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39

第39章 解剖人体和绘制解剖图

我国解剖学起源较早,《内经》中对人体内脏特别是消化管道的大小、形状、重量和容量等已有了比较正确的记述。《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一项明确以发展医学为目的的人体解剖活动:“莽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签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这次解剖不仅度量了腑腑的大小,还注意探查了血管的走行方向,这比欧洲以动物为解剖对象进行此项研究显然要高明得多。

宋代人体解剖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两种解剖图谱,即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和杨介的《存真图》。

《欧希范五脏图》已佚,其全貌不得而知。不过从僧幻云《史记标注》所引《存真图》中杨介的追述,尚可了解该图的梗概:“杨介曰:宜(州)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史吴简令画工就图之以记,详得其证。吴简云:凡二日剖欧希范等五十有六腹,皆详视之。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秆,了无相类。唯希范之心则红而,如所绘焉。肝则有独片者,有二片者,有三片者。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睥则有在心之左。至若蒙干多病嗽,则肺胆俱黑。欧诠少得目疾,肝有白点,此又别内外之应。其中黄漫者,脂也。”欧希范,广西宜州人,本为书生,通晓文字,桀黠多智,曾任推官,庆历间(1041~1048),因参加叛军,被官兵诱杀。杨介后此50余年绘《存真图》时,当见过《欧希范五脏图》,其所引吴简的话,也许是吴简在《五脏图》中所说。从吴简的叙述看,当时对于脏腑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都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最可贵的是记载了“蒙干多病嗽,则肺胆俱黑。欧诠少得目疾,肝有白点”,这显然是我国早期的病理解剖学的萌芽了。虽然病嗽与肺胆变黑,目疾与肝生白点未必直接相关,但这种探索“内外之应”的思考方法却很有进步的意义。

杨介,字吉老,泗州人,以医术名四方,他所校订的《存真图》也已佚失了。僧幻云《史记标注》引《存真图》云:“杨介曰:……崇宁(1102~1106)中,泗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观,决膜摘膏,曲折图之,得尽纤悉。介取而校之,其自咽喉而下,心肺肝脾胆胃之系属,小肠,大肠腰肾膀胱之营叠其中,经络联附,水谷泌别,精血运输,源委流达,悉如古书,无少异者。”这段话中,对于脏腑的解剖位置未予详细具体的说明,因而不能清楚地反映《存真图》的解剖学水平,但该图绘于《欧希范五脏图》之后50余年,参照《欧希范五脏图》的可能性是很明显的,所以较前当有进一步的发展。赵希弁评价说:“比《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于医家。”此言大抵可信。

宋代的两部解剖绘图都没有流传下来,其部分内容却保留在后世的其他医书之中。例如元代孙焕在1273年重刊《玄门脉内照图》时,对《存真图》的图谱进行了部分转述;另外,朱肱的《内外二景图》、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都曾引用了《存真图》的资料。这说明杨介的《存真图》对后世医学家曾有过较明显的影响。元明时期医学书籍中的脏腑经络图、明堂图等,是我们了解宋代两部人体解剖图绘制水平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