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校园口才艺术全书
11421100000051

第51章 经典名嘴赏析(3)

“快离开公路,牧师来了!”有一次,他对着国王的马车这么喊叫。国王可不听他那一套,照旧一直驱车向前。于是就这一次,牧师不得不把他的马转向路边。

一辆豪华马车驶近牧师身旁,国王从窗口探出脑袋喝道:

“我是国王,明天你要到朝廷来一趟。我将向你提出三个问题,假如你回答不上来,你就要失掉你的僧袍和硬领,这是对你的骄傲的惩罚。”

牧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尽管这位牧师一向善于咆哮和吼叫,可是回答问题却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他找到头脑一向聪明的教堂司事,低声下气地向地位比他低的教堂司事请求。

教堂司事问:“高贵的牧师先生,您干嘛要我代替您去?”牧师愁眉苦脸地说:“一个傻瓜能问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出来。何况他是个国王呢。您比我聪明,所以我只能拜托您了。”

教堂司事微笑着接受了牧师的请求。他穿着牧师的僧袍,戴着硬领,来到国王的王宫里。

国王在外面游廊中接见了他,说:“现在,栽有三道难题要你解答——第一,海有多深?快回答!”

教堂司事答道:“陛下,在海里投一块石子,海的深度正是石子从水面到海底的深度。”

“好。”国王说,“但是,再告诉我,骑马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陛下骑马绕地球,只要从太阳升起时上马,24小时就又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正好绕地球一圈。”

“那么,天地之间有多长的距离?”

天地间相距是十二万九千八百七十二公里六米五分米四百厘米三毫米,不信可以去测量。”

国王笑哈哈地说:“牧师的学识真渊博啊!”

教堂司事说:“您弄错了,我不是牧师,我是教堂司事。”

“啊哈!那么你回家去吧!”国王说,“让你做牧师,让牧师当教堂司事!”

于是,就这样办了!

[赏析]

对于国王的三个问题,教堂司事是回答不了的,但又不能不回答,司事只好“回答”。他的“回答”实际上没有回答,但国王却无法挑出毛病来。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天地间的距离是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测量的,但司事却回答了一个精确到毫米的数字,国王明知不对,但由于谁也无法测量,只好承认是对的。由此可见司事的机智与善辩。

(六)大学评议会不是洗澡堂

德国女数学家爱米·诺德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能立即开课,因为她需要另写论文后,教授会才讨论是否授予她博士讲师的资格。当时正在从事广义相对论研究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1862-1943)十分欣赏爱米的才能,他到处奔走,为爱米谋职,要求批准她为哥廷根大学的第一名女讲师。在一次教授会上,出现了争论。一位教授激动地说:“怎么能让女人当讲师呢?如果让她做讲师,以后她就要成为教授,甚至进大学评议会。难道能让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另一位教授附和道:“当我们的战士从战场回到课堂,发现自己将拜倒在女人脚下读书,会作如何感想呢?”

希尔伯特站起来,坚定地批驳道:“先生们,候选人的性别绝不应该成为反对她当讲师的理由。大学评议会毕竟不是洗澡堂!”

[赏析]

希尔伯特在这里用人皆所知的事物通过反向联结,与一严肃的道理挂起钩来,用一个绝妙的比喻作了一个反论。所谓反论,即打破常规的逻辑、传统的偏见而又合乎情理的、有新意的立论。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里,大学里的女讲师、女教授以至女院士已司空见惯,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存在着歧视女性的现象,希尔伯特幽默的反论,不亚于投向传统势力的一颗重磅炸弹。

(七)恩格斯论战巴枯宁主义

1873年,恩格斯同第一国际内部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一次论战。恩格斯以精辟的分析和铁的事实,论述了“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经济权威”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然后对巴枯宁主义者有可能提出的一些理由,进行辩驳。他说:“如果我拿这种论据来反对最顽固的反权威主义者,那他们只能给我如下的回答:‘是的!这是对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赋予我们的代表的那种权威,而是某种委托。’这些先生们认为,只要改变一下某一事物的名称,就可以改变这一事物本身,这些深奥的思想家,简直是开我们的玩笑。”

[赏析]

恩格斯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论辩术。恩格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预测到反权威主义者可能提出的诘难,这样既可使旁听者心理上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把反权威主义者推到了被动地位,使他们无法再使用这些诘难来发问,他们只好张口结舌,无话可说。恩格斯使用这种先发制人的论辩术,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

(八)席格尔教学生打桌子

一次,美国著名的法律专家席格尔在讲授法律课时说:“当你在为一个案例进行辩护时,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事实,就抓住这些事实去打击对方;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法律,你就抓住法律去打击对方。”

这时,一个学生插话问道:“如果你既没有掌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也没有掌握这种法律呢?”

席格尔“随便”地说道:“那你就打桌子吧!”

[赏析]

这是一句急中生智的话,学生问话时,席格尔虽然没有准备,但席格尔的机智回答既保住了面子,不致于在突然的提问面前被问得张口结舌,又实际上对问题作出了回答:在你碰上麻烦问题时,要随机应变。而且,席格尔的回答还达到了一种幽默效果。

(九)肖伯纳赞扬盗贼驳敌

有一次肖伯纳去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工业的发展究竟给工人还是资本家带来更多的益处。有些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人,大谈什么工业发展给工人带来了工资和就业机会。轮到肖伯纳发言,他不慌不忙地走上了台子。他并不立即阐述自己的主张,而是先对盗贼作了一番颂扬,结果引得台下听众都陷入莫名其妙之中。

最后,肖伯纳得出结论:“盗贼为刑事警察,为监狱看守和刽子手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作用等于地主及股票持有者。”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肖伯纳不仅嘲讽了盗贼,也嘲讽了资本家的辩护士。会场里顿时笑声四起,一些所谓的资产阶级只好忿忿地退席。

[赏析]

肖伯纳在这里使用了归谬法,先承认对方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据此演绎出错误的结果——如果说工业发展给工人带来了工资和就业机会的话,那么也可以说盗贼为监狱看守、刽子手提供了就业机会,那么盗贼也是值得赞扬的了。这就深刻地讽刺了资本家的代言人。

(十)布尔什维克与小偷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街上散步,遇上一个头戴小帽、手拎钱袋的女人把许多市民聚到自己周围,用荒谬的语言诬蔑中伤布尔什维克。她说:“布尔什维克是土匪,是强盗。他们天天杀人、放火、抢女人……”马雅克夫斯基听了火冒三丈,径直扑到这个“鼓动员”跟前,喊道:“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钱袋偷跑了!”

“你说哪儿的话!”女人惊慌失措争辩道:“你搞错了吧?”

“没错。就是这个戴绣黄花帽子的女人,偷了我二十五个卢布。”

人们纷纷讥笑那女人,随之四散而去。那女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道:“我的上帝,你瞧瞧我吧!我可是头一次看见你呀!”马雅可夫斯基轻蔑地答道:“可不是吗?你才头一回看见一个布尔什维克,怎么就大谈起布尔什维克们来了……我劝你回家后,可别拿自己的女厨子出气。”

[赏析]

在反驳中,我们常常运用归谬法。其最大特色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退为进,导入谬论,反戈一击。也就是说,为了驳倒对方的论题,先假定对方的论题是真实的,然后,以此为根据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来,最后从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题,从而完成反驳。马雅可夫斯基在反驳造遥女人的谎言时,正是运用了“归谬法”。恰当的归谬,使造谣女人陷入了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窘境。可见,归谬法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反驳方法。正如著名漫画家方成所说归谬法是讽刺艺术中“常用而最有效的技法。”

(十一)克林顿击中了要害

克林顿在竞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布什,得益于他有一个善辩的口才。

在竞争演说中,讲到得意处时,支持者连声喝彩,而会场的那一边,却传来了不协调的声音:“不要相信他的话!”“克林顿滚回去!”一些人甚至把写有克林顿名字的广告牌当场焚烧。起初克林顿对此并不介意,而是在拉锯般的喊声中和浓烈的烟尘中继续他的演说,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忽然,他话锋一转,以神秘的表情,压低的声音告诉大家:“我们的总统也常求助于这骂人的狂呼。你们看到总统的那群支持者了吗?他们是想不让我说下去,因为他们知道,我击中了要害。”

[赏析]

克林顿演讲中充满了自信,操纵着局势,随机应变,借部分人的捣乱顺水推舟,得出了“我击中了要害”的结论,反对者的狂呼乱叫不驳自倒。

(十二)你只欠我六法郎了

一屠户气冲冲地闯进一律师家里。

“请问,如果一条狗在我的铺子里叼走了一块肉,那么它的主人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当然啦。”律师说。

屠户非常高兴,说:“您的狗刚从我铺子里叼走了一块肉,价值20法郎。”

律师一听哈哈大笑:“请问我是干什么的?”

“律师呀!”屠户说。

“这就对了,我的咨询费是26法郎,也就是说,你只欠我6法郎了。”

[赏析]

本来屠户想设陷阱诱骗律师坠入,反被律师设陷阱套住,因而律师达到了化被动为主动、反制对方的目的。这种以问代答,以守为攻,通过提问构造与对方类似的陷阱,以其法攻其人,用对方的怪圈套住对方自己的方法,在辩论术中叫反设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