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1900000019

第19章 “风云3号”

1960年4月1日清晨,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上轨道,从而揭开了观测全球大气的序幕,把先进的空间技术引入气象科学领域。

几十年过去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射了气象卫星,建立起地面卫星接收站,每天从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网接收卫星云图和各类卫星资料。

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在陆地和海洋上设立有限的观测点,以及施放探空气球和发射探空火箭,来获取一定范围内的气象观测资料。而在地球两极、人烟稀少的山地高原、荒凉的沙漠以及古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上,就很难设立正常密度的气象观测站。由于无法全面了解地球大气变化规律,因此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较长时期的天气预报。

自从卫星上天以来,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热带风暴,没有一个能逃脱气象卫星敏锐的眼睛。对于温带地区的暴风雨、寒潮、龙卷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气象卫星居高临下,能够准确无误地确定其位置、范围、强度和移动路径,及时做出准确预报,从而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我国发射的“风云3号”气象卫星,能够对大范围洪涝、干旱、农作物植被生态、地表温度、林火、地震前兆、洋流变化、大气臭氧层变化、全球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候异常等整个变化过程进行监测,提高了对大范围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为防灾减灾及时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