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建筑:绿色城市的守望
11467700000010

第10章 环境危机下的建筑(4)

低碳象征着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将“建筑”冠以“低碳”头衔所构成的“低碳建筑”,说明这种全新的建筑形态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建筑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且非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已经成为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其“一举一动”都同周围环境各要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低碳建筑与地球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其中地表水27100亿立方米。地下水8700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7700亿立方米)。但是,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居世界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之一。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7%和18.3%。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400亿~6670亿立方米,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到6633亿~6988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37亿~318亿立方米。由于供水能力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城市中,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每年影响工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全国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水资源短缺将成为21世纪最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说水资源短缺还不足以唤起国人对水资源问题重视的话,那么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则是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水,世界上的生物将无法生存,整个世界到时将会是黄沙满天、满目疮痍、毫无生气的景象。但是,人们需要的水,大部分应该是清洁的水,是能够满足各行各业最起码要求的水。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利用方式,造成了目前自然水体污染严重,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水资源现状。

2001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28亿吨,比上年增加3.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6.8%,生活污水排放量22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3.2%。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07万吨,比上年减少2.7%。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2%。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9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6.8%。

根据国家环保局1999年的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普遍存在有机污染,水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尚可,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2002年七大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58%的断面为Ⅲ类水质,22%的断面为Ⅵ类水质,20%的断面属Ⅴ类或劣Ⅴ类水质。

除此以外,我国许多大型湖泊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湖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富营养化严重,其中藻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危害也大。另外,湖泊水体污染的又一趋势是盐碱化和超富营养化不断加剧。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富营养化的城市湖泊,如长春南湖、武汉东湖等。

人类居住区源源不断地向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放各类废水,也会对水体资源构成明显或潜在的污染,从而引起水质的下降。对于传统建筑,这确实构成一种致污的源头,但是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将废水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作为奋斗目标之一,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2.低碳建筑与能源能源是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量和动力的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的能源资源在总量和种类上非常丰富,现在已经探明的所有能源资源我国基本上都有。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占有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使得我们面临的能源形势相当严峻。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13.7亿吨标准煤,占全球总量的11%,而人均能源消费仅为世界人均消费的一半。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左右。这个数字为全球的13.2%,美国的60%,印度的3.29倍,英国的7倍。因此,我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主要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这三大能源。这三大能源都是属于常规能源的范畴。在使用这些能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这些污染物会造成大气质量的下降,进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认为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酸雨会给人民的生活、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温的变化,从而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岛国和沿海地区遭受灭顶之灾。

因此,鉴于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应该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将重点转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绿色建筑正是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新的建筑模式,从而有利于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3.低碳建筑与大气环境众所周知,空气和水一样,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新鲜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气,这个数字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空气中含氧量降低,人体就会缺氧,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12%时,人体就会呼吸困难;当再下降到7%~8%以下时,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由此可见,空气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到,即使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减少,如果空气中混入了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物,俯且其浓度超过了一定能够承受的限值时,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人体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二氧化硫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在悬浮粒子协同作用下。最易受二氧化硫影响的人士包括患有哮喘病、心血管病或慢性肺病患者以及儿童和老年人。二氧化硫还是酸雨的来源之一。研究指出,人体长期吸入二氧化氮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来源之一。总悬浮颗粒物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系由粒径为0.05~100um不等的颗粒物所组成,其中小于10um以下的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决定于粒子吸入而积聚于呼吸系统的数量。直径10um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从而引发不良的健康反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呼吸不适及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损害肺部组织等。

大气污染和我国现阶段的能源结构有密切关系。我国现阶段还是以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在其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这是构成我国大气污染主要为煤烟型污染的重要原因。1995年,通过对87个城市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后发现,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55~732ug/m3,北方城市平均392ug/m3;南方城市平均242ug/m3。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51.7%。从84个城市的监测结果中我们发现,降尘年月均值3.70~60.13t/km2,平均值为17.7t/(km2·月),南方城市降尘量平均值为10.16t/(km2·月),北方平均值为24.73t/(km2·月);二氧化硫在受监测的88个城市中,年日均值2~424ug/m3,其中北方城市平均值为81ug/m3,南方城市平均值为80ug/m3,南北方城市总体污染水平相近。超过年日均值标准的城市为48个,占监测城市数的54.4%。

我国酸雨大部分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城市,长江以北地区的一些城市也出现过酸雨,例如青岛、图们等。华中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程度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仅次于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也有增强的趋势,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去年我国酸雨区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40%,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加。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它应将营造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量减到最低,还给人们一个清洁的大气环境。因此,保护大气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应作为低碳建筑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4.低碳建筑与固体废物任何一个居住区,在营造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营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如砖、混凝土碎块等;使用过程中由住户产生的数量不小的生活垃圾,如剩余饭菜、淘汰的家用电器等。1996年全国工业固体物产生量65897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28.304万吨,综合利用率43%,贮存量26.364万吨,贮存率为40%;处置量11491万吨,处置率17.4%;排放量1690万吨,排放率2.5%。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积贮存量64.9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每年的产生量将逐年增加,对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如果贮存、处理不符合要求,则会直接污染环境。另据2002年的调查统计,我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量1.36亿吨,其中处理量为7404万吨,所占比例为54.4%。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在未经处理的情况就直接排向自然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

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贮存的物质。从具体的生产工序来看,由于对原料的要求不同,有些被作为固体废物丢弃的物质,对这个工序来说已经没什么使用价值,但是对于其他工序来说却未必是废物。低碳建筑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将系统内部的各个工序特点、可能用到的物质资源都进行了统筹规划,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进而也就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绿色建筑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资源的利用率也就自然提高,那么对资源的使用量也就减少,使用量的减少必然带来所排废物减少的结果,也必将减弱由废物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与此同时,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也节省了土地资源,这也正好满足了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提高环境品质的要求。因此,绿色建筑在对待固体废物时,应着力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清除有毒有害物质,同时通过回收和循环利用,从中提取或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即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作为其奋斗的目标之一。

5.低碳建筑与绿化绿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从古典园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对绿化的使用。恰当的绿化不但可以提升建筑本身的韵味,凸现建筑的特色,而且还能使建筑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舒心悦目。国际上常以城市绿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人均占有水平,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对国际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提出的9个方面指标中,绿化就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氧气制造车间:一亩阔叶林一天之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90kg,排出氧气50kg。绿色植物还能吸附硫化氢、烟尘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物质,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在绿化良好地区的街道上,距地面1.5m处(人的呼吸带)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化地段的含尘量约低60%。树木、草坪可以削弱噪声强度,减轻其危害程度。据测定,70dB噪声通过40m宽的林带一般降低10~15dB;4m宽的绿篱可减弱噪声6dB;绿化的街道比未绿化街道可降低噪声8~10dB;20m宽的草坪,一般可减少噪声2dB。在绿化较好的环境中,空气中的阳离子浓度比较高,这有助于调节体内血清素的浓度,起到缓解弱视、关节痛、恶心呕吐、烦躁、郁闷等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调整代谢过程,提高人的免疫力等功效。有资料显示,经常处在绿色环境中,皮肤表面温度可降低1~2℃,脉搏跳动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较轻。由此可见,绿色环境不但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建筑,在设计和营造时不仅考虑了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室内居住空间,而且还将建筑外部环境也列入了考虑的范畴,使得建筑与环境更加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低碳建筑的优势。因此,低碳建筑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建筑环境,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