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11473600000017

第17章 感恩,一生不负父母与众生(1)

我们感动于佛陀的慈悲恩泽众生,于是便心生拜佛、礼佛之念;但这世上,还有比佛陀更慈悲,更值得我们去拜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佛陀的智慧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父母,却是最初点燃我们生命火种的人。不能事亲,焉能事佛?更遑论成佛了。等我们明白了众生皆是父母,父母即是佛祖,我们才能真的接近佛陀的慈悲之心,看见天地众生的温柔与可爱。

不能事亲,焉能成佛

孝养父母,尊重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观无量寿佛经》

《观经》净业三福里的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可见“孝”在佛教中何其重要。“不能事亲,焉能成佛?”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怀有多少慈悲之心,能为他人、为社会付出什么。

《长短经》里有个小故事:卫国一位名叫开方的贵族,在齐国做官,兢兢业业,十年都没有请假回到卫国去。管仲得知此事后却突然把他开除了,理由是:开方在齐国做了十年的官,却从来没有请假回去看看父母,像这样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君主呢?又怎能做一国之相?

难怪《劝孝歌》里直言:“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接引到这个世界上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此身,仅此恩德就难以回报;而且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教育更是恩重如山呢!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起点。

一个年轻人,家里很穷,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年轻人迷上了佛法,总是虔诚地去寺里礼拜佛像,而对母亲的劳苦却不以为然。母亲为了生活总是披星戴月地劳作,年轻人却不屑于劳动,一心追求着他心中的佛。

一天,佛陀正好行脚至此,年轻人赶忙跑去向佛陀请教成佛之道。佛陀大致了解了他家的境况后,说道:“你若能找到一个肯光着脚为你开门的人,你就能成佛。”

于是,他便收拾行李准备去寻找这个能光着脚给他开门的人。他的母亲心疼他,苦苦哀求他留下。他却对母亲厉声呵斥,非常不耐烦。年轻人开始了漫漫征途,他路过了很多的寨子,投宿了不少的村庄,历经磨难,苦不堪言,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光着脚给他开门的人,甚至年轻人时常被视为龌龊的乞丐而被撵出门。

一个大雪天,他失望地回到了家乡。他刚刚叩门,门就一下子开了,借着雪光,他看到母亲光着脚站在雪地里,慈祥地望着心爱的儿子。他终于明白了佛祖的用心:母爱如佛。想想这些年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他哭着跪倒在母亲面前。

“母爱如佛!”幸好这个年轻人领悟得不算晚,这趟跋涉也算值了。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朴素的伟大,如同那流在低处,默默润泽万物的水。有了父母对我们如涓涓细流般的滋润、照顾,我们才能尽情享受自己生命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眼花了、腿脚不灵便了,他们的付出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对儿女愈发依赖。看着他们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信心与豪气,做儿女的,只有默默地站在他们身旁,站成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为他们抚平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的风霜。

有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场景,是一个爸爸抱着自己的小女儿走在路上时的一段对话,很短,却十分打动人。

“爸爸,爸爸……”

“嗯?”

“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得和你的臂膀一样高啊?”

“嗯……当它快抱不动你的时候吧。”

“爸爸,爸爸……”

“嗯?”

“那到时换我抱你吧!”

“……嗯!”

时光飞逝,曾经还时常被父母抱着、宠着的我们,如今早已比父母还高还壮。不如今天,就去试着抱抱他们吧。他们是普普通通的父母,也是愿意为你光脚开门的佛。

因“惜福”而“幸福”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秦·道坐法师

假如我们将全世界的人口压缩成一个100人的村庄,那么这个村庄将有57名亚洲人,21名欧洲人,14名美洲人和大洋洲人,8名非洲人;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6人拥有全村财富的89%,而这6人均来自美国;80人住房条件不好,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拥有大学文凭……

现在,你是不是有所触动呢?我们不是文盲,没有营养不良,甚至还拥有电脑和舒适的住房。原来,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们整天哀叹、抱怨的“苦日子”放在更广大的时空里,竟然是很多人甘之如饴的渴求。原来,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因为哪怕是一瓢淡水,一片菜叶,都有可能是别人眼里的甘泉和美味。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那些常人看来不值得珍惜的东西,他才能更懂得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生。而人生,只有被珍惜了,才能获得幸福和温暖。

 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而行。一天经过一条河流,正商量到哪儿去化缘、讲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绿新鲜的菜叶,缓缓从上游漂来。

三个人议论开了。

钦山:“你们看!河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这么好的一片菜叶,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吧!”

三人正谈得热闹,一个人匆匆从上游那边跑来,问:“师父!你们看到水中的一片菜叶了吗?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就到他家去讲法吧!”

一片菜叶能值多少钱?但若对万事万物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那么,我们便永远都不会懂得情为何物,自然也不会明白幸福的真谛。要知道,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叶,也是自然界的馈赠,大自然的这份情,这片菜叶青青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动心,不值得珍惜么?人世间,唯有懂得“惜福”,懂得感激生命里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所有馈赠,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真义和幸福的秘密。

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一点一滴,都值得珍惜,因为它们不仅是物质上的护持,更是心灵上的滋养。幸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拥有着大地赠与的和风与阳光、粮食与甘露;我们拥有着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事业与家庭;我们拥有着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可是,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手里拿着东西却满屋子去找一样,我们竟然握着自己的幸福而不自知。

我们为得不到而忧虑,为已失去而懊恼,却忽略了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幸福。因为我们几乎同时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感恩。

感恩是最好的减压方式,能够让我们明白活在当下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从历史的延续性上来看,无论是物质技术还是文化传统,主要来自继承前人的成果。而就活在当下来讲,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都依赖他人的劳动成果,包括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我们在获得每一粒米,每一件衣服的时候,都应该存着这样的感恩之心。

感谢赐给我们生命的父母;感谢给了我们人间欢乐的爱人和朋友;感谢人类曾经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与稳定;感谢日新月异的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当然还要感谢阳光、雨露的滋养,感谢土地对我们生生不息的孕育。

很多人抱怨生活的不完美却不知道还有更坏的生活,就像有的人抱怨自己没有鞋穿,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有的人甚至没有脚。其实,我们不需要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获得幸福,我们应该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自己的手里,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幸福,是因为“惜福”。以感恩之心、珍惜之心来面对生活的赐予,并相信我们的生活正在以最好的方式徐徐展开,幸福才会真的依期而至,如约而来。

家庭和睦,才算是家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清·曾国藩《曾氏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致他虽已故去一百多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在他的众多有关人生智慧的著述中,《曾氏家书》的地位不容小觑,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兄弟团结、家庭和睦。

曾国藩在京为官后,几位弟弟也想一同去京城长长见识,曾国藩由于在京城尚未站稳脚跟,未能完全答应弟弟们的要求,只有九弟国荃和他在京学过一段时间。四弟、六弟由于年纪轻不懂事,就和他产生了一些矛盾。在一段时间的“冷战”之后,弟弟们给曾国藩寄去一封长信,将心中的不满尽数说出。曾国藩看完信后,心中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看到弟弟们一心求学,志气勃勃的气势不可阻挡;害怕的是担心自己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意愿,因此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他在信中跟父亲说,兄弟和睦,即使是穷困的小户人家也能兴旺;兄弟不和,即使是世代的官宦人家也会败落。孩儿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请父亲教导我们兄弟,时刻要把兄弟和睦摆在第一位。这便是上面那句著名的“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还有一次,九弟曾国荃和他产生了隔阂,赌气不肯用心读书,只想着回家。曾国藩很着急,反观自己和夫人都没有怠慢之处,询问原因,九弟又不肯说。于是,曾国藩就赋诗一首,规劝弟弟兄弟之间当以和睦团结为重。弟弟看了之后,略有好转,但仍不肯用功。曾国藩只好写信告知父亲,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自己不能友爱兄弟,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和行为感化兄弟。后来在父亲的教导下,兄弟二人终于和好如初。

曾国藩与兄弟的相处之道,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当矛盾产生时,曾国藩能反思自己的过失,绝不对弟弟横加指责。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即便是面对诸位弟弟的无端怨恨和不情之求,也能设身处地地予以宽慰和谅解,体现了作为长兄的涵养和大度,这些都为弟弟们互相友爱做了良好的示范。同时,他还懂得让父母作为中间人来调节兄弟纷争,而不是私下相互较劲,这在古时的大家庭制度里,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且,这也体现了曾国藩对父母的恭谨和尊重。

历史上也有很多兄弟和睦相处的佳话,汉代的缪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缪彤小的时候,父母双双过世,留下缪彤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了照顾和抚养弟弟们的重担,他决心要把几个弟弟抚养成人,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没有了父母的照顾,日子异常艰难,但在缪彤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弟弟们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弟弟们深深感念哥哥的付出,对于长兄,他们非常尊敬。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不乏甘甜。家庭的融融暖意,令邻居羡慕不已,人们交口称赞他们兄弟之间的和睦。

几年后,兄弟四人均已长大成人,相继成家了。喜庆的气氛在带给家庭短暂的欢愉之后,妯娌之间的矛盾渐渐激化,于是大家开始各自思量家中的财物,打算分开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