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做实验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用节省下来的钱买科学书报和化学用品。他做实验的器具大多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子、罐子。
爱迪生十二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有一节车厢是专给乘客吸烟用的,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个角落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白磷一遇到空气马上就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非常生气,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可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1879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
爱迪生试制电灯时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灯丝,他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先后选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试验,但结果都不理想。爱迪生毫不气馁,又对6000种植物纤维材料,甚至连马鬃、人的头发和胡须也都一一进行了试验。经过不懈地努力,爱迪生最后以碳化后的竹丝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竹丝灯泡,并成批生产。几年后,爱迪生又用化学纤维代替碳化灯丝,灯泡质量又有所提高。1906年,人们在爱迪生发明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加入一些惰性气体(如氩气),使灯泡效率增高,寿命延长。
节省时间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强烈的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有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他说。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爱迪生说完之后,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
有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名人坊: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元1847—1931年)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坚韧、大胆、乐观,这是爱迪生身上固有的特质,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是不可或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