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数学与物理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400000042

第42章 光学仪器

凡是利用光学原理进行观察或测量的装置,叫做“光学仪器”,例如上面提到的“表”、“仰仪”等,我们现在所介绍的是限于利用平面镜、球面镜以及透镜等光学元件构成的能控制光路的装置,这些仪器的研制,在我国大都是在明代以后。下面分述数种:

眼镜

元代之前的书上虽然也有一点很像是眼镜的史料,但都不甚确切。我国的眼镜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从外国传入的。初传来时可能只用一片,拿在手里照视,叫做“单照”,至明代已有“合则为一,歧则为二”的双片眼镜,名叫“优逮”(“叆叇)。当时眼镜极为稀珍、昂贵。到了清初,广东、苏州等地都自制眼镜,广州还出现了“眼镜街”。然后,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都相继出现眼镜店。故宫里面也专设“眼镜作”。眼镜品种也增加了,有各种度数的近视、远视、平光、上平下凸等,还有“随目对镜”,质量提高,售价下降,遂使眼镜得以逐渐普及起来。眼镜业在我国的兴起,培养了一批磨镜技工,对于光学仪器的研究与制造有很大的意义。

望远镜

在明清时代也称“远镜”、“千里镜”、“窥远镜”、“窥天镜”等,欧洲在1608年制造成功。明代后期,西洋传教士曾将望远镜带到中国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1935)中曾仔细、具体地记载利玛窦携来的一架折叠式直筒望远镜的情况:“状如尺许竹简,抽而出,五尺许,节节玻璃,眼光过此,同视小大,视远近。”另一方面,在1626年,传教士汤若望与我国的李祖白共同翻译了《远镜说》,这是介绍望远镜的专书,但十分简略。过了3年,徐光启计划要制造3架,不知有否完成。不过1631年徐光启曾用望远镜来观测日蚀。这一年我国科学家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装置在自制的铜炮上。世界上采用光学仪器作瞄准器,还只是近几十年才有的。可见薄珏的创举是很有意义的。所以世界著名科学史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不论薄珏是不是望远镜的独立发明者,但他应得到望远镜首先用在大炮上的荣誉。”后来,望远镜也被配置在天文观测与大地测量仪器上。继徐光启之后,李天经领导的“历局”也制造过望远镜。

在民间,最早研制成功望远镜的是孙云球,他曾经和一位近视朋友文康裔同登苏州郊外的虎丘山,使用自制的望远镜清楚地看到城内的楼台塔院,就连较远的天平、灵岩、穹窿等山也历历如在目前。文君看得出神,连称“好大本领!好大本领”。后来的黄履庄、谭学元等人都有过研制。郑复光在其所著的《镜镜詅痴》中对望远镜的种类(包括反射式望远镜)、结构、原理、用法与保养,介绍得十分详细,而且切于实际,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显微镜

简单的显微镜(放大镜)就是一片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孙云球制造的“存目镜”,据通光显微镜说能“百倍光明,无微不瞩”,大概就是放大镜。他还发明一种“察微镜”,黄履庄也研制过“显微镜”,就名称看来也许是复式显微镜,但不能肯定。郑复光在《镜镜詅痴》中介绍过一种“通光显微镜”,基本上也还是放大镜,只是配上平面反射镜,能够减轻目力负担。西方的复式显微镜传入我国,可能是与望远镜同时,由于当时社会上对显微镜的需求,并不像望远镜那样迫切,所以输入量与国内的研制都比较少。

取景器与照相机

郑复光《镜镜詅痴》专门介绍过“取景镜”,不但有旧式的与改进式的,而且对于它的原理构造以及优缺点一一作出说明并附有装置图。这个取景器是在毛玻璃(或在透明玻璃上铺上白纸)摄取景物的实象。

取景器取景光路图

1.凸透镜2.镜筒3.平面镜

4.毛玻璃5.物体6.像几乎同时代的女科学家黄履(生于19世纪初叶)还创造性地把取景器和千里镜结合起来,制造出一种远程取景器(当时仍称“千里镜”)。据说“于方匣上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影,平列其上历历如绘。”这在当时虽然只用于作画,但实际上已含有天文照相机的特点。大概在1844~1867年之间,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在《镜镜詅痴》所介绍的取景器的基础上,去掉反射平面镜,加上照相感光片和快门、光圈等部件,制成了照相机。在西方,取景器也是18世纪的事物,到了1839年才演变成照相机。

远程望远镜照相术的发明是在1839年,银版摄影法传入我国则已是1846年的事了。这在当时还是十分新奇的技术,甚至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也只有几个外国摄影师在我国活动,对于摄影技术还都秘而不宣。但是邹伯奇远在1844年就开始研制照相机并且获得了成功。嗣后还摸索配制感光材料,又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他用自己研制的全套设备材料拍摄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摄影作品之一。其中一张现存于广州市博物馆,虽历时百余年仍然形象清晰,表明了邹伯奇研制的全套照相设备材料具有很高的质量。

探照灯

1765年,欧洲有人把反光镜装到路灯上,叫做反光灯。至于探照灯是俄罗斯的库里宾于1799年发明的,当时也不过是把光源置于凹面反光镜之前就是了。在我国,明末熊伯龙(1617~1669)撰的《无何集·天地类》就有探照灯的记载:“今之瑞光镜,阴阳凹凸,以烛贴凹一面,照壁如月,人以面承其光,其暖如日。火,阳气也,阳气之激射如此。”意思就是烛焰放在凹面镜附近的焦点上,烛焰所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照到壁上,犹如月光照到壁上一般。从“以烛贴凹一面”一句来看,这凹面镜的焦距并不大,因而凹面镜的口径也必定有限。瑞光镜的光源是蜡烛,凹面镜口径又不大,再加上“照壁如月”的情况,可推想它是用作夜间照明的。不久,青年发明家黄履庄也制造出“瑞光镜”,最大的直径达五六尺。《虞初新志·黄履庄传》记载道:“制法大小不等,大者五六尺,夜以灯照之,光射数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体生温,如在太阳之下。”其射程和辐射热量有些夸张渲染。

郑复光《镜镜詅痴》中介绍的聚光灯更加进步了,可能是国外传入的,或参考了国外的东西改进的。

明清时代我国民间研制的光学仪器还很多,例如“万花筒”、“映画器”、“西湖景”……等等,这些东西的研制也可能已经受到西方知识的启发。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光学是我国古代物理学中成就最多的一门。特别是《墨经》一书,实在是世界光学史上的瑰宝,它专论光学的虽然只有8条300余字,可是首尾衔接,记录了成影、针孔成像、日光反射、杆影的变化规律、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实验;涉及了光的直进、光的反射等许多几何光学基本问题。这8条在次序安排上十分科学,正如《墨经》光学知识最早的研究者之一钱临照教授指出的“从第一条影的定义起到第五条的光、物、影三者间复杂的关系为止,物理学中光学的论影的部分已完备了……第六条述平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第七条进而述凹球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第八条则述凸球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这样光学中论像的部分也就完毕了。影论、像论有了,几何光学的基础打下了,首尾具备了”。他还说:“就体制而言,俨然是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就内容而言,是不尚空论,而是老老实实的实验记录……就年代而言,墨经比今日欧美学者所认为世界上最古的光学书籍,传说为欧几里德所写的光学一书,还要早。”“这样有条理的,完整的记载,文虽前后仅8条,寥寥数百字,确乎可称2000多年前世界上的伟大光学著作。”这些评论都是十分允当的,也论定了我们祖先对人类科学宝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