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创造与传奇故事(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16000000081

第81章 化肥的诞生

30年前,我们的农业生产是靠勤劳的农民天天在田里辛苦劳动才有收获。庄稼地年复一年地耕种,土壤的肥力逐年减弱。地变薄了,农民靠拣些人粪、畜粪,拾些野草烧成灰,掺些土积成土杂肥,撒在地里补充地力,以求好收成。但是少量的土杂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粮食产量也得不到多少增加,有的地种久了,农作物的产量有减无增,可是人口在逐年增加。这样,粮食供应紧张,农副产品也紧张,人们只能按定量供给。农业收成少,农民难以摆脱困境。进入90年代后,多数人认识到了化肥能够使农作物增产,开始广泛的使用。同时化肥的质量、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品种逐年增加。随之农作物产量也逐年提高,粮食多了,副食品也多了,农民富起来了。人们吃粮也不定量了。

德国有位化学家名叫尤斯图斯·李比希(1803—1873)。1817年在吉森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他观察到农田肥力逐年减弱,农作物产量逐年减少,看着农民生活越来越贫困,产生了同情和忧虑。他思索着怎样才能使农作物增产。他是位化学家,首先想到了如何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农田上,使土地肥起来多产粮,于是他参阅了许多有关植物营养的书和资料,又分析了农民用的土杂肥的成分,了解到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有氮、磷、钾等。接F来,他琢磨着,怎样才能够让植物吸收到这些化学物质呢?他想只有把这些化学物质直接施人土中,增加土壤成分,让植物的根系吸收,才可能实现增产。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设想,应该试试。此时他又想到这个试验在实验室做是不行的,应该到农田里去做。于是,李比希教授带领几名工人走出校门,在吉森附近的弗森丁塔尔找到一块贫瘠的砂土地,开始搞起试验。

他们把试验田分成几块,分别施入不同品种、不同量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初春时,他们在每块地里种上谷物和蔬菜,然后进行精心的看护。入夏,进行除草,灭虫、浇灌。雨季,他们在地里修渠排涝。看着农作物从幼苗成长到成熟,在每一个阶段,对每块地,他们都仔细地作了记录:秋收时节,他们把每块地谷物的产量、质量等,做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在试验中,李比希得到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同一种化学药品,山于用量不同,效果也不同。用量适中的,谷物苗壮根肥,枝叶茂盛,果实丰满;用量不当的(或多或少),谷物茎萎叶黄,有的枯死,有的欠收;使用的不同化学药品有的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也有的对农作物不利,不起作用或起破坏作用。李比希将他所得到的资料和所受到的启发,加以分析整理,于1840年写成一部著作——《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此书针对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土壤肥力问题,做出了科学论证。李比希告诉人们,植物的生长,需要碳、氢、氧、氮、磷、钾及少量的硫、钙、铁、锰、硅等多种元素。土壤是植物吸收所有元素的唯一来源。为了不使土壤逐年、逐步贫瘠造成农作物减产,仅靠农民搞的土杂肥、农家肥是根本不够的,必须使用人造化肥,尤其是磷肥和钾肥。

李比希还进行了人造化肥的研制工作。经过反复的试验研究,他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颗粒状的含钾化肥。施用后农作物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他获得了生产此种化肥的专利权。

李比希教授率先把化学应用于农业生产上,确定了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法和化学原理,从而开创了农业生产施用人造化肥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