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地地导弹科技知识(下)
11483200000015

第15章 苏联飞毛腿地地导弹

飞毛腿地地导弹是一个已经被大众接受了的词汇,指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被广泛出口的一系列的战术弹道导弹。这个名称是从“北约官方名称”为SS-1飞毛腿得来的,是西方的情报局将“飞毛腿”这个词与一种导弹联系起来的。这种导弹的俄国名字是R-11和R-300 Elbrus。飞毛腿这个名字被媒体等不止用做这两种导弹,而且还指别的国家根据苏联原型广泛发展的许多种导弹。偶然地,在美国,飞毛腿被泛指为任何国家的不是从西方原型发展出来的弹道导弹。

研制过程

第一次“飞毛腿”这个词是北约将R-11弹道导弹称为SS-1b飞毛腿-A型。更早的R-1导弹被北约称为SS-1 Scunner不过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设计,几乎直接是德国V-2的翻版。R-11同样采用了V-2的技术,但它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更小,与V-2和R-1的形状不一样。

R-11是由en:Makeyev OKB设计并在1957年服役的。R-11最有革命性的创新是A。M。Isaev设计的引擎,比V-2的多室设计远为简单,并且用防震荡折流板防止间歇燃烧。这是俄国太空火箭所使用的更大的引擎的设计先驱。

发展

后来发展的变种有1961年的R-300 Elbrus/SS-1c 飞毛腿Scud-B和1965年的SS-1d 飞毛腿Scud-C,这两种都可以携带5-80千吨的常规高爆的核武器或化学武器弹头。1980年代发展的SS-1e飞毛腿Scud-D变体可以携带一个常规高爆弹头,一个燃料空气弹的弹头,40个机场路道破坏弹或者100个5千克的人员杀伤小炸弹。

型号

所有型号都是11.25米长,直径0.88米。推动引擎是用煤油en:kerosene和硝酸的单引擎或者用UDMH和RFNA的引擎。

服役阶段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50年代研制的一种近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是德国V-2导弹的仿制品,有A、B两种类型,可装配常规弹头和核弹头,采用车载机动发射。A型于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进型,1965年服役。苏联从1980年起用新一代固体机动中程导弹SS-23替换“飞毛腿B导弹。

飞毛腿B

“飞毛腿B“导弹弹长11.37米,弹径0.885米,起飞重量5.9吨,推进剂重3.7吨,弹头重1吨,可装860千克炸药,杀伤半径约150米。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弹头类型为常规弹头或化学、核弹头。圆概率误差:射程为300千米时约300米。苏联共部署了620枚“飞毛腿B”导弹。

“飞毛腿B”导弹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和地面设备两大部分。地面设备主要有运输起竖发射车,底盘为MAz-543LTM,车长12米,宽2.9米,高2石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4、时。此外,还有大地测量车、指挥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测试车、消防车等。“飞毛腿B,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它可以在预先测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定点发射,即固定发射阵地,准备时间可短些。车队进入发射阵地,不计算车辆展开时间,从预测阵地、起竖、加注、检查、撤收车辆到点火发射,最顺利需要45分钟。也可在未经测量的发射阵地上实施机动发射,但准备时间较长,约1—1.5小时。

苏联作为“飞毛腿B”导弹的发源地,不仅将淘汰下来的导弹全部出口,还出口了大量发射、起竖、运输三用车。从1973年开始,出口到埃及、叙利亚(18部三用车)、利比亚(72部)、朝鲜(24部)、伊拉克(36部)、南也门(6部)。还向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国家出口了导弹生产线。

军事用途

所有飞毛腿改型皆源自德国的V2火箭并且因为其结构而不精确。伊拉克改型提升了射程,但代价是精确度。

如同其他一些导弹一样,飞毛腿导弹的军事优势在于它便于被TEL导弹车运输。这样的机动性提供了发射位置的选择权,也增加了武器系统的生存机会。

飞毛腿导弹少数在实战中被使用的弹道导弹之一,发射总数仅次于V2火箭。除了上述的海湾战争以外,飞毛腿导弹还曾被用于一些地区冲突,最显著的是在阿富汗的苏联军队,以及伊朗和伊拉克的所谓“城市战争”。后者发生在1988年,作为对伊朗的导弹袭击巴格达的回应,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190枚飞毛腿导弹,这也许促成了一个对伊拉克而言更加有利的和平谈判。1994年的也门内战,1996年及之前俄罗斯部署在车臣的军队,也使用了少数的飞毛腿导弹。

主要装备国

装备有飞毛腿-B的国家是: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利比亚、波兰、斯洛伐克、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和也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埃及除飞毛腿-B之外,还购买了飞毛腿-C。叙利亚已得到了飞毛腿-D,伊拉克的侯赛因导弹也具备相当于飞毛腿-D的射程。

实战历史

两伊战争是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场本世纪初的战争,飞毛腿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值得一提。

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旷日持久的两伊战场上爆发了一场长达52天的导弹“袭城战”,它是继1944年9月德国V-2导弹对伦敦实施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城战”之后,又一次使用地地弹道导弹进行的大规模“袭城战”,也是二战后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地地弹道导弹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效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直接起因是2月27日,伊拉克出动空军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郊区的一座炼油厂,爆炸巨响震天,油厂浓烟滚滚,伊朗损失严重。为了报复,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当天开始到3月8日的9天时间,就向伊朗发射了50枚“飞毛腿B“导弹,至4月21日共发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伤82加多人,数干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伊拉克实施打击的重点是首都德黑兰和圣城库姆,其次是伊朗纵深的大中城市。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伊朗,维系战争的决心迅速动摇,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实现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导致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结束。在袭城战期间,虽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Bff导弹,但其战果和影响则大为逊色。

由于德黑兰距伊拉克边境500千米,从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距离约570千米,而“飞毛腿B”导弹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于198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对“飞毛,腿B,导弹进行了改进。所以对德黑兰等较远目标实施攻击的实际上是经改进增程后的“侯赛因”导弹。简单*地说就是“三弹并两弹,射程翻一番”,即拆用3枚“飞毛腿B”导弹生产2枚“侯赛因”导弹。改装时将1枚“飞毛腿B”导弹的氧化剂贮箱和燃烧剂贮箱都一分两半,将其分别插焊到另外2枚导弹的氧化剂箱和燃烧剂箱,使两箱分别加长85、45厘米,增加了1040千克推进剂,使推进剂总量增加到近5吨,从而使射程增加到近600千米。为了补偿由于增加燃料和加长弹体带来的重量,弹头重量减轻了,炸药量减至190千克,导弹最大飞行时间也从约309秒延长到425秒,命中精度由300米降至500米。

此外,在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三国六市发射了近80枚苏制“飞毛腿”B导弹,也取得一些战果。

1991年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伊拉克装备的苏制武器装备和美国武器装备进行大规模直接对抗,伊军虽然战败,但其“飞毛腿”系列移动式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却让美军吃尽了苦头。尽管美军痛定思痛,随后在其军事学说和实战中进行专项改进,至今仍无法高效应对移动式导弹系统的挑战。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主要进口苏联武器装备,军队建设也与苏军类似,因此,特别重视导弹武器,包括陆军导弹系统的苏军建设特点,被伊军充分借鉴,师或师以上部队都装备了导弹系统,主要是9K72型,北约名为“飞毛腿-B”。

“飞毛腿-B”系统主要部件是经过改进的8K14型液体燃料导弹、9P17型移动式发射装置,以具有较高通行性能的MAZ-543A轮式汽车为底盘。8K14弹道导弹装配液体燃料喷气式发动机、自动惯性指挥和故障引爆系统、混合装药战斗部,控制装置是安装在喷管出口截面上的气体动力舵。弹药主要成分是AK-27I硝酸氧化剂、TM-185炸药、TG-02起爆炸药、压缩空气,也可装填100千克当量威力的核战斗部、爆破战斗部、化学或高爆战斗部,弹长11.25米,直径0.88米,射程300公里,圆概率偏差450米。

伊军改进

伊军并不满足于单纯使用进口的9K72导弹系统原型,而是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在埃及、法国专家参与下,研制各种改型,其中两种改型最出名,分别取名为“侯赛因”和“阿巴斯”,主要是减少战斗部重量,增加射程。“侯赛因”导弹长12.46米,直径0.88米,射程增至630公里,圆概率偏差1000-3000米。“阿巴斯”导弹长13.75米,直径0.88米,射程增至900公里,圆概率偏差1000-3000米。这两种导弹飞行轨迹与8K14导弹类似,但射程更远,可高速进入稠密大气层。

“侯赛因”导弹曾得到实战应用,在两伊战争末期的“城市战”中,从1988年1月29日至4月20日,伊拉克陆军向伊朗6座城市发射189枚“侯赛因”型“飞毛腿”导弹,其中135枚直接攻击首都德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