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生活:平淡是真的115个点滴(感悟系列)
11495400000062

第62章 恩情回报跨越半世纪

文/秦丽

这是一种真诚对真诚的回报。

粗面馒头百日恩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不久,师尽忠成了市搬运公司一名平板车运货员,认识了小自己十多岁的工友王德志。

有一次,在送货途中,师尽忠不慎扭伤脚踝骨,伤情并不严重,只要精心护理,休养一段时间,就能痊愈。问题是,师尽忠的妻子没有工作,儿子师振玉还在读书,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他拉车来维持。如果不出车,马上就会面临困境。

当天晚上,王德志夫妇赶过来,他们没钱买贵重礼物,只是带来几个粗面馒头,让师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末了,王德志说:“尽忠,你安心休息,不要出车,只要我能动,一定不会让你们饿肚子。”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客套推让,一场在现代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每天几个馒头”的救助,就这样开始了。

王德志夫妇没有孩子,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对于他来说,想用单薄身体,靠出苦力,养活两家的5口人,也不是易事。

王德志咬牙坚持下来。每天一大早出门,很晚才收工。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师家送去第二天的口粮——5个或者10个馒头,收入稍微好一点,他还买一些果品、点心,给师尽忠补养身体。原来只拉100公斤的货物,现在,他增加到120公斤,甚至150公斤;原来每天只跑两个来回,现在跑四个来回……

看着消瘦许多的王德志,师尽忠拉过儿子师振玉:“孩子,没有你王大哥,没有他近百天的恩情,就没有咱们一家。受人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啊。”

父亲报恩做榜样

师尽忠伤情痊愈后,和王德志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两家人越走越近。

后来,师振玉有了一份收入稳定、待遇相对丰厚的工作。王德志夫妇无儿无女,手头没什么积蓄,每月靠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如果一切平安,倒也没有大碍。干了大半辈子搬运工,王德志落下一身的毛病,生活越来越艰难。

王德志夫妇摆地摊、做小生意,可收入太少。

师尽忠对妻儿说:“现在,到了我们报恩的时候。”

师尽忠的报恩方式,与众不同。除了送一些食品,补贴一些医疗费,老人还通过种种渠道,让亲戚朋友照顾王德志夫妇的生意。王德志夫妇卖水果,他组织熟人经常光顾;夫妇俩在路边卖大碗茶,他领着一帮老哥们,去茶摊打牌、下棋、聊天,临走时,忘不了支付多出几倍的茶水钱。

私下里,师尽忠对儿子说:“他们缺钱,条件艰苦,每次,我们直接把钱给他,会伤害恩人自尊心。”

1985年,90岁的师尽忠离开人世。临终前,他把王德志夫妇请到床前:“恩人啊,我先走了,不能回报你们的恩情。我儿子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你们。”

老人一字一句地叮嘱儿子师振玉:“你要像对亲哥哥、亲嫂子一样对待他们,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他们。”

儿子接力报恩情

老友突然离去,哀恸中,王德志病倒了,一病就是整整4年。被诊断为“康复几率不大”的王德志,在师振玉精心护理下,奇迹般地下床了。

1995年,大年初一,师振玉早早地来到王家拜年。刚进门,他发现王德志脸色不对,连忙放下手里礼品,跑到街上,叫了一辆出租车,把王德志送到医院。等到王德志病情稳定下来,已是深夜。

第二天一大早,师振玉想着给老大哥做一点儿清淡的早点,急忙往家赶。等他回到医院时,只看见老人冰凉的遗体。师振玉失声痛哭。

“放心吧,我一定把老嫂子当成家人,哪怕只剩一口饭,我也会分她一半。”对着王德志遗体,师振玉许下诺言。

料理完王德志的后事,师振玉开始安排王德志妻子王玉秀的晚年生活。

2004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想到老嫂子屋里没有暖气,如果受凉,会导致哮喘病复发,师振玉连忙起身,冒雪赶过去。刚到门前,他看见王玉秀老人踉跄着准备出门。

老人心脏病加重了,由于记不住师家电话号码,她想自己到医院就诊。

整整两天,师振玉一直守在病床前。王玉秀出院后,师振玉买来毛笔和墨汁,在老人床头墙上、衣柜的内侧、电灯开关的上方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老嫂子,我不能时刻在你身边照顾你,通过这个电话,你可以随时找到我。”师振玉反复叮嘱道。

王玉秀粮食吃完了,师振玉很快送来。老人衣服破旧了,他很快买来新的。隔三岔五,他陪老人在附近公园散步,坐在院子里聊天。知道王玉秀经常胸闷,师振玉为她租来氧气瓶。考虑到老人不能受冷,师振玉又为王玉秀联系一家条件不错的敬老院,每年冬天,他准时把老人送去……

一年、两年过去了,时间一长,邻居注意到整天进进出出,始终把笑容挂在脸上的师振玉,都对他赞不绝口。

师振玉则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的行为谈不上什么不同寻常,也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这是一种真诚对真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