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11522800000018

第18章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礼记·祭义篇》:“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这句的意思是平日里修身养性,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是唯恐玷污了祖先的英名。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事奉父亲非常孝顺,所以,在郊祀天帝时,能明白上天降生万物的道理。圣明的君主事奉母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了解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

在宗族中,长幼的次序皆能和顺,那么上尊下卑的地位也就能治理得很好。能明察天地降生和孕育万物的道理,也就能获得神明的降福与庇佑。所以,即使贵为万民的天子,但还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还有比他更先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

到宗庙祭祀祖先时,必诚心表示敬意,这是不敢忘记他的祖先。平日里更要修身养性,谨慎自己的行为,这是不敢玷辱祖先的声誉;天子在宗庙祭祀祖先时,能诚心表示敬意,那么鬼神必显扬他的功德。孝悌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感通神明,能感化四海万邦的臣民,能使人人相互感应。

《诗经·大雅篇》上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没有人不诚心服从。”

“提示”

孔子在第七章里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人在孝经里构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人能敬天、敬地并互敬,那么上天就能风调雨顺,就能保佑人间,赐福于人间,地神就会孕育万物,使五谷丰登。

这一章主要是讲孝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天动地,施于四海,如此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由于当时科学的落后,认识自然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即使是圣人的孔子,其思想中有很多封建迷信色彩,这是可以理解的。对我们今天来说,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增强减灾抗灾能力,同时让我们都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这种力量同样能感天动地。孔子的孝道演化成了人类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