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11467800000009

第9章 人类要低碳(4)

由马尔代夫、基里巴斯、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巴巴多斯和不丹等11个国家组成的“气候最脆弱”国家,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确保气温上升的幅度不超过工业化时代前基础上的1·5℃,保证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体积分数不超过3·5×10—4。

中国的承诺和措施,将在后面专门叙述。

上面的承诺五花八门。其根本是,利用国际舞台,尽量有利于自己发展,并限制别人进步。这些承诺,大国是不一定会兑现的。然而,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国确实也正在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美国把培育低碳产业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明确提出逐步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日本宣布实施低碳革命,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发电量和新型汽车使用量;欧洲也把可再生能源作为发展战略重点。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的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产业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航天技术革命。2008年的经济危机则可能会催生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革命。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具体目标。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到35%,风电的比例争取达到20%以上。

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由于国内能源匮乏,日本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日本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颇有成效。

日本制定法规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推动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能耗产业在国内发展,鼓励向国外转移。对节能指标作了具体的规定,全方位贯彻节能战略,推动企业自主构建适应低碳社会的生产体制。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日本把太阳能利用作为重点。提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量要提高到2009年的20倍。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70%。努力建设高生活品质的低碳社会。

2009年,日本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是低碳革命,发展太阳能技术,普及新能源汽车和低碳物流,实现资源大国理想;二是充实医疗和护理服务,实现健康长寿社会;三是在旅游观光等领域,发挥日本魅力。

欧盟、加拿大等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丹麦宣布,到2025年有望把哥本哈根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城市。

美国的态度一向与其他国家相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但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美国吸引的风险资本和私人投资最多,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美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新能源政策。

该政策包括: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到2015年,使用100万辆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到2012年,美国电能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

该政策可以创造就业岗位,降低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显示出美国要实现能源独立、提高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意图。

能源的变革必定带动经济的变革。当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时,经济就变得越来越无害于环境。发展新能源可能是奥巴马重振美国经济的机遇。

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反映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发生了转变。美国不仅要参与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而且还要主导制定相关国际标准,要求其他国家达到这些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将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这些技术和产品,由此形成美国实体经济新的重心。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美国有比较好的基础。一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像信息产业那样迅猛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行业。陕速进步,推动美国经济转型,进而影响世界经济。

中国低碳化追求

低碳化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禀赋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国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关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单位GDP耗能仍然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煤炭利用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约29%、欧盟的17%、日本的10%。

据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总体上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的需求是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2倍多。

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状态。在中国,建1平方米的建筑,约排出二氧化碳0·8吨;生产1千瓦时电,约排碳1千克。近年来,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加速发展,使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步履更加艰难。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已明确,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工业化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发展带来的问题。要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也要靠发展来解决。

中国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200年来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致,这些国家负有历史责任。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在的人均排放量是中国的几倍,历史排放又非常多,它们应当对全球变暖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中国不能接受共同减排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相提并论,不能作比较。中国的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中国不会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权利的想法。

中国要求,由于人均和历史排放不一样,而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发达国家要大幅度减少自身的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加强新能源建设。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历史责任也不一样。对发达国家要有一个强制性的减排指标,而发展中国家是自主的减排行动。把这两者混淆起来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这是中国的一贯立场。

中国的主张和行动是同步的。近年来,中国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非化石能源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2008年,中国水电发电量2·8万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在太阳能综合利用方面,中国也有长足进步。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5%;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亿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还通过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不断增强碳汇能力。2008年,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62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近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20%。

在此基础上,2009年底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另外,中国提出的碳强度目标并不包含森林和土地利用的碳汇能力增加。

从2009年的时点看,中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比任何发达国家的下降幅度都高。发达国家碳强度下降幅度大多为30%~40%,美国在32%左右,低于中国的承诺。

另外,中国的科学家又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估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其中,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7%~34%;含水能则可以提供13·2亿~21·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的26%~43%。

低碳中国的未来不是梦!

中国低碳化行动

中国在低碳发展领域的行动为世界作出了表率。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强对节能、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重点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森林的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年价值达10万亿元。近年来,中国森林的增长抵消了亚太地区国家森林的减少。

中国增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励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大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建设。2005年,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能源法》。

2007年,颁布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该法是中国节能的基本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的内容。

该法明确了政府机构在节能方面的义务,要求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房屋建筑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屋建筑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及保修期等信息。

规定国家对生产、使用推广目录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财政补贴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在政府采购中优先列入取得节能产品认证的产品、设备等。

在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对节能项目的信贷加大支持力度,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节能产品生产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同时,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对节能的资金加大投入,加快节能技术改造。

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制度,鼓励电力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业的企业,分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的类别,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坚持节能低碳优先的技术战略,把可再生能源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借鉴世界先进技术,自主开发适合国情的设备和系统。

中国正在推进碳排放交易机制平台建设。在气候变化信息、应急策略、低碳技术投资、区域内交通优化等领域,各地政府依托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区域环境的良性互动。加强合作,形成集聚效应。实现互利互惠。

中国专家建议,以碳要素作为硬性指标,进行碳源量与碳汇量分析,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卖出部分生态效益,用于生态区的补偿。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建设低碳经济区的设想也在逐步实施。开放新的低碳经济特区,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另外,到2020年,中国规划水电装机容量达3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太阳能发电容量达1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3亿平方米。届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将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社会,中国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