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若遇到个大事小情,邻里的帮助及时、便捷要胜过亲戚的帮助,因为亲戚离得远,远水难解近渴,远不如邻居来得迅速。这话道出了邻里关系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邻里关系若处得好,有时要胜过亲戚关系。它是我们在社会上成功办事可利用的重要关系,事实上,有许多人,都是得到过邻居帮助的。
香港富豪李嘉诚,在少年时代过的是贫困生活,非常不愉快,母亲要养育几个孩子很困难,邻居出于同情,便介绍李嘉诚去一个塑料厂做工。这个帮助,对李嘉诚一家来说,是解危难之急,他能够帮助家庭维持开销,而这次工作又为他成为全世界的富豪而奠定了基础。
邻居的帮助是适时的,也正是这个家庭所需要的,他们也许没想到李嘉诚会以此为基点,开创将来的事业,但他们的确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李嘉诚又怎么能忘记这个邻居呢。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托付邻居帮忙办事,比如,出远门了,告诉邻居帮着照看一下家;有人生病了,求邻居帮忙送到医院;有力气活,自己一个人干不动,求邻居给帮一下,等等,在很多时候都是离不开邻居的。很多处得好的邻里关系都变成了真诚的朋友关系。
邻里关系的重要,就在于它有时能解危难之急。
所以,要求得邻里的帮助,我们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先去帮助邻居。例如询问身体状况,事业发展,家人情况等,或是记住对方曾经说过的话,然后向对方表示“您曾说过……”这样,邻居会感受到这种关心。
“好事同庆”,是维系和促进邻里关系友好的最佳时机。邻居办喜事,道一声祝贺,送一份礼物;邻居的儿子考上大学,也不失时机地说两句祝福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当自己的家中有喜事,同样也可以请邻居小聚,让这乐融融的气氛融洽彼此的关系。
好事同庆就如催化剂,巧妙地起着作用,加快邻里关系的发展。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叫李倩茹的女士与一个叫王玲蔚的女士楼上楼下,她们彼此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而且孩子都已长大,年龄相近。也由于这两位女士是知识女性,做事沉稳,平时总是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努力做好一个贤妻良母,彼此之间很少来往,就是遇见了,也只是打个招呼。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了高三,李倩茹也似乎能够体会到作为母亲的苦处,平时碰面时,言语中似乎融入几分真心的关怀,玲蔚也感到很高兴,而且,慢慢发现李家喜欢音乐的习惯也没有了,想起这一切,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终于,玲蔚的儿子不负众望,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而且是建筑专业,对于母亲来说,这的确是件从心底里高兴的事。
当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全家都为之欢腾。第二天,李倩茹就提了一大包广柑来到王家,随意地说着一些祝贺话,并说,自己也是从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中走过来,也是遍尝其中的苦楚,不过看这孩子聪明好学,不像自己那时调皮,考上好大学是意料中事,但也捏着一把汗,心里也挺紧张。作为母亲的玲蔚听后,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暖意,的确,在这个人们认为真诚已不多的世界上,能感受到这样的热情是非常幸福的事。
我们暂且不说李倩茹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她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必定是两家和睦相处,玲蔚想要把这种家里的快乐与别人共同分享,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大包广柑,而与别人分享快乐后的快乐。
其实,人们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只要认真地参与进去,就像看一本精美的小说,与作者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生活中的乐趣会增添不少,同时也为促进邻里关系迈进了一大步。
邻里关系“走动”到如此好的地步,试想,如果你有事求他帮忙的话,他能不尽力吗?
上列四种关系,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处于沟通状态的。当然,可供我们沟通的关系还有很多,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世交关系等。这些关系网形成了,你一旦有事,便可登门求助,相信对我们将有很大帮助。
朋友多了路好走,珍惜关系,培养关系,使朋友圈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牢固,是我们每个人与人沟通和社交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这些关系要建立在诚信和真诚的友谊基础之上。
二、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一)学会适应有利交谈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交往的小范围,在这个小范围中,彼此间的交流比较默契,随便,很容易产生相互间的昵称。这种昵称也就是通常说的暗语。
使用昵称给人一种归属感,也能增进彼此间情感的交流,再者,圈子外的人也不容易介入。正因如此,它才被得到普遍的使用。
然而,它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当你还在圈外时,心里就会产生“为什么不让我走进他们之中”的想法。朋友,其实你应该懂得“忍耐”的含义,只有耐心地走过被“漠视”的阶段,圈内人才会让你融进他们的欢乐之中。这种高度的适应性,才是你与人融洽交往的法宝。
应该说,惯用语和流行语使用得好,也会增进你与别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使用这种语言的好坏程度,则是由你的处世经验来决定的。根据我们观察,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男性,大部分操作起惯用语来都比较熟练,而涉世之初的青年男女则差了一大截,尤其是女孩。
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走进社会,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那么,只有抱着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需要的观念,接受任何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新事物,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讲求工作实效是今天的时代特色,这种公事性的惯用语不但有节省时间的长处,说不定还能带来工作上的效率。因此,学会使用公事性的惯用语是很有益处的。年轻人不太适应使用惯用语,但双流行语则往往使用得比较好。他们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从电影、电视、收音机……等传播渠道中,将其学会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流行语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流传开来。
确切地说,无论是谁使用流行语,都能或多或少地增加谈话的融洽气氛。因为这种语言能够使双方的思想更易沟通,亦可增强会话中的轻松感和节奏感,没有人会不喜欢。
总之一句话,听人说话本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说者的表达能力不够,反而会给听者带来厌恶感。
因此,若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善言人,你就应该具备很好的适应性,使自己的语言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用这一法宝去融洽你的人际关系。
(二)用书本知识活跃交谈气氛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或许心里会有些奇怪:“读书与说话怎么会扯在一起?这不是牵强附会吗?”实际上,读书与说活之间的连接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换言之,若是你只会说、会听,而不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吸取经验,那么,你的言论必定缺乏丰富的内容。
到了别人认为你的话题空洞乏味时,你就很糟糕了。
因此我想再一次强调,读书与说话确实密不可分。平时多读书,用书本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平时的会话中活跃你的谈话方式,对方对你的谈话也就会百听不厌了。
下面我向你介绍一下读书的妙用: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质。反复地阅读和复习,能够将所学知识铭记在心。
书本的知识面涉及很广,历史、文学、时间、空间……内容确实丰富多样。因此,可以确切地说,书本是知识与话源的基石。再说,文字具有理论上的构造性,交谈具有内容上的可塑性,两性交融,可使人的思想更加趋于合理性。
我们还必须看到,谈话与听话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两者俱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双方面的沟通”,我认为文字的交流(写=读),以及声音的交流(谈话=听话),都有相等的价值。
总而言之,多读书、读好书,用书本知识充实自己的话源,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跃上一个较高的层次,才能达到“会听、会想、会说”
的高度,从而使自己的会话语言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三)用真诚敲开对方的心扉
人与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时候,我们很热情地与人交谈,对方却持一种戒备心理。
碰到这种情况时,你只有设法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交谈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要达到消除对方戒备心理的目的,你的谈话方式就一定要做到使对方容易接受才行。
若想对方向你说出自己的真心话,首先肯定要诱导他解除心理武装。解除心理武装的方式很多,在对方说话时适当加以附和也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能够顺应对方的语气进行对话,使她不好意思再拒绝你,并且轻松地与你交谈。
有的时候,你急不可待地想要探得对方的心声,她反倒采取生硬的态度加以防患。倒不如通过点头,随声附和或微笑倾听等方式,使她觉得你完全接受了她的话,那样一来,她心里又有点不好受了,觉得你不必要完全依附她的意愿,渐渐地,她就完全听从你的劝告了。
不过,有时候并不能随你所愿,任你如何附和,对方依旧守口如瓶。这时,你只有毫不犹豫地从对方身上打开决口,才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饰物、领带等体现对方个性和喜好的物品,往往是寻找话题的好引子,比较容易引得对方与你交谈。
再者,若想打破沉默,你还可从对方无意中做出的动作为话题,运用得当,往往可以打破僵局。
如果对方是位女性,端举杯时翘起小指,你就可以说:“哟,我想你肯定学过文艺,端杯都用兰花指,真好看。”你把她无意识的小动作观察得这么仔细,她就会认为你很关心她,于是,戒备心理也就自然地慢慢消失了。
对于那些硬是不愿开口的顽固派,你自然要主动地想些办法,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