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47

第47章 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在明代也是一个高潮时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对前代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出现了丰富的汇编性针灸著作,尤以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内容最为丰富,对后世针灸发展的影响也最大。②开展了内容广泛的针刺手法的研究,并围绕着手法研究形成了学术争鸣。③灸法研究也趋于多样化,从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温热灸法发展,并于艾卷中加药,实现了辨证论灸的新学说。④整顿历代经外穴位,使之向规范化发展,形成“奇穴”,对扩大针灸学的治疗范围做出了新贡献。

复制针灸铜人和创制男、女、儿童针灸铜人众所周知,宋代针灸铜人的铸造,是我国医学教育和针灸发展的一项重要创造。不论在宋代或金元时期,针灸铜人都被视为珍宝,它确实在针灸教学和普及针灸,正确掌握针灸经络穴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1443年,明政府为了针灸学发展的需要,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指定专人负责仿照宋代针灸铜人的式样,另行铸造了针灸铜人。由于铸造于明正统年间,即为正统针灸铜人。这具铜人的复制品现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曾据此再次复制了明代针灸铜人,其照片已流传国内外。16世纪中,著名针灸学家——高武,鉴于针灸穴位在男、女、儿童身上存在着差异,而且每多错误,他精心设计铸造了男型针灸铜人、女型针灸铜人和儿童型针灸铜人各一座,用以作为取穴定位的规范化标准,其用心可谓良苦,这对针灸学的发展肯定是很有益的。可惜这三座针灸铜人也不存世了。

明代对以针灸铜人为考试针灸医生的依据十分重视,往往以其针刺铜人能否得中来测其针灸水平的高低。明初,针灸学家宁守道(河南扶沟县人),即以精于针灸法应诏入京,经针刺铜人得中而被选为太医院院使。据载,明中叶仍以此法作为考试针灸医师技术水平的依据,如明孝宗(1488~1505)朱樘听说针灸学家凌云很有名声,便把凌云从原籍浙江吴兴县召至京城,命太医院医官出针灸铜人,给铜人穿上衣服,然后出题命凌云以针刺之,凌云按题取穴针刺无不中,孝宗即授予太医院御医。凌云,字汉章,号卧岩,生平好义轻财,年77岁时,无疾而终,死之日家无余资。由此可知凌云医术之高超和医德之高尚。

明代影响较大的针灸著作

《针灸大全》,6卷,成书于公元1439年,作者是当时著名针灸学家——徐凤。该书是一本综合性针灸学著作,次第论述了针灸经穴,经脉宜忌,治疗原则;全身折量寸法,十二经络穴位取穴法;灵龟八法取穴及主治配伍子午流注针法,点穴、艾炷、壮数以及有关问题等。灵龟八法,子午流注,是针灸学家按季节时辰不同,选用人身不同部位经穴,进行针灸治疗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学说与现代国际上所研究的生物钟学说十分相似。过去曾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学说为封建迷信,并予以批判,现在看来是欠妥当的,我们应当给予这一学术思想和价值以重新估计和科学的研究。

《针灸聚英》,或名《针灸聚英发挥》,著者为针灸医学家——高武(字梅孤,浙江鄞县人)。他除铸造针灸铜人外,该书是他在针灸学发展上的又一贡献。该书共4卷,刊行于1529年。作者认为:《针灸甲乙经》等许多针灸书,多祖于《素问》、《难经》之理论,但多异而少同。他取各书之同,而议其异,故编其书以《针灸聚英》为名,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成就,并以按语形式提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针灸聚英》首先简单介绍历代针灸学著作;次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主病;再论骑竹马法、四花法、子午流注等各种取穴方法和特点;再次专论煮针、火针、温针、折针,以及艾炷、灸疮和禁忌等;最后记述有关各种针灸歌赋等。其内容反映了明代中期对针灸学发展的又一次较高水平的整理提高,对发扬中医针灸学的特点和优势做出了新的贡献。该书流传广,影响大,日本有复刻本。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针灸学的普及和便于初学的需要,为此,他还著有《针灸节要》,更是初学者必读之书,影响也更为广泛。

明代末期,也可以说明代第三本颇富代表性的针灸学著作,当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由于分别晚于《针灸大全》近200年和《针灸聚英》近100年,其内容更为丰富,也可以说是明代针灸学集大成的著作。

杨继洲(1522~1620),名济时,浙江衢县人。出身世医,祖父任当时太医院太医职务,名盛于时。继洲从小攻读,欲进仕途,终未能成,乃转而继承家学,40岁时即以医名,公元1568年被召任职太医院,并在太医院度过了晚年的经验总结和撰著针灸专书的生涯。由于他专心针灸医疗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生活安定,有着比较优越的读书条件,能读一般人难以寻觅的针灸文献,又有数代家传,这就为他晚年从事针灸著述工作创造了十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他的针灸巨著《针灸大成》10卷,正是在他早年整理祖上所留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自己数十年针灸经验和参阅明以前历代针灸专著等编集而成的。《针灸大成》一书,有理论,有经验,有技术,有适于记诵的歌诀诗赋,既是学术专著,又有普及特色,深入浅出。因此,于1601年刊行后,影响于后世颇大,据统计已有50余次刻版排印,可见在国内影响之广泛。该书还传到许多国家,全译或部分翻译出版的有法、德、英、日等国文字多种。近年来,法国针灸学会为提高其法译质量,正在筹备重新法译《针灸大成》,也可见其在国外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