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长天一色共秋水
11514700000051

第51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典”

《论语·泰伯》。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定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由于名分上的不适当所导致的问题,孔于在《论语·子路》中谈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说,君子若是名分不当,所说的话不能顺理成章,不只事业不会成功,扩大来看,恐怕连国家的礼乐制度和刑罚都无法得当。就像是,如果隶属于地方的工作却由中央来出主意,或是该管作风的人却批评环境整洁的问题,做起事来如何能有正当而充分的理由呢?

关于“名正言顺”,在《汉书·梅福传》中也有:“位卑而言高者,罪也”,是指位处卑下却妄沦高官所主的政事,超越本分发表议论是有罪的。纵使自己才高八斗见识过人,若是暂处于较低的职位,也不必太急于表现自己。若不盱衡现实状况,考量自己是否有发言权,很容易逾越分寸,甚至得罪他人!

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有一名句,与孔子名正言顺的“组织管理”思想颇为接近:“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是说没有规、矩作为辅助工具就无法画出方和圆;没有测量平直的工具就无法将弯曲的订正成直的。比喻没有一定的法度标准就没有能够遵循的原则。凡事一定要有个准则,否则众人莫衷一是,你一言我一语,就算勉强成事,也无法有个圆满的结局,何况出了纰漏又该由谁来负责呢?现代政坛不时出现踢皮球作风。真该让他们好好读一下中国名句呢!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