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人生
11516900000030

第30章 人心与人欲(9)

孔子先说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话好,人必须做事,这是逃不掉。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长了一张嘴巴要吃饭。

孔子又说“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这话是说做事就要动感情,忘了自己,并且没工夫去悦生恶死。

孔子最后告诉叶公“夫子其行可矣”,让他尽管去做。

据《论语》,孔子讲他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再把《庄子》中庄子假托孔子说的这番话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一句很妙的话:

我自做我事,无心管事情。

不是无心管他人,而是无心管事情。你做事,你用心做事,用感情做事,做着做着就把该事忘了。更妙的事,你忘了还在做。最妙的是,你一边忘,一边做,最后就成了。

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

静胜躁,寒用热。

——《老子·四十五章》

做事畏畏缩缩,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没有不冒险就能做成的。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

东晋梅颐曾经帮助过当时的大臣陶侃。梅颐后来做豫章太守时,因为一件事被丞相王导抓住把柄,就把他抓起来,要收拾他。

陶侃听说了,就说:“现在天子已经很老了,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臣的手处理才行。王丞相既然能抓人,我也能放人。”于是派人在江口把押送梅颐的人截住,硬生生地夺过来了。

这个故事很经典,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受到教益。

一方面,当然讲人要有骨气。梅颐是士人,陶侃是大臣,王导是丞相。梅颐并非依赖陶侃避免王导的打击,而是不买整个统治阶层的账。

一方面,陶侃知恩报恩,可以大书一笔。

但我要在这里着重讲的,是陶侃敢于冒险的勇气。

先介绍一下王导。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大丞相。王导做丞相,他的哥哥王敦做大将军,二人势力之大当时无人可及,俗谚“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王导。王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东晋没他不行。王导做事有一套,他说做事要“举大纲而不拘小节”,这句办事名言成就了他,也因此做错了不少事。贤相当然也会犯错误,这很正常。王导执政喜欢频繁地换人,借此抓权,这当然是不对的。比如梅颐做豫章太守犯了事,王导马上就撤他,这对豫章的局面来说,不好。王导撤梅颐是为了换上王敦的人。王敦后来就在豫章、武昌等地坐大。王敦在王导的纵容下,竟至反叛。王导又不得不反过来花大工夫、下大力气灭了王敦,绕了一个大圈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样是丞相,同样要抓权,后来张居正就做得比较好。张居正一不树立亲党,二不频繁换人,而是下一番硬工夫终于把明朝的吏治收拾来像模像样。黎东方先生《细说明朝》一书中对张居正的办事方式有详述。

陶侃也是东晋开国元勋,是个有大功劳的将军,特别在平定王敦的战争中,陶侃作用大。陶侃一直在补救王导的弊端,比如这次救了梅颐。陶侃又懂得维护王导的统治与权威,因此二人无冲突。这是陶侃能做人的地方,也是他会做事的地方。陶侃并非权力大得足以与王导抗衡,而足他做事有一套,因此王导也不得不敬他三分。顺便说一下,陶渊明就是陶侃的后人,陶渊明的修为那么高,自然是家学。

王导要收拾梅颐,陶侃要救梅颐,怎么办?

当时皇帝空置,一切命令从王导出。陶侃不可能与斗,但又不能不斗。他很聪明,选择了“不斗之斗”。

什么是“不斗之斗?”

“不斗之斗”就是通过不争的方式争,通过不斗的方式斗。

陶侃当时是这样做的:他派人截住王导的人,说:“梅颐罪大恶极,在我那里也犯下了大案,请允许我先处治他,再交给丞相治罪。”这样,他通过“配合”王导的方式救了梅颐。他这样说,并出示公文,并且不由分说,行动坚决,事情就成了。

但事情的关键在于陶侃敢冒险。

有勇有谋,“勇”成就了“谋”。

通常我们不是缺办法,而是缺勇气。

记住:有时冒险反而安全了。越不敢冒险越不安全。

做事委委琐琐,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没有不冒险就能做成的。事情往往是:你一冒险,就成了!

当然,我说的是“往往”,不是绝对。这其中有技巧。冒险是“硬来”,但这不是“硬而硬”,而是“软而硬”。所谓“软而硬”,就是有技巧、有分寸地硬上,甘冒大险做大事。当同时要留后路。

魔鬼说——

来吧,敢冒险地狱也是天堂。

天使说——

鸟儿一冒险就飞起来了。天堂也要冒险才能到达。魔鬼给你勇气,上帝让你懂得敬畏。你越敬畏,就越有真正的勇气去做成看似冒险的事。鸟儿的后路是巢,你的后路却是出巢觅食。你以前路为后路,就走得远。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以为天下正。

——《老子·四十五章》

最大的成功依然好像有缺陷,但它很管用,是用不坏的。最大的圆满好像在被什么东西冲散,但它是用不完的。最直的好像在弯曲,最巧的好像笨极了,最会说话的人好像傻瓜。使劲猛冲,可以打破僵局。清静无为,又能战胜热火朝天。清静好呵,是人间的正道。

“大成”,最大的成功。

“不弊”,不旧,不坏。

“大盈”,大圆满。

“躁”,不是急躁、浮躁的意思,指猛力前冲。

“天下正”,天下的正道。

老子这段话很有意思,讲清静好,又说躁进管用。那我们究竟该清静无为,还是该冒险躁进?两者都要,不冲那么一下,断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大水不冲成瀑布,成不了高深莫测的深渊。黄帝派恍兮惚兮的人找到宝珠

黄帝在赤水以北游玩,登昆仑山时遗失了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但没找到。

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也没找到。

派善于闻声辩言的瘼诟去找,仍未找到。

于是派恍兮惚兮的象罔去寻找,象罔却把玄珠找回来了。

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够找回玄珠吗?”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瘼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阁,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庄子说“象罔得珠”,是具有排他性的。

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恍惚状态下完成。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定的、混沌的,我们如果也是恍惚的、移动的、幻灭的、不确定的、混沌的,那么就与世界对应,事情就成了。你不对应,就不能到位,永不能成。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此我也不妨说破。——凡事要有误差,才能做成。因为事情本身在动,你设计得再完美也会变。越完美离设想的距离越大。你预先留出误差,反而一做就成,并且吻合初衷。

不要试图解决问题

与其试图解决旧问题,不如在新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话预示了世上的问题是不可解决的。

有世界就有矛盾,有世界就有问题。

要想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与其试图解决问题,不如放下问题。

与其试图解决旧问题,不如在新问题里发现新的机遇。

聂鲁达说:“我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来是为了歌唱。”

多么好的一句话,应作座右铭天天颂之。

老子说“执今道御今有”,是说古道已不管用,要用今道做今人。

《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创造世界,这不是一个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神创造了世界,并且,神正在创造世界。

因此,一切都是创新的。耶稣“因信称义”,而不是“因律法称义”,反叛了古人。老子说“执今道御今有”,也在反叛古道,并且正在反叛。因为老子在说这番时,已经意识到他也必将成为古人,他的道已经沦为古道。《老子》揭示了常道常新的道理。

常道常新拯救了我们。我们本来死于诸多旧问题,但常道常新告诉我们可以用新问题解决旧问题。

旧问题是不可解决的,但当新问题出现时它就不是问题了。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通过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比如你欠人家一百元这是旧问题,但有一天你又向人借了一万元,那么先前欠的一百元就不算什么了。

只要你记住人活在世上债是还不清的,你就会轻松。

只要你明白任何人都有问题,并且将来的问题会更大,那么你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根本算不了什么了。

不经意而得之

神动而无随。

——《庄子·在宥》

要放松,才能融入环境。要恍惚,不要专注,你才会有“偶得”。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是掌握了对“偶得”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这样越大意就越有发现,越粗心越有大惊喜。

很多人患了强迫症,不但强迫别人,也强迫自己,结果到处不讨好。并且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太累了。

强迫是无用的,刻意做事境界不高。

很多东西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在不经意间得到。火候未到,功夫未到,你怎么着急也没用。不如节约精力,着力于自我的成长。

世界在变化,在你成长的同时,原来的一些难事已经自我瓦解得差不多了,你再从节骨眼上下力,自然可以攻破。

从前有个青年喜欢一个小姑娘,可是是人家还很小,还在上中学。青年痴心一片,不停追求,结果自然是毫无结果,反而讨人厌,又耽误自己的时间。

这个青年痛定思痛,决定暂时抛开,等这小姑娘长大了再去求婚,于是埋头干事业,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成功人士,而当年那个小姑娘也大学毕业了。春节他们相逢于故乡,终于再续前缘,做了夫妻。

要放松,才能融入环境。

走在黑夜里你能看见黑车上的黑衣人吗?你睁大你的黑眼睛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最后发现原来坐在你身边的朋友就是那个黑衣人。这不是笑话,我们常常不见眼前之物,老是投眼十丈外,却不见眼前。

要恍惚,不要专注,你才会有“偶得”。

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因为它是你掌握了对“偶然”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

花花公子老是“碰上”艳遇,杀人惯犯总是“不小心”把人杀死了,小孩子胸前挂的钥匙常常“不巧”丢掉了,这些偶然的背后全是必然。

顺藤摸瓜,藤粗必瓜大。

但如果这根藤是根枯藤,你最好就不要摸了,因为既然是枯藤,恐怕早就瓜熟蒂落,被别人摸去了。

同样地,如果这根藤无限长,你也不要再像拔河一样往前进军,因为太长的藤不合常理,藤上必无瓜。不如放弃。

庄子说我们要“神动而无随”,就是这个道理。寻找一样东西时我们要神先动(指运用智慧心算目测),身体且稳住。这样才有胜算,并且不会掉入陷阱。动物性急,常被人诱入深坑。我们难道也要这样吗?

不要动,对方自然会动,你不暴露,它必暴露。这样你就会找到它,而它找不到你。

你要确信,你要找的人,你要做的事正在前方等着你。但不是坐在大路上,而是藏在某个洞穴中。你完全不必四处搜寻,你只需要迟到一会儿,只需要轻轻地走,只需要装作不在意,对方就会主动落入你眼中,最后落在你手上。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神奇。

我们说“无意中就把事情做成了”,不是走马观花的意思,而是下马观花。所观之花可以有一万朵,但一定要下马观看。这样,我们走在花园中才能凭感觉找到最美的一朵。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有处花园中有一万朵玫瑰,他不禁怅然若失,因为在此之前他只拥有一朵。但小王子深爱那一朵,最终弃万而得一。如果他想弃一而得万,就会连一朵也得不到。

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

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

这样,越大意的人就能有所发现,你的粗心会给你带来大惊喜。

缺什么就做什么

人不是做事缺能力,而是做人缺心思。

老子说:“天之道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指出,这是天道。道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等量的东西,凡有的,让他分出去;凡没有的,让他获得。一切无怨。

这样,每一个人都丰丰满满,都会分得一份饼。前提是你得慕道,并且敢认敢吃这饼。有时候饼看起来很少,但可以“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因为“饼”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水一样,原本不需要刻意寻求,它就在身边。“饼”就是道。

人不是做事缺能力,而是做人缺心思。这世上一切现成,你的能力也是现成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你想到就能做到。

澳洲树袋熊喜欢吃树里的虫子,它找到一棵病树就用爪子敲,听到传来“咚咚”声就知道里面是空的,一定有虫,于是它扒开树皮,把爪子伸进去,但爪子够不着虫子,怎么办呢?它还是把爪子往里使劲伸。一代一代,最后树袋熊的爪子竟然进化成近一尺长,无论多深的树洞都能抓到虫子。我从电视上看到树袋熊用它的超长手指掏树虫的那一幕,真是震惊极了。

它什么也不缺,它完全凭自身就能实现愿望。虽然那愿望曾经永远离它还有一毫米远,但它终于用千米万米的力量战胜了这一毫米。

可以拥有多一点

伦与物忘,大同乎津溟

——《庄子·养生主》

过了“拥有要少要无”的阶段,可以拥有多一点。因为你那时已是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

庄子讲的“大同”与孔子讲的“大同”不一样,孔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往前走,最后都到一个地方;而庄子讲的大同是让人就地觉醒,明白大家原都在一个地方。

孔子的手段是“礼”,庄子的手段是“道”。礼从道出,说到底,还是道来得齐。

庄子在《齐物论》中已讲过要“与万物齐一”,在此又讲“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意思是物我两忘,在自然洪荒中同生同死。既然同生死,就不分彼此,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个平时节约的人在勤劳致富后可以多花点钱,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多情公子因为才高八斗赢得众多女子青睐,他可以多有几个情人,这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获道之人因为与万物同归,引领大物,自然也是可以拥有多一点。

一般来讲,我们要讲“拥有少一点”好,因为那样才是清静无为的做法。但过了这阶段后,就可以“拥有多一点”了。因为那时你已经是个领头人物与中心人物,你不拥有多一点,反而不能带领万物前行。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多一点。

我在《光线传奇》一诗的结尾写道:

“我是一枝欢乐小箭,

带领万物射向托起的远方。

我洞穿的心灵供你穿越,

我悬浮的目光将你萦绕。”

后两句比较重要,讲我已引领众人后,也要把我奉献给众人。可以拥有多一点,这不是指某人,而是大家都拥有多一点。具体讲是大家交叉拥有,共同拥有。这样就可以把拥有之物从少变成多。这样,大家的生命都会充盈、饱满,就像一块成熟的麦田黄澄澄地等待收割。

多到一定时候,就没有了。拥有到尽头,就会失去。有智慧的人不等手上之物被掠夺,就自己先放弃,这样就不会因失去而痛苦,却多了一分轻松的快感。

落花缤纷,这是对花与树的双重解脱。满树繁花时,其实树本身觉得闷,只有等繁花落尽,它才恢复轻松的自由之身,同时又期待新的花季降临……

如此循环不已,莫有其极。所以我们不要做树,要做花,这样才潇洒自在,逍遥游。

我在家里来了客人时,满心欢喜,但又觉得烦,因为要陪他说话,劳神,客人走后还要打扫半天。既高兴,又累,好处与坏处刚好抵消,等于客人没来。但我又真实地失去了时间,所以还是赔了。

而自己做客人就不同了,可以不管那么多,谈得拢就谈,吃饭喝酒可以随意,我又用我的话或其他帮助让朋友受益,我给予的多于他给予的,我不欠他,同时我拥有很多,包括逝去的时间也是永久拥有了,所有赚了一大笔。

可以拥有多一点,关键是看怎样拥有。

注意,是“拥有”,不是“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