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11473700000026

第26章 宽容是莫大的美德(1)

北大人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成大事的强者风度。世间之大,难免有形形色色的矛盾、烦恼,如果斤斤计较,那对生命来说无疑是枷锁,不如表现出彬彬有礼的宽容姿态,这样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敬和仰慕。

做人有德,做事能容

将来世界自当近于孔子所谓天下一家。今试预度其时,个人与群之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一切皆臻于至善,余恐未易言也。余确信致良知,是立德之本,此不容忽视。

——熊十力(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家)

一个宽容的人保持着一种恬淡、安静的心态,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宽容的人就像一杯清茶一般沁人心脾,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也许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弥合感情的裂痕。

如果我们能不计较他人的过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或许在宽容的背后,还能收敛一颗顽劣的心。没有多少人会得寸进尺,人们在得到他人的原谅后,多半会真心悔悟。

宽容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美丽的生活原则,它使人类在面对宇宙的浩瀚时不再感到渺小,它使我们从此过上一种涵盖一切和关照一切的有深度的生活,“只有理解一切,才能成就一切”,宽容最终能把地狱变为美丽生活的天堂。

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免不了会有摩擦和误会,心不存愤恨恶念,语不带尖酸刻薄,不伤害、诽谤他人,而是坚守善美的心念、清静的语言,在他人的心里栽种一株株慈悲的草、宽容的花,人生的大原野就能处处绿意,白云游天,驰骋其间就是“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尤其是当他人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他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得到了白玉无瑕的美名。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一家小报的广告中,出现了一条“艺人梅兰芳卖画”的字样,显然,是有人在冒梅兰芳之名赚钱。对这种恶劣行为,梅兰芳的朋友们都十分气愤,纷纷准备去那家小报兴师问罪,并准备找出那个冒名者,狠狠教训他一通。

梅兰芳却劝阻了他们,他对朋友们说,这个冒名者想赚钱不假,但通过卖画来赚钱,想必也是有点本事的,估计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命运不济罢了。

朋友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来历,果然同梅兰芳所预料的一样。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是把伪造的签名除掉。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穷画家朋友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们也要吃饭,那些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亏,为什么要追究呢?”

梅兰芳和毕加索都是宽容的人,因为他们的一点理解,几分慈悲,那几位穷苦的伪造画者才不至于走投无路。理解和宽容,使他们得到了人们更多的敬重。生活中处处需要宽容的调剂。即使是好友之间也难免出现摩擦,需要宽容和理解弥合友情的裂痕。

有了广博的襟怀和宽容一切的心灵,就有了可以包容万物的心,这样的人生,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才能看到更美的人生风景。

【北大心理课笔记】

用一颗宽容和容纳的心去感受人生中的人和事,由于宽容之于喜欢,正如和风之于春日,阳光之于冬天。它是人类灵魂中的美丽景色。

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海子(毕业于北京大学,诗人)

歌德说:“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你所与之为敌的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你自己的胸襟与气魄。”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

佛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他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论生命的遭遇如何,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无惊。印度“圣雄”甘地说得好,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失去色彩。面对生活中难以相处的人,我们需要宽容,也需要妥协。一味地吹毛求疵,指责对方,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蔡元培先生就是一个有着大胸襟的人。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有这么两个“另类”的教授。一个是“持复辟论者”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辜鸿铭。辜鸿铭当时应蔡元培先生之请来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的学问十分宽广而驳杂,他上课时,竟带一童仆为之装烟、倒茶,他自己则是“一会儿吸烟,一会儿喝茶”,学生焦急地等着他上课,他也不管,“摆架子,玩臭格”成了当时一些北大学生对辜鸿铭的印象。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反映到蔡元培那里。然而蔡元培并不生气,他对前来反映情况的人解释说:“辜鸿铭是通晓中西学问和多种外国语言的难得人才,他上课时展现的陋习固然不好,但这并不会给他的教授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损害,所以他生活中的这些习惯我们应该宽容不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因为辜鸿铭的课堂里挤满了北大学子。很多学生为他渊博的知识、学贯中西的见解而折服。辜鸿铭讲课从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方式更是大受学生欢迎。

另一个人,则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刘师培。根据冯友兰、周作人等人回忆,刘师培给学生上课时,“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且他的“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所以简直不成字样”,这种情况很快也被一些学生、老师反映到蔡元培那里。然而蔡元培微微一笑,说:“刘师培讲课带不带书都一样啊,书都在他脑袋里装着,至于写字不好也没什么大碍啊。”后来学生们发现刘师培讲课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而且文章没有做不好的。

从蔡元培对辜鸿铭和刘师培两位教授的处理方法,我们可见蔡元培用人才的胸怀是何等求实、豁达而又准确。他把对师生个性尊重与宽容发挥到一种极高明的地步。为了实现改革北大的办学理想,迅速壮大北大实力,他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尊重人才个性选择与用人所长理智地结合起来。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悖于第一种之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难成立。”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才使蔡元培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也才使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凡是成大事者,都有广阔的胸襟。他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计较别人的短处,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别人的长处,从中看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那么这个人眼里就只有不好和缺陷,而看不到别人美好的一面。每个人都可能跟别人发生矛盾,如果一味地跟别人计较,就可能浪费自己很多精力。与其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如放开胸怀,给别人一次机会,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最终收获成功。

牙齿哪有不碰到舌头的。很多事情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有些矛盾的产生,别人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我们给予他包容,他可能会主动认识到错误,也给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学会以一种大胸襟来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毕竟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就只会成为“孤家寡人”。

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