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塔
115371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塔的起源

(一)中国古塔的起源

中国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在当代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华美,结构之精巧,雕刻、装饰之华丽,都堪称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其实,浮屠就是佛塔,即本书所说的古塔。事实上,佛塔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如果要追问,古塔仍然是一个谜。

在我国早期的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有关造塔的起源,可远溯至古印度佛陀时代。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他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展,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根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指甲等,以之起塔供养,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佛陀圆寂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尊奉供养。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巴利文音译“塔婆”,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印度的塔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实际上专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的塔庙。

古塔与佛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除了佛经、佛像之外,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就是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魏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屠,画亦甚妙,为四方式。”随着佛教的传入,塔与佛教寺庙就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塔随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新式建筑。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窣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从古塔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塔中是否埋有舍利,一般都被称为舍利塔。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古塔是由古印度的“窣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从数量上看有上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