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发现创造与传奇故事(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16000000011

第11章 “狂犬疫苗”的发明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它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是众多传染病中最可怕的一种。

人若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疯狗咬伤或抓伤,一旦发作,十有八九是救不活的。就是在当今有了狂犬疫苗的时代,死于狂犬病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联合国一项调查表明,从1973年到1982年10年间,全世界仅邮政部门工人就有28000人死于狂犬病。为了预防狂犬的袭击,美国邮政部门还专门为工人拨款,准备价值300美元的金属裤。但人类能有效地对抗狂犬病,还多亏发明了“狂犬疫苗”。

法国人巴斯德(1822—1895)是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曾任里尔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巴斯德研究所所长。他在微生物发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晚年,他又在狂犬疫苗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发明了“狂犬疫苗”。

1880年法国一些地方流行狂犬病,死了许多人,巴斯德心里非常着急。他开始观察和研究疯狗的血液,没有发现什么病毒。于是他根据疯狗咬人后使人得病的现象,把疯狗的唾液注射到健康动物体内。结果这个被注射疯狗唾液的动物,不久就死去了。巴斯德认为,病毒是随唾液侵入受害者伤口,进入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的脑和脊髓受损而致命的。他联想到种牛痘治天花的方法,受到启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把疯狗的脑脊髓加工干燥,使其中的毒力减退,再经深加工,然后注射到几只刚得到狂犬病的小狗身上,结果这些小狗都幸运地活下来了。

初步试验效果很好。巴斯德非常高兴。他想进一步在人体上作试验。可是狂犬病是可怕的,谁敢冒这个险呢?巴斯德正在不知如何办的时候,一天,一位妇女抱着一个9岁的孩子来恳求他说:“教授先生,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被疯狗咬了10多口,眼看要没命了!”巴斯德说:“我刚刚找到一种方法,还没有在人体试验,好坏没什么把握,若用的话太危险了”。那位妇女含着泪毫不犹豫地说:“用我的儿子试验吧,有什么意外我都不埋怨你。”

在这位母亲的恳求下,巴斯德大胆地为迈斯特尔小孩注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用于人体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后第14天,迈斯特尔奇迹般的好了,此时,小孩的母亲、迈斯特尔、巴斯德教授都非常激动和高兴。狂犬疫苗的发明成功了。从此,宣告人类是可以战胜狂犬病的。直至今日狂犬疫苗仍在全世界各国应用着。

那个孩子迈斯特尔长大后自愿到巴斯德研究所当守门人。他任劳任怨地敬业工作。几年后巴斯德去世了,迈斯特尔要为救命恩人巴斯德教授守墓。他坚持守墓40多年,到1940年,德国侵略者入侵巴黎,要破坏巴斯德坟墓,64岁的迈斯特尔誓死不从,并用自杀抗议,表达了他和世界人民对巴斯德的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