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情感。
我们常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西方国家首脑会面的情景,他们见面不像中国领导人那样只是简单握手,而是非常亲密,要么拥抱,要么贴面亲吻,看起来十分随意且亲密无间。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便拥抱,而有许多礼仪上的要求。
作为欧洲人,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表现较为保守,他在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会面时只是握手,很少与人拥抱。2011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后一次访问英国时,卡梅伦给予了奥巴马最高礼遇:他不仅握了握奥巴马的手,还当众拍了拍他的肩膀。
相对于卡梅伦的保守,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就显得热情多了,他经常与贵宾两次碰脸颊,同时象征性地在对方耳朵边吻一下。当然,这与男女情侣间的亲吻大不相同,这是热情浪漫的法国人见面的礼仪。
日本首相接待贵宾绝不会像法国人那样与对方碰脸颊亲密接触,含蓄的东方人不提倡太过亲密的情感表露。日本人通常是将手微微扶着膝盖,90度鞠躬,表示对贵宾的盛情。有趣的是,森喜朗在任期间,表现出了类似于亲脸似的热情,他亲自去机场迎接普京,并将普京夫妇送往他们下榻的酒店。
普京在接待卡斯特罗时,用力紧握卡斯特罗的手,同时用左手搀扶住卡斯特罗,巧妙地抑制住了卡斯特罗更进一步的亲密举动。
但接待矮个子的阿拉法特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阿拉法特个子矮,跟他说话需要俯下身子,这样一来脸颊很容易碰到阿拉法特的嘴唇。普京想了一个办法,他在与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碰面时,用双手紧紧扶住他的肩膀,同时向左转过脸。有人比喻,普京的接待方式正好相当于俄罗斯调停中东矛盾的立场。
各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给我们普通人也带来了很多启示。随着交通方式越来越便捷,国际间的交往也愈加紧密,不管是出国旅游还是商务交流,不管是长期定居还是短时暂住,掌握各个国家的独特礼仪已经成为出国必备的常识。
比如在加拿大,那里地广人稀,这影响了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他们通常比较自由随性。加拿大是英法移民的国家,英裔加拿大人说英语,较为保守;法裔加拿大人说法语,较为热情。
德国是个非常讲究礼节的地方,他们的严谨让人难忘。德国人待人接物的时间观念很强,重视信誉,自尊心强。应该强调的是,和德国人握手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并且用力握手,握手的时间也应长一些。
波兰是公认的彬彬有礼、举止优雅、讲文明的国度。波兰人对人的称呼很有讲究,他们称男士必称“潘”,对女士一律称“帕那”或“帕妮”。在社交场合,波兰人一定称对方为“您”,除非是私交甚密的人才会称“你”,这一点和中国类似。
波兰人常用的是拥抱礼和握手礼,在民间比较盛行吻手礼。吻手礼的对象一定是已婚妇女,行礼的场合在室内。行礼时男士象征性地在女士指甲或指间轻轻一吻,吻到手腕或者发出声音,都是不合礼仪的。
俄罗斯人具有热情奔放、豪爽耿直的特点。俄罗斯人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久别重逢时行拥抱礼。正式场合中,他们一般称呼别人为“先生”、“小姐”、“夫人”等。另外,俄罗斯人特别重视头衔,若对方社会地位较高,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他们才会将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起称呼。对待贵宾,他们一般会献上“面包和盐”,这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一定要大方地接纳。
澳大利亚人经常使用握手礼,不过有些女性见面会亲吻对方的脸。
墨西哥人见面时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吻手礼。称呼时在对方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等尊称。约会时,墨西哥人一般不会准时赴约,这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一般会比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阿根廷人受西班牙的影响较大,他们的礼仪与欧洲国家大致一样,普遍采用握手礼。他们认为和他人会面,握手次数越多越好。在社交场合,一般称呼他人为“先生”、“小姐”、“夫人”。
巴西人的见面礼节是拥抱或者亲吻。巴西人性格直爽,活泼开朗,十分幽默。在正式场合中,巴西人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握拳礼、贴面礼和沐浴礼。
各国的礼节就像民俗民风一样千姿百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不要触及对方礼仪的禁区。在见面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对方国家的礼仪常识,学习一些行礼的方式。如果见面比较仓促,没有时间准备,那就简单地握手和微笑,这是世界通用的礼仪,风险也是最低的。
【总统修型课】在美国应注意的仪表礼仪
1.女性不要穿黑皮裙上街,那样会被当成不良妇女。
2.穿着睡衣、拖鞋外出或者会见客人是非常不礼貌的。
3.在美国人看来,当众化妆、补妆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并且会令人感觉到“身份可疑”。
4.女士不要当着男士的面脱鞋或者摆弄裙摆,这样有引诱对方之嫌。
5.在室内也不把墨镜摘下,会让人觉得你目中无人,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