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45

第45章 内科学之发展

中医内科学按其传统概念,既包括伤寒之证治,也包括一般杂病之诊断和治疗,明代之后的温热病证也是内科医师治疗的范畴。有关传染病方面我们在上节已作论述,此节我们将对伤寒学之发展作简要述及,然后对杂病之发展情况作些重点介绍。

明代是研究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学说的重要时期,不同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方有执、张遂辰、张志聪、王肯堂、李中梓等。其中方有执为明清研究伤寒学说的著名代表,他精心研讨伤寒20余年,倡导《伤寒论》错简重订,为有名之三纲编次派,认为仲景学说因王叔和编次而改易,之后又由于源流已远,其间时异世殊,又多虫蛀而残,后人编撰而乱,故主张必须重新考订,以求不失仲景原意。方氏认为:六经以太阳为纲,太阳病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即后世三纲鼎立之说。他调整篇目,重排条文,编成《伤寒论条辨》8卷。方氏关于伤寒之学说对清代伤寒学派之影响甚大。

其次,是以明末清初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维护传统学派,他们认为经王叔和编次的宋本《伤寒论》之三阴三阳篇,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绝非断简残篇。甚至认为该书系医学中的《论语》、《孟子》,不能增减一字,亦不可移换一节。可见其立论与方有执针锋相对。张志聪乃张遂辰之学生,师生合作推行维护传统之学说。张志聪不但推崇老师的《张卿子伤寒论》,还以章句法论证《伤寒论》联贯井然,并无遗漏,他还批驳方有执等三纲编次派是举一而废百,反失仲景辨证心法。这一学派也对清代研究伤寒学派影响很大。

王肯堂虽然并非伤寒大家,但他的《伤寒准绳》,倾注了一生学《伤寒论》、研伤寒之说、治伤寒病、论伤寒学派得失的心血,亦为研究《伤寒论》之重要参考书,影响于后世者甚广。王氏非常崇敬张仲景,他认为:2000年来,其间以医名世,为后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他尊仲景若儒门之孔子。他还认为伤寒法不但可以治疗传染病,还可以用以治疗内科杂病,确是独到见地。《伤寒准绳》是对仲景《伤寒论》的发挥和发扬的著作。该书首列序例入门,辨证内外伤,及类伤寒辨;其后则以伤寒总例居前,叙伤寒之四时传变,及汗吐下法,又愈解死证,阴阳表里,伤寒杂病,类证杂论,察色要略:以下又分次论太阳病,阳明病……等。所以,汪琥认为“伤寒之书,至此可为详且尽矣。”

内科杂病在有明一代亦甚昌盛,名家辈出,学派林立。首先,医学家们在前代内科杂病进步的基础上,更为重视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如孙一奎(字文垣,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在其著作《赤水玄珠》一书中强调: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字,苟能于此八字认的真确,岂必无古方可循。楼英在其著作《医学纲目》中指出:必先分别气血、表里、上下、藏府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明代内科杂病学医家、医著,几乎无不强调临床之辨证论治以及理、法、方、药之运用。两相结合,是明代内科学家的一大特点。

明代著名内科杂病学家——薛己(1488~1558),字新甫,江苏吴县人,世医出身,他的著作《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以内科命名学科、书名之最早者。16世纪初被选入太医院作御医,后被提升为太医院院使,医名鹊起,他除了恭身医疗实践外,于著书立说孜孜不倦,所以他的知已好友叙说了薛已在家中“蓬头执卷,抽绎寻思”的攻研医理和埋头于著述的情景。他的著作特点是每论均附有医案,以临床经验之例证,说明理、法、方、药的依据,既重视前人经验理论的整理,又着重自己的独立见解,于内科杂病之发展颇多助益。薛己又是明代内科疾病治疗倡导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依据是,他们认为内科杂症多属脾、肾虚损之症,故用药处方多注重温补药物之应用。温补学派除薛己外,还有著名医学家孙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其影响十分广泛而且深远。

张景岳(1562~1639),名介宾,浙江绍兴人。虽然致力于医学研究较晚,但由于其刻苦过人,学术日精,医名大振于时。张氏学术思想曾有过截然不同的转变。最初,他十分推崇元代著名补阴学派创始人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但中年以后随着自己学理的提高和临证经验的积累,转而对老师的学说持批判的态度,晚年力主“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观点,认为人体虚多而实少。因此,在其代表著作《景岳全书》中,颇多“补益真阴,元阳”,“滋阴养阳”,“温补脾肾”之论述。同时可见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之主张。他继薛己之后而超出薛己之影响。

有关内科学之著作在明代十分丰富。秦景明,名昌遇,在学术上推崇元代名医朱丹溪的《脉因证治》,然而他认为,临床诊疗疾病,更应首先重视疾病症状表现之调查掌握,在全面掌握疾病证候的基础上,然后探求病因,再审脉象,最后根据辨证候、查病因、审脉象,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治疗方案。如此诊疗程序比先审脉、次求因、再辨证更科学。基于上述认识,他撰写了《证因脉治》一书,总结了自己在诊治内科杂病的经验和理论,对发展明代内科学不无小补。其他如王肯堂的《杂病准绳》,虞天民的《医学正传》,王纶的《明医杂著》等等,亦为影响深远之佳作。此外,还出现了不少内科疾病之专门著作。例如郑全望的《瘴疟指南》(1609)2卷,卢之颐的《痃疟论疏》(1657),张鹤腾的《伤暑全书》(1623)2卷,方有执的《痉书》(1589)1卷,龚居中有关结核病专书《痰火点雪》(1630)4卷,胡慎柔的《慎柔五书》(1636)以及汪绮石的《理虚元鉴》等。专论寄生虫病者有周履靖的《金笥玄玄》(1597)1卷等等。许多都是很有开创性的重要专著。在此影响下,清代的有关疾病专著更为丰富多采,它标志着我国医学发展到明代,对疾病的研究大大深入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