围乡村高。在气温分布图上,城市是个封闭的高温区,犹如海洋中孤立的岛屿,因而被称为“热岛效应”。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一些大城市所释放的热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地表面所接受的太阳热能,成为支配城市气候的第二热源。同时,成千上万吨的尘埃和有害气体不断飞向蓝天,使大气成分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有许多起冰核作用的大气凝结核,使得城市的雾、云量和降水量明显增多。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城市所释放的热量,在正午时分,竟能冲上2千米高空,使飞翔在城市上空的飞机因上升气流的波动而颠簸摇晃,就像在喷射着岩浆的火山口上飞行一样。因此,人们又把这种现象称为“火山效应”。

“火山效应”造成独特的城市气候,使城市地区的气候反复无常,难以准确预测。特别是在夏季,大气层很不稳定,这种影响也就更为突出。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万里晴空,突然飘来一层乌云,接着就是一场狂风暴雨,有时还会出现冰雹和龙卷风。这些灾害性天气来去无常,恣意横行,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近20年来,高层、超高层建筑急剧增多,城区夜晚空气流动变得更加缓慢;随着空调的普及,空调压缩机所带来的“热污染”,又把城市的夏夜变得如蒸笼般闷热,从而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区与郊区夜间的温差进一步加大。袭人的热浪也使有关“热污染”的投诉随之增多。由于城市过度开发,城区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数也相应增加了1~2倍。

在雨量分布图上,城市是一个封闭的多雨区,犹如海洋上的孤岛,因而被称之为“雨岛效应”。与郊区相比,城市的雨量一般要比郊区多5%~10%,暴雨出现的次数一般要比郊区多20%~30%,而城区的洪灾远比郊区要多得多。

为什么城市的降水量和暴雨出现的次数比郊区多呢?

众所周知,充沛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丰富的凝结核,是产生降水的基本条件。由于市区热空气质量比郊区较冷空气的轻,因此会产生浮力向高空上升,而郊区较冷的空气会下沉,并在低层流向市区,补充市区已经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对流。然而城市的高层建筑群阻挡了空气的流动,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除了从高楼与高楼之间的空隙流入城市中心外,大部分被阻挡在城市外。这些受阻的空气只能沿着建筑物向上爬升,结果也产生了空气的上升运动。

在热力和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城区空气不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温度不断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大雨滴,降落到地面。

另一方面,城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微粒废气污染物,这就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只要有云团移至城市上空,强烈的对流和丰富的凝结核就会使云团加剧发展,产生较大范围的降水,甚至形成暴雨。在城区内,即使天气晴好,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为丰富,午后或傍晚也会形成范围不大但降水强度较大的热雷雨天气。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规模宏大。由于城市过度开发,绿地面积减小,加上城区在改造、扩建过程中将大面积农田和灌溉网变成不透水的建筑物和柏油路面,而且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未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到了雨季很容易发生河水泛滥;许多地段会因下水管道排水不畅,造成大范围积水,使位于地势较低的房屋被淹,城市交通中断,甚至绐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威胁。

城市化进程加快,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