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名酒
11536900000007

第7章 中国历代名酒(4)

龙岩沉缸酒历史悠久,是闽派黄酒的代表,在清代一些笔记文学中多有记载。

龙岩沉缸酒的酿法集我国黄酒酿造的各项传统精湛技术于一身,用曲多达四种,有当地祖传的药曲,其中加入三十多味中药材;有散曲,这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散曲,作为糖化用曲。此外还有白曲,这是南方所特有的米曲。红曲更是龙岩酒酿造必加的。

酿造时先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酿成甜酒酿,再分别投入著名的古田红曲及特制的米白酒长期陈酿。

龙岩酒不加糖而甜,不着色而红,不调香而芬芳。

龙岩酒酒质呈琥珀光泽,甘甜醇厚,风格独特。

双蒸酒产于广东佛山九江镇,此地地理条件优越,位于南海、顺德、高明、鹤山、新会五区(市)交汇处,西江和北江穿流而过,水深港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西江是九江镇最主要的水源,水质清洌纯正。不但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还能较好地保留江水中的微量元素,极有利于制曲、发酵中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并有助于香味物质的形成。

九江双蒸酒始创于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九江是广东著名古镇之一,在清朝曾繁荣一时,小广州之称众口皆碑。九江的酒非常有名,民间争传:“无需杏黄招客至,九江自古是酒乡。”清朝九江酿酒业发达,盛况空前,酒铺林立,巷巷有酒坊,街街有酒店,人人论酒经,酒香满巷。

九江双蒸酒名声远播,是由于它的独特工艺。其酒要经两次发酵,蒸两次,故称双蒸酒。当初,九江镇有个家庭酒坊,夫妻经营。一天,妻子拿着一盆刚刚蒸出来的酒准备搬走时,由于地面湿滑,一不小心把整盆酒倒在一桶还没有蒸的酵饭里。夫妻无计可施,只好把这桶酵饭连酒一起蒸馏。不料,使用两倍材料两次蒸馏蒸出的酒香味浓烈,人人叫好。此前,粤酒都是单次蒸馏,酒的度数难以提升,香味也不够浓烈。不料,一跤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成本成倍增加了,酒度却大幅提高了,而且把两倍香味物质浓缩在一起,使得酒质远远高出其他米酒。从此,双蒸酒问世,夫妻酒坊的生意日益兴隆。

双蒸酒冰清玉洁,豉香纯正,醇滑绵甜,余味甘爽。

玉冰烧是清代岭南名酒,产于广东佛山。佛山酿酒历史悠久,据《熙宁酒课》所载,佛山于宋代已有酒业,民间有酿制和饮用时令酒的风俗。

玉冰烧米料充足,水质优良,酒缸陈旧,三者兼备,因而酒味醇香。

道光十年(1830年),佛山陈太吉酒庄承袭传统工艺,博采众家之长,以善酿纯正米酒开始著称于世。酒庄所酿玉冰烧的独家秘诀在于酿酒的特殊工序,即在最后一个环节把蒸出的米酒倒入佛山产的大瓮中,然后浸入约100公斤的肥猪肉,经过大缸陈藏和精心勾兑后,酒体玉洁冰清,滋味特别醇和。因为肥猪肉的猪油像玉,摸上去有凉凉的感觉,所以把这样种用肥猪肉泡过的酒叫“玉冰烧”。

玉冰烧是豉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豉香纯正,诸味协调,入口醇和,余味甘爽。

沱牌曲酒产于四川省射洪县,与茅台酒和五粮液一样驰名中外。

射洪县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县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代名酒迭出,素称“名酒之乡”。

射洪县酿酒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酿有名酒,杜甫曾赋诗赞美。

清朝光绪年间,邑人李吉安在射洪城南柳树沱镇开设酒肆,命名“金泰祥”。金泰祥前开酒肆,后设作坊,引青龙山麓沱泉水为酿造用水,继前人酿酒工艺而发展成为大曲酒,自产自销。所酿之酒酒味浓厚,甘爽醇美,深受饮者喜爱,取名为“金泰祥大曲酒”。

金泰祥生意兴隆,每天顾客盈门,座无虚席,顾客络绎不绝,门前大排长龙,供不应求。由于金泰祥大曲酒用料考究,工艺复杂,产量有限,每天都有部分顾客慕名而来,因酒已售完,只得抱憾而归,翌日再来重新排队。店主李氏见状,心中不忍,便制成小木牌若干,上书“沱”字,并编上序号,发给当天排队但未买到酒的顾客,让他们第二天凭“沱”字号牌优先买酒。从此,凭“沱”字号牌优先买酒成为金泰祥一大特色。李氏此举深受顾客欢迎,于是人们都直呼金泰祥大曲酒为沱牌曲酒。不久,沱牌曲酒闻名四川内外,客商争购,名噪四方。

黄鹤楼酒产于湖北省武汉市,口味绵和。人们常说的“武昌鱼、汉阳藕、汉口酒”中的“汉口酒”,指的就是黄鹤楼酒。

黄鹤楼酒有62度、54度、39度三种类型,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豌豆、大麦、小麦制成大曲。酒液清澈透明,酒味清香纯正,具有入口醇厚绵软,后味爽净悠长的特点。

武汉三镇酿酒始于汉代,至清代末期已有百余家酒坊,十几个品种,闻名全国。

双沟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是清代名酒,被誉为中国酒源头。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双沟附近的下草湾发现的古猿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后,被命名为醉猿化石。原来,一千多万年前在双沟地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生活的一个古猿人,因为吞食了经自然发酵的野果酒而醉倒后,再未醒来,成了化石。

双沟大曲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并以品质优良的小麦、大麦、豌豆等制成的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混蒸工艺,适温缓慢蒸馏而成。

双沟大曲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纯正,入口绵甜,酒体醇厚,尾净余长。

清宣统二年(1910年),双沟大曲白酒曾参加南洋名酒赛,被评为第一名,并荣获金质奖章。

全兴大曲酒始于清朝,产于成都。

成都古为蜀国,酿酒历史悠久。远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成都平原的先民辛勤劳作,粮食丰收,渐渐形成了酿酒敬老的传统。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陕西王姓客商在成都开店酿酒出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王姓三代孙在东门外水井街建了一座“福升全酒坊”,引薛涛井的井水酿酒,取名“薛涛酒”,闻名遐迩。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将薛涛酒列入全国50余种名酒之中。由于酒的质量好,酿酒作坊曾发展到30余家。道光四年(1824年),王氏后人在成都城内水花街开辟分号,取名“全兴成”,所酿之酒命名为全兴大曲。

全兴大曲酒无色透明,清澈晶莹,窖香浓郁,醇和协调,绵甜甘洌,落口净爽。

全兴大曲酒系浓香型大曲酒,酒度分38度、52度、60度三种。

全兴大曲酒采用陈年老窖发酵,发酵长达60天,必须达到窖熟糖醇、酯化充分的要求。蒸酒时要掐头去尾,也就是把质量不好的头酒和尾酒稀释后再回窖发酵。用作填充料的谷壳要经过清蒸处理,不仅要除去谷糠的腥杂味,还要蒸到有谷香味时才用以配料蒸酒。蒸馏后接到的酒经鉴定合格后,再分窖分坛入库,贮存一年以上,然后勾兑装瓶。

郎酒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产自川黔交界处的赤水河畔。

此地位于赤水河中游,四周都是崇山峻岭。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们称它为“郎泉”。该酒因取郎泉之水酿酒,故名“郎酒”。

清朝末年,当地百姓发现郎泉之水适宜酿酒,便开始以小曲酿制出小曲酒和香花酒,供当地居民饮用。

后来,当地百姓改用大曲酿酒,取名“回沙郎酒”,酒质更佳了。从此,郎酒的名声越来越大。

郎酒酒液清澈透明,酱香浓郁,醇厚净爽,入口舒适,甜香满口,回味悠长。

位于郎酒厂约两千米处的蜈蚣崖半山腰间有两个山洞,一名天宝洞,一名地宝洞,都是储藏郎酒的天然酒库。

一般白酒贮藏期最多一年,而郎酒最少也在三年以上,藏得越久,酒中的有害物质越少,酒味更香,也更有益健康。天宝洞、地宝洞内冬暖夏凉,常年保持19℃的恒温。在这样的洞内贮藏郎酒,可以使新酒醇化老熟更快,使酒的醇度和香气更佳。

在天然溶洞中贮藏白酒,这在中国白酒酿造史上是唯一的。

鸿茅酒始创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产于内蒙古凉城县鸿茅古镇。因水质上乘,酿造工艺独特,其酒绵爽清洌,香醇宜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西榆次县王家堡著名中医王吉天行医到鸿茅古镇,饮鸿茅酒后,毅然花重金买下了鸿茅酒坊,将自家祖传的中草药秘方用该酒浸泡,制成了功效卓著的鸿茅药酒。道光(1821—1850年)年间,鸿茅酒与鸿茅药酒一并被选为宫廷贡酒。饮用此酒可以抵御塞外严寒,延年益寿。

御制金波酒是晚清名酒,由清宫太监传出。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有个孤儿被靖江人抱养。后来孤儿被送到清宫做了太监,酿制御酒,因香气纯正,色泽金黄透亮,故名金波酒。后来,太监告老还乡,将酿酒秘方传给靖江,靖江特产金波酒由此开始。金波酒以优质粮食白酒为酒基,选用党参、当归、黄芪、肉桂、川芎等34种名贵药材经长期浸酿自然发酵,微孔过滤精制而成。配料有冰糖、白砂糖、甜蜜酒等。这是一种高级滋补酒,适合中老年人饮用。

四特酒产于江西省樟树市,这里依山傍水、山川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水质清澈的赣江孕育了以稻米文化为核心的赣鄱文明。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开始酿酒了。樟树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陶酒器,以及殷商时代吴城遗址精美的青铜酒器,反映出远古时期这里酒文明的辉煌。

四特酒的工艺一直引领着中华酒文明,唐时就有四特土烧工艺,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还将四特土烧的工艺写进《天工开物》,影响了后来中国白酒的规范化酿造和规模化酿造。

据清江县《县志》记载,四特酒已有1700余年的酿造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四特酒已畅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地。

娄修隆,江西省临川县城西乡娄家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父亲见他生性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便不顾祖辈世代务农,家境清寒,还是省吃俭用地供他读了五年私塾。15岁的娄修隆辍学后,到万成酒店当学徒。娄修隆进店不久,便迷上了酿酒工艺。由于他诚实朴素、勤奋好学,很快受到东家和师傅的赏识,悉心向他传授酿酒秘诀。在三年学徒生涯中,他早起晚睡,刻苦钻研,虚心求教,熟练地掌握了酿酒的全部技能。后来,他成立了娄源隆酒坊,酿出的酒格外香醇,色清亮呈淡绿色,既有汾酒、汉酒的特色,又别于汾酒和汉酒,大受消费者欢迎,人们赞不绝口。从此娄源隆名声远扬,销路越来越好,远销到袁州、萍乡、临川等地,年产量高达十几万斤。

娄源隆成了樟树镇的酒业巨头,一些酒坊便冒充娄源隆,以求牟利。于是,娄修隆便在自家销售的酒坛上贴上两个“特”字作为记号,跟其他酒坊的酒区别开来,也表示自己的酒特别优质,风味特别好。

后来,娄修隆在省府南昌棉花市开设了一家分店,还把以前的两个“特”字改为四个“特”字,“四特酒”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四特酒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优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汲取与九龙泉同脉的地下矿泉水,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精心酿造而成,具有发酵期适中、技术性强、出酒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在白酒行业中自成体系,以风味独特著称于世,被称为特香型。

景芝白干产于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景芝镇是齐鲁三大古镇之一。

景芝镇已有4500年的酿酒历史。景芝地处昌潍平原腹地,东临潍水,西濒浯河,水质甘洌清澈,四季气候宜人,为酿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芝酒醇厚甘美,酿酒工艺做到“稳、准、细、净”。在具体操作中,粉碎要“呈梅花瓣、无孢生”,配料要“无团糟、无白眼”,装甑要“轻、松、匀、薄、平”,蒸馏要“缓汽蒸馏、大气追尾”,糊化要“熟而不粘,内无生心”。这样,才使景芝古酿“隔壁三分醉,开瓶十里香”,久负盛名,畅销不衰。

“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贮必久、管必严”是景芝先民留下的“三字秘经”,是景芝先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景芝白干酒香幽雅,丰满醇厚,纯净回甜,以独特的芝麻香风味成为中国白酒之林中的佼佼者。

鉴湖长春加饭酒属半干型黄酒,用摊饭法生产。酒液深黄带红,透明晶莹,味感醇厚,具有独特的浓香。酒度18%—19%,总酸0.4%—0.44%,糖分2%。加饭酒有单加饭和双加饭之分(即多加原料),又称“大饭酒”,是指将蒸熟的米饭摊在竹簟上,使米饭在空气中冷却,然后再加入麦曲、酒母(淋饭酒母)、浸米浆水等,混合后直接进行发酵。以刚蒸熟的热饭摊开在竹簟上使其自然冷却后再行制作而得名。

加饭酒是绍兴黄酒的一种,也是中国名牌黄酒。宋代以来,江南黄酒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是南宋政权建都于杭州、绍兴,与杭州相距很近,绍兴酒有较大的发展。清代是绍兴酒的全盛时期,绍兴酿酒规模在全国堪称第一。绍兴酒行销全国,甚至还出口到国外。绍兴酒几乎成了黄酒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