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读书
11520300000029

第29章 论狡猾

狡猾是一种邪恶的聪明。它虽然与机智有所貌似,却又各不相同——不仅是在品格方面,而且还包括作用方面。例如有人赢牌靠的是在配牌时捣鬼,而其牌技终归不高。还有人虽然很善于呼朋引类结党钻营,可是真做起事来却身无一技。

要知道,人情练达与理解人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许多人很世故很会揣摩人的脾性,但却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种人所增长的是阴谋而不是研究。他们可以摸透几种人,但在某一新类型人的面前,老一套就会吃不开,所以古人鉴别人才的方法——“让他们到生人面前去试试手”,对他们是不合适的。

狡猾的人就像那种只会做小买卖的杂货贩,我们不妨在这里揭露一下他们的家底。有一种狡猾的人他们专门在谈话时察言观色。因为世上许多诚实的人,都有一颗深情的心和一张无掩饰的脸。这种人就会一面窥视你,一面却假装恭顺地瞧着地面,许多“耶稣会员”就是这样干的。

另一种狡猾术是把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掩盖在东拉西扯的闲谈中。例如有一名官员,当他每次想促使女王签署账单时,都会先谈一些其他的事情,以转移女王的注意力,结果女王往往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注意那张账单,就爽快地签了字。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对方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势下,突然提出你的一项建议,使他无暇仔细思考就做出仓促的答复。

当一个人试图阻挠一件可能被别人提出的好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由自己先把它提出来,而提出的方式又要引起人们的反感,使之得不到认同。

装作将欲言又止之事说到半截时突然中止,仿佛在制止自己继续说下去。这往往会刺激别人加倍地想知道你要说的东西。

如果你能使人感到一件事他能从你这里得到答案,而你又不情愿告诉他,这件事往往更能使他相信。例如,你可以先做出满面愁容的样子,引人询问原因何在。波斯国的大臣尼亚米斯就曾对他的君主采取这种作法。有一次他耸人听闻地对他的国王说:“我过去在陛下面前从没有过愁容。可是现在……”对令人不愉快或难以启齿的事,你可以先找一个中间人把话风放出去,然后由你从旁证实。当罗马大臣纳西斯向皇帝转告他的皇后与诗人西里斯通奸这件事时,就是这么办的。

如果你不想对某种说法负责任,不妨借用一下别人的名义,例如说“人家都说……”或“听别人说……”等等。

我认识一位先生,他写信时总是把最想托别人办的事情写在附言里,并使用“顺便提及”这种格式,看起来就好像这只是偶然想起的小事。

还有一位先生,他在演说时总是把真正想说的放在最后说,好像只是忽然想起一件差点忘记的事情。

还有的先生,故意在人前把其实想给人看的信件,故作惊惶地假装藏起来,仿佛怕那人知道一样。而这一切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引起那人的疑心和发问,这样就可以把他想要对方知道的东西告诉那个人了。

还有一种诱人上当的狡猾。我知道有一位先生暗地里想与另一位先生竞争部长的位置。于是他对那位先生说:“在当今这个王权衰落的时代,当部长真是件伤脑筋的事情。”那位即将被任命为部长的先生竟天真地同意了这种看法,并且也对别人如此说。于是先前的那位先生便将这句话禀报给了女王,女王大为不悦,结果就没有任用他。

还有一种被俗称为“翻烧饼”的狡猾,就是把你对别人讲的话,反赖成是别人对你所讲的。反正是没有第三个人对证,天才知道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还有一种影射的狡猾术,比如当着某人面故意暗示对别人说“我可不会干某种事的”,言外之意那个人却可能会这样干。罗马人提林纳在皇帝面前影射巴罗斯将军,就采用了这个办法。

有的人还会搜集许多奇闻轶事,当他要向你暗示某些东西时,便会给你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种方法既保护了自己,又可以借他人之口去传播你的话。

有人故意在谈话中设问,然后引导对方做出他所期待的回答。这种狡猾术会把一个被他人授意的想法,误认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大胆的问题,会使被问者措手不及,从而袒露其心中的机密。就好像一个改名换姓的人,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突然被人呼叫真名,必然会出于本能地有所反应。

总而言之,狡猾的处世方法是形形色色的。有必要把它们全都揭露出来,以免老实人不明其术而上当。

狡猾的小聪明并非真正的智慧。他们难登大雅之登,虽能取巧却非明智之举。要靠这些小术得逞于世,最终还是行不通的。正如所罗门说:“智者之智在于明道,愚者之愚在于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