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盲人从一条干涸的小溪上的木桥上过,盲人上了木桥,感觉脚下在摇,桥下很空。木桥的中间缺了块木板,盲人走在这里一脚踏空,幸好他反应快抓住桥边不放,以为一松手就会掉进万丈深渊。路人告诉他,没有深渊,你尽管往下轻轻着地。盲人还是不敢,被“深渊”吓得大哭起来,哭了半天,他的手也吊疼了,不能再坚持,心想反正都是死,何必再受苦,就横下心来一跳,结果没摔死,盲人松了一大口气,苦笑道:“早知道脚下就是实地,我又何必把自己悬吊在空中呢?”
我们不应该笑这个盲人,因为他本身看不见。我们应该笑自己,因为我们往往也自己制造吓人的深渊,这“深渊”其实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一点都不深,我们只管用心用力地下脚,就会脚踏实地。
很多事物外表看起来深不可测,其实一点也不深。与之相反,有的事物看起来浅,其实深不可测,不懂的人就会陷进去。
很多被水淹死的人都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看到眼前的水清清澈澈,便认为把清澈当水浅,结果就被淹死了。清澈不等于浅,相反,清澈往往是深。圣人的智慧都是清澈的,但都深不可测。之所以又深邃又清澈,只因为它的纯净。这种纯净是一种生态,如果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自然之力反弹。很多人追逐美女屡遭重创,就因为美女的美是一种和谐生态,谁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保护这种生态的自然之力反伤。
所以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就是说我们要真实的大海,不要做虚构的深渊。虚构的深渊吓不死人,真正的大海才是生命所在。老子说“漂兮若无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
不但大海上的人要随遇而安,就是大海本身也要随遇而安。大海因为太庞大,自身又滋生大鱼小鱼,所以它无法管理自身的每一个细节,正如人没法管好自己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整体上运行良好就不错了。这种整体上运行良好就是随遇而安。
大海随自己的波涛荡漾,人随自己的命运起伏,这没什么不好,该漂就漂,该泊就泊。“漂泊”不仅在漂,也在泊岸。“漂兮若无止”并不是随波逐流,永不靠岸。
大海不是止于岸,而是止于波涛。它止于自身。
所谓“漂无所止”就是不止于外物,而是止于自身。看似无所止,其实就止于自身。人不是停在路上,而是停在自己身上。只有内在的停才是真正的停,否则天动地动,怎么能停下来?
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安于环境,而是安于自身。所以他能成功,成功就是成全自己。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对人类而言,世界意味着什么?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一样,它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一定的分寸熄灭。
赫拉克利特讲的“分寸”就是人自身的刻度,也就是某个点。比如爱情的某个点可能是结婚,某一个点可能是离婚。成功的某个点可能是一次演讲,失败的某个点可能是一场聚会等等。
佛经里也有“火宅”的说法,说人生活在一片燃烧的火屋中。这片火既不烧屋,也不烧身,只是自己燃烧,只有开了慧眼的人才能看见这片火将来会焚毁一切,所以,智者的任务就是一面不唤醒众人,以免吓坏他们,一面唤醒自己,寻找灭火的方法。
随遇而安,就是安居于火宅。佛经上说人生活在火宅中,宅中之火是看不见的,虽然常人不会受影响,但必定会一点一点地被这种看不见的火夺走身边之物。有智慧的人一方面要带领常人安居于火宅(因为暂时别无去处),一方面要积极寻找灭火或搬家的途径。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就是要让人们随遇而安。哪怕是漂浮在海面,也不忘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哪怕是居住在火宅中,也要活得安定团结。这样才有出路。
不可太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四章》
“盈”就是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何况人。“不盈”指不满,不太过。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我们要用道来使力做事,这样才不会太过。
从前有个人,天天想赚很多钱去享受人间的快乐,于是他努力工作,待人和善,终于凭努力与机遇钱越赚越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去享受,山水、女人、地位,各种游乐的方式他都想玩遍,忽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陷入了空虚,丧失了一切兴趣,他睁大眼睛看着手中的钞票,感觉自己被卖了,而且是被贱卖。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被卖了,而是迷了。人是他自己,怎么会被卖了呢?即使卖一万次、被外物使用一万次,他还是他自己。人不怕被卖,就怕被改装。
这个人迷失在物欲中,原因很简单,凡事太过,好事就会变成坏事。钱是好东西,可以服务生命,但太多就要生出管理成本,更会引出事端,十分麻烦。
凡事不可太过,应有度。
这个度不是外物加于自身的规章制度,而是每个人自知自明的极限与临界点。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可能这就是他的极限,你让他翻十一万里,恐怕就难。
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不如此。所以《庄子》曾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是说有限认知的人不可能获得无限的知识。如果硬要用有限追求无限,那么注定失败。
这么看来,人生就一片灰暗吗?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知识是有限的,做事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干什么都注定不完美,注定不能尽兴。
其实也未必。婴儿吃奶,吃饱了就笑眯眯的不再吃了,多么完美的境界,他很尽兴啊,倒是喂奶的母亲还在一个劲儿地催:“多吃点啊,宝宝!”你看,完美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完美可以实现,问题不在于完美能否实现,而在于能不能“止于至善”,不要自己画蛇添足,自己打破完美。正因为什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能享受无限。为什么呢?因为有限让人知足,知足即完美。
不知足的人很糟糕,他们很难让自己满意。既然自己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天底下自然就没有让他满意的事了。
有个医生向苏格拉底诉苦,说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苏格拉底知道他是吃多了;就说:“我这里倒有治你这种病的良方。”那位医生忙问是什么方子,苏格拉底回答说:“不要再吃了。”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的“冲”,指向上使力。“用”,指向目标进发。“冲”是围绕“用”的,如果不围绕“用”,就会一冲就散,什么也没有。火箭之所以不是烟花,就在于它不是为了冲而冲,不是为了升空而升空,而是为了达到某个运行轨道。
又要“冲”,并且要冲得远,又不能一冲就散,这就是“度”了。一冲就散就是老子讲的“盈”,溢出了,散掉了。有“度”就可以避免“盈”。
我们用空盆接水,正好。
用半盆水再接水,要注意。
如果端一盆满满的水再去接水,那就是有病了。
非常不幸的人,人们往往都是在“满盆接水”,浪费了溢出的好水。所以最好用空盆接水,用空腹吃饭,空房子才好摆家具。如果已经有些家具了,就要注意协调。
“道冲而用之”的“冲”又通“盅”,指空杯子,也是空杯好盛酒的意思。
动静相宜孔子与颜回关于做人的密谈
卫国君主办事专断,不顾人生死,颜回决定要去纠正卫君,特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怎么去纠正暴君的过失呢?只怕到卫国后会被杀害。未能取信于他便进言,只会死路一条。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就是这个道理。”
颜回说:“我保持外貌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可以吗?”
孔子说:“卫君喜怒无常,大德都无法感化他,何况小德。”
颜回说:“那我内心正直,外表恭敬呢?”
孔子说:“你这是固执,你不会感化他的,你太执著于己见了。”
颜回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摒弃杂念,专一心思,达到空明心境,在名利场中不为名利所动,卫君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就不说,空明之境能生出光明,可以感化万物。”
孔子的意思是要顺应恶人,也即通过顺恶的方式制恶。
以恶制恶,恶就大了。
顺恶以制恶,则消恶于无形。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五十三岁那年,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第一站就是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想让孔子做官,孔子拒绝了,因为他看出:卫灵公已不可救药。同时他也看出:自己也早就不可救药,否则怎会有鲁国之败,今日之辱?卫灵公夫人南子欲乱孔子,而卫灵公视孔子为求官之徒,种种这些,孔子居然都能忍下,这不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做人的勇敢吗?
勇敢到了极点,便是无耻。
而当一个不可救药的人遇见另一个不可救药的人,还说什么拯救?
当此之时,或者大家狂欢一场,忘情敌我,或者相忘于江湖,除此以外,天下虽大,天下人虽多,并无第二条路可走。
庄子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
一、不要拯救别人。
拯救别人是一件极可笑的事,你救得了吗?你以拯救为名做你想做的事,谁还看不出来?
二、凡事太认真就是病。 ,
颜回欲救卫君,嗯,很好。问题是这种事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被拯救者就要灭掉拯救者。孟子说“人之所患在于好为人师”,我说世人多有“拯救病”。要说认真,疯狗打起架来都是很认真的,因此我又把这叫“认真病”。
动静相宜我问庄子:“天下难道不是做事者的天下?”
庄子说:“你想做事,尽管做去。你想做人,也尽管做去。但这是你自己的事,又与天下有什么关系?你看,世人生老病死,天上浮云悠悠。这个世界什么都好,就是太无情。你的一切努力全失效,你的一切成功不过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既然是虚荣心,也不是真正的满足。人心贪婪,饱了还要,永远也不会满足。我看见做事者前赴后继,就知道他们在共赴死地;我看见成功者你来我往,就知道他们都是些空心人。孔子告诉颜回要保持内心空明,就是说要在心中放一面镜子,不时照照人之虚妄与我之丑恶,就明白该怎么办。世界都这样了,该怎么办难道还不简单?你应该冷笑人的冷笑,而不热心人的热心。”
颜回见仲尼,请行。日:“奚之?”日:“将之卫。”曰:“奚为焉?”日:“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平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日:“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庄子这个故事是说人不可以轻用其锋,要善刀而藏之,最好永远不用。《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即此。
有本事又永远不用,会不会憋死?答案是:不会憋死。人一旦学会了游泳就终身会游,一旦遇见洪水,不但可以逃生,还可以救人。平时你却小必见一条河就去游,见一个坑就去下。
动静相宜
居善地……动善时。
——《老子·八章》
老子说“居善地”,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好地方。“动善时”,就是说人要自己选择一个好的时候上路动身。综述其意,人要主动制造天时地利,不是坐等,而是积极选择。
天时可以制造吗?当然可以,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春夏秋冬、风云雷电都是自然界制造出来的。人不能制造春夏秋冬、风云雷电,但可以参与制造。所谓参与制造,就是享受制造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享受现成,如春天看花,夏天看彩虹等,赶上时候就叫制造天时,因为造物主如果没有人看到与享受它的作品,一定也无趣得很。有了我们的参与天时才会准时。地利当然也可以制造,那就是自己走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去。
罗马皇帝、哲学家奥勒留在一次宫廷宴会中告诫大臣们说:“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要注意到你每时每刻都可能结束你的生命。”
是这样的,所谓“天时”随时会降临,因此我们要主动趋吉避凶。老子说“动善时”,意在告诫人们要自己把握生命的火候,要自求多福,积极主动赶往好时候,就像赶集一样,你去了就能买到好东西,不去就没有。
所谓“居善地”,就是自己找好地方。
刘备先前转战中原,一无所获,后来得了四川宝地,才得以实现抱负,称起帝来。刘备如果不“居善地”,必将继续被曹操追得满天飞。
所谓“动善时”,就是自己找好时候出来活动。
蛇怕冷,冬天也不好捕食,所以它为自己预设好了冬眠。冬眠一过,就在春天缓缓苏醒,正好赶上捕食的好时候。
善生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大宗师》
从前有个百岁老人做寿,亲朋满座,自然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
老人死活不谈,好像躲避一件亏心事一样。逼之再三,老人只得说了。
说之前老人问大家:“你们要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大家当然要求他说真话。
老人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得过且过’。”
没人听懂他话中的奥秘,老人的满堂孝子贤孙听了也很不高兴,听起来老爷子这话好像在被虐待一样,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他说的“得过且过”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过一天算一天”,是一种认真的处世态度,已得自然之道。
所以谓“过一天算一天”,指一天就当一天过,而不是当两天或几天。人们常恨光阴太短,常把一天当两天,结果匆匆忙忙,手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连一天都过不好,过日子就像囫囵吞枣。而“得过且过”并不是不管明天,而是过好今天。这是很重要的。
老人已经说出了他长寿的秘诀,但人们还不明白,还逼他说得更清楚些。
老人没办法,于是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不知死活’。”
闻者大哗。
老人心里很好笑,心想我要是说出更真的话来,恐怕这些人要哄堂大散了。
老人说他的长寿秘诀是“不知死活”确实是句实在话,没有骗人。百岁老人是不会骗人的,因为他已经没了骗人的必要。
什么是“不知死活”?就是既不知生,也不知死的意思。死是不可知、不可测的,说“不知死”大家还可以认同,但怎么会“不知生”呢?须知我们正在活着呀!怎会连自己活着都不知道?莫非心已麻木?
是,但又不全是。前面我们已讲过为人要如“枯木死灰”才好,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
我们连自己是枯木死灰都不知道!
忘了!
庄子说“忘忘”是什么意思呢?
一、我忘记一切。
二、我连“忘了”这回事都忘了。
这就叫“忘忘”。
由此看来,“不知死活”当然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为人处世没有任何阴影障碍,当然长寿快乐。
从前有个人欺压了一个老人,一直怕老人全家报仇。过了些年他又碰到这个老人了,赶紧躲开,老人却请他喝酒,原因是老人恍惚记得他们见过面,应该是“朋友”。
那个人只好陪老人喝酒,席上他不停地套话,看老人有没有什么对他不利的心思,谁知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敢情全把当年的事忘了!
那人满脸羞愧,辞席而去,反把老人一愣,还以为他不胜酒力哩。
你看,吃了亏的人还高兴,曾经占强的却抬不起头来。这戏剧性的一幕全因一个“忘”字带来。“不知死活”,真是一个忘情境界,忘我境界,当然会长寿。
怎么会突然想到“长寿”的问题呢?我又不是养生家,又不是医家,年纪轻轻有什么资格乱弹琴?
原来我是有所针对的。我谈长寿之道,当然是因为人们太不长寿,因为我已看到了太多早逝与夭折,一种死亡的阴影笼罩世间,人们谈死色变。
寿者不谈生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就是此意。
但我们不必讳谈生死,既然一切相皆为寿者相,那么我们是可以谈的,只有谈开,才能达生,才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