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11534100000022

第22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就是说,必然带有深刻的历史标记和时代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概括,对于我们弄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无疑有极大的启示。首先,这个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一精辟的论断,不仅正确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而且正确说明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我们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结晶。20年来,从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提出兴办经济特区;从提出深化农村改革到扩大城市改革;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从提出对内搞活到进行对外开放;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从提出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到确定分三步走到下个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步骤和奋斗目标。这包含着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勇于实践的理论成果。

还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借鉴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两篇著作和党的八大文献为代表,这一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基础。但也发生了“左”的错误,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才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中,逐步创立和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最后,各国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

同任何思想理论一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酝酿阶段

这指的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段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3月底,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口号。这次讲话还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作了简要的阐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具体的特点出发,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要思想。

同年9月,叶剑英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把“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其中提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从而拓宽和深化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对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一条重要原则写进了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观点,第一次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内容具体概括为十个要点。虽然还提得不够完整和具体,但它从整体上粗线条地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大概轮廓,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概念提出及其内容的进一步充实阶段。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在开幕式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后来社会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1986年7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并从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六中全会后不久,党内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即实行“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这些理论观点反映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3.初步形成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十三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归纳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科学观点,比较清晰地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4.发展确立阶段

十三大之后,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和十三大,“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取得了共同认识”,并且把它概括为十二条原则。这十二条原则,说的是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中国化。毫无疑问,这十二条原则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谈话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可以说是对他首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发挥。

1992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并高度评价了谈话对开好党的十四大,推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9个方面,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

十四大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的新水平,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三、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党的十五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所以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住一切风险考验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