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四季养生要诀
11481100000006

第6章 精神调养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春季又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受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气,空气湿度极大地减少,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少,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感”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连。

风邪侵袭人体后,中医学认为,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颈疼痛、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症,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博,而风性向上的缘故。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颈疼痛、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指阳气的一组成部分,有保护体表抗御外邪的作用)不固、营(具有营养人体的作用,可进入经脉,变成人体血液)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汗出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行痹”等症,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肘,肩时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证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四是兼杂为病:所谓兼杂为病,是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上,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即为显例。不仅如此,中医认为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综上所述,风邪致病必须引以重视,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我国的大风虽然多发于春天,但秋冬季节亦不少,特别是华北地区。这时,风多且大,天气较冷,由于大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而过度寒冷可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可直接诱发某些风湿性疾病的发作,如雷诺氏病、硬皮病等。在户外工作和活动时,若受强冷的大风吹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歪嘴疯”(面部神经麻痹)的发生。尽管风邪能使人产生不少病理变化,甚至是疾病,但毕竟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正如俗话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又应如何养生,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春天,自然界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真可谓“天地俱生”,具体到人,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在精神调养方面,着眼于一个“生”字。但怎样“生”呢?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具体地说,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由上可知,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志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是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

又怎样才能戒怒呢?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即当你。怒从心头起。将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这样,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就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一字“制怒”,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第三,还可采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保持精神愉快,除遇事戒怒外,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

保持精神愉快的第三点,是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二若人际关系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就必然抑郁烦躁。而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尤其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的评价越客观,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协调。其次,对与自己经常相处的人,也要充分了解,从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产生不协调。

第四,要保持精神愉快,就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如《黄帝内经》里所教导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俗如何,都能够处得好。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第五,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如《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此外,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第六,保持精神愉快,还要培养幽默风趣感,因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舒适、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医学界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7千帕(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人在发笑时,大脑皮层可一以得到比睡眠时还高3倍的休息。在我国古书里记载老人以笑驱病,以乐健身的事例很多,如相传在北宋时期,有一京官,未及花甲即体虚力衰,告老还乡。一日,他偶听一艺人讲说趣话,被逗得笑口大开,回家路上,顿觉气血平和,精神焕发,走起路来脚步轻快许多。

以上说明了春季养生体现在精神方面,就要使志生,即保持精神愉快,这点必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