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建筑:绿色城市的守望
11467700000005

第5章 什么是低碳建筑?(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现在正是蓬勃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已经出齐,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内涵、技术要求和应遵循的技术原则,指导各地开展低碳建筑工作。2006年底编制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绿色建筑的评定和认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设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企业的法律责任,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调动从事节能建筑各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节能建筑的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当务之急是结合国情制定、颁布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和推广低碳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近年来大量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家对于如何发展低碳建筑已经并不太陌生。低碳建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的变化,这已经成为目前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针对环境污染、资源过量消耗等社会与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持久的解决方法,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根据世界各国在低碳建筑发展上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该具备下列几方面考虑。

(1)建筑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而提出的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这是对绿色建筑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的最大技术障碍之一。

更广泛地讲,一个成功的低碳建筑区域规划还应该包括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医疗设施、购物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尽量减少汽车的使用,鼓励步行或使用自行车。同时应将发展社区、保护自然、保护历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减少重建。

(2)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低碳建筑的发展,除了要有合理的建筑设计,具体到建筑的各个构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合理应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约1/3能源费用。这些关键技术和产品包括低能耗高能效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产技术等。

(3)资源与环境影响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低碳建筑技术发展的基石。建筑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应更多注重保存建筑所在地的生态完整性,注重景观美化,选择低能耗的建材,尽量就地取材;在选择建材时,尽量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这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减量减少建筑废弃物,可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安装节水、节能产品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还有助于降低建筑使用费用;选择种植屋面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能量使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防止暴风雨的危害,以及在保护植物和改善空气质量方面都是有利的。

(4)室内环境品质,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室内环境的优良品质是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的根本,也是建筑的初衷,而上述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品质,也就是要满足舒适的热环境要求和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室内环境品质标准是低碳建筑评价的基础。在这里,一方面要弄清楚热舒适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气候、建筑、环境等因素改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满足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下,寻求室内空气质量保证的方法。

(5)低碳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国外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目前已基本渡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逐步开始完善标识阶段。相对而言,我国由于低碳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得较晚。此时应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因此,中国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低碳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低碳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低碳化的评估方法。

(6)政策支撑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驱动力。在这方面,前面已经谈到了很多,但是这里仍然要加以强调。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政策法规,因此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较低,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低碳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以鼓励和促进低碳建筑的开发和建设。

(7)教育和培训中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急需一批熟知低碳建筑理念,致力于低碳建筑建设的决策者、开发者、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利于知识的更新,与时共进。

(8)优秀建筑的推广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还需要一段历程。在中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初始阶段,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从科研示范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示范建筑不应仅为示范而建设,将所有的绿色手段都搬上,而忽略大众建筑的可承受性,这就失去了可推广性。低碳建筑的实施,应该充分结合国情以及当地资源和环境特征,从合理规划及建筑整体设计着手,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从建筑自身角度减少对能源的依赖,采取合理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资源和能源合理应用,循序渐进地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与建设者的通力合作,中国的优秀低碳建筑的涌现将会层出不穷。

九、国外低碳建筑的发展概况

20世纪中期,在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中受低碳运动的影响和推动,许多学者以现代生态与环境的观念重新审视以前对建筑的认识,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解,低碳建筑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萌生。20世纪60年代初,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着名的“生态建筑”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学者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论证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对绿色建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建筑节能类的规范,并且以后逐步提高节能标准,这可以说是绿色建筑政府化行为的开始。1989年英国建筑师戴维·皮尔森提出住宅建筑中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使用无毒、无污染可再生的建材和产品,防止污染空气、水、土壤,公众参与设计,利用自然方法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气候等。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和材料循环使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整体的设计观等。

几十年来,低碳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