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对方的全部陈述和论证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层次和要素,并加以整体的、立体的矛盾分析,抓住要害,进行说理,使对方最终接受己方的观点。
例如,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邀请苏联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克拉辛就苏英双方有关问题进行谈判。克拉辛以其政治家的丰富阅历,敏感的洞察力,运用辩论分析方法,剖析出了劳合·乔治的意图,被颂为苏联外交史上的美谈。
劳合·乔治提出:“克拉辛先生,我们认为,对俄修复铁路、恢复农业和工业的援助,多半要由英国、法国、德国和私人公司辛迪加来提供,全部问题在于俄国所能提供的保证。作为保证,可以由某些大国控制铁路,我想了解一下贵国政府对这个建议持什么态度?”
克拉辛提出:“阁下,研究授权外国人控制我国铁路的问题,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我国政府认为,原则上不允许把铁路交给私人公司,哪怕仅仅是管理也罢。
对此,我们有重要的根据,美国人在克伦斯基和高尔察克时期,对西伯利亚铁路控制的经验表明,外国人没有能力胜任如此复杂的事情。我国政府不同意外国控制铁路的主要原因在于:只要不正式地和完全地承认我国政府,就不可能同苏俄进行任何重大的经济活动,甚至连广泛的贸易也不可能。……”
劳合·乔治答道:“我完全同意您所提的那些论据的重要性,但是我估计,由于债务问题不明确,在法国方面会有困难的。”
克拉辛提出:“阁下,关于债务问题是清楚的,它没有任何不明确的地方,您知道,我们已经同意,在国际会议上研究战前的债务问题。如果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愿意帮助我们恢复经济,那么,期待银行家和金融巨头的帮助是徒劳的。现在看来,应该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向我们提供贷款了。”
对克拉辛的看法,劳合·乔治并没有表示异议,而且提出在法国总理白里世访问伦敦时,准备说服他继续同俄国谈判。
克拉辛在这近一个小时的谈判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劳合·乔治迟早要承认苏联政府。
克拉辛对劳合·乔治观点的辩证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希望苏联偿还沙俄时期所欠的债务;2.英国希望帮助苏联恢复经济建设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优惠待遇;3.英、法、德希望援助苏联修复铁路,以掌握对铁路的控制权,进而求得更大的利益。
由此看出,英国提出上述观点是与法国、德国共同协商,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通过对英国谈判目的辩证分析,克拉辛找出了其中的主要因素,即英国急于在苏联获得经济利益,针对这种情形,阐明了苏联争取英法两国正式承认苏维埃联邦政府的谈判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国家实行经济优惠待遇。
果然,克拉辛的分析和由此基础上的谈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辟了苏同英、法、德外交关系新局面。
(八)权衡适度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以使对方能够甘心情愿地接受,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权衡适度的方法就是要多层次地考虑对方的心理状态,对语言的承受程度等诸方面因素。
例如,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细心体察不同顾客的心理,就可以成功地完成销售。请看下例:
一位女士走进一家鞋店,试穿了一打鞋子,也没能找到一双合脚的。店员对她说:
“太太,我们不能合您的心意,是因为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大。”
这位女士听了后没买任何东西,很不高兴地拎着手包走出了这家鞋店。
在另一家鞋店里,试鞋的结果同样是没有合意的。
最后,店员笑眯眯地对她解释说:“太太,您知道您的一只脚比另一只小吗?”
这位女士听后买下两双新皮鞋,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这家鞋店。
为什么一个说“大”,一个说“小”,就收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呢?一般来说,女性并不以为脚大是美的,而认为脚小一些才美。第一位店员说女士的脚大,恰恰说到了她的疼处,而第二位店员说其脚小,正好顺应了她的心意。在这一事例中,对女性心理的理解和应用,在销售活动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九)把握倾向
在论辩过程中,参辩双方不仅要在语言技巧上超过对方,而且还要注意观察场上的听众情绪。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往往先发言的一方利用事实,使听众的心理偏向导向己方,另一方则需要注意保持冷静,用更充分的事实调整听众的情绪,审时度势地把握论辩倾向。
(十)诱导论证
诱导论证是在辩说过程中,让对方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找出相反的事例说明其观点中的自相矛盾的辩驳方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问题时,就是用启发方式提出问题,请美诺回答,并逐渐找出与其答案相矛盾的事例,最终得出关于美德的普遍定义,从而令对方心悦诚服。
美诺(下称“美”):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美德究竟是由教诲获得的还是由实践获得的,或者两者都不是,而是自然获得的?
苏格拉底(下称“苏”):请你先说说什么是美德?
美:这不难,一个男人的美德是指他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并在治理工作中如何损敌利友;一个女人的美德就是管理家庭,服侍丈夫,男女老少尊卑各有其不同的美德,都可予以定义。
苏:什么是它们(指不同的美德——引者注)彼此没有区别而是全部一样的性质?不管美德有多少种,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性,在回答什么是美德时,最好着眼于这种共同的本性。不论家务或国家,若不以节制和正义,能管理得好吗?
美:当然不行。
苏:显然节制和正义是美德的相同性,请对一切美德下一定义。
美:美德就是支配人类的力量。
苏:这一定义包括一切美德吗?美德在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奴隶那里是一样的吗?小孩能支配他的父母,奴隶能支配他的主人吗?那支配人的人还能再是奴隶吗?
美:我想不会。
苏:确实不会,这是没有什么理由的。照你说,美德是支配人类的力量,而你不加上正义和不正义的吗?
美:我同意,因为正义是美德。但正义之外尚有许多美德,如勇敢、节制、智慧和豪爽等等。
苏:这是个别的美德行为,但需要找到贯穿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的美德。
美:是呀,苏格拉底!甚至现在我也还找不到能照你的意念来发现一个对于美德的共同的概念。
苏:我将设法接近这种概念,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
美:现在轮到你,告诉我普遍来说美德是什么,要整个的完整的美德,不要碎片。
苏:美德是对高尚事物的向往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
苏格拉底在这里共分为四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助产术”的方法,即在对话过程中,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作出初步定义;其次,再引用一些事例,使之同定义发生矛盾,令对方推翻原先的定义,这样循环往复,最后得出一个完整的关于事物本质的定义。
(十一)周全论述
周全论述是在辩驳中将本方观点的建立、论证作全面陈述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
1、在陈述本方观点的过程中自然地修正对方的不实之处,争取论辩的主动;2、对论据的表述要做到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并在发言中与相反的观点作适当的对比,以增强本方观点的说服力;3、在论证方式上要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周围气氛,做到灵活机智、随机应变。
(十二)全面反驳
全面反驳是辩论中通过是非展示、充分地利用事实反击对方观点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
1、从辩略上,对论敌的观点要进行直接的、整体的反驳;2、从辩术上,要表达严谨、条理清晰,所使用的事实和论据与辩词直接相关联;3、对所辩的内容要做出透彻的分析与论述。
(十三)选准缺口
《三十六计》第十二讲“顺手牵羊”中提到“微隙在所必乘”,就是说要准确抓住对方出现的漏洞,及时给予反击。在论辩中,由于对方的发言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往往在表达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漏洞,所以,反驳方要注意细听慎思,从中选择薄弱环节,给予对方以有力的回击。
选准缺口是一种反驳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一方要根据对方发言的关键性细节,作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剖析,最后用事实和推理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论辩的理想效果。
(十四)直破要害
直破要害是辩驳中针对对方观点中的荒谬推断、无理狡辩进行直接反驳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直对反驳的关键,组织严密的辩词和充分利用事实回击对方的观点。
(十五)借言推辩
借言推辩是在论辩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反驳方法。对于“言”
我们应有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1、是指对方的某些言辞或观点;2、是指对方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3、是指他人所提供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或证据借言推辩就是借用对方的话题、观点和思路,或者是他人的证据反驳对方论题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使用者思维敏捷,深谋远虑,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积极反驳,使对方处于无言以对的被动位置。
借言推辩与共识推辩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所借之言并非是双方都共同认可的观点,其妙处是借题发挥,使对方的言辞或观点成为驳倒对方的论据;而后者的共识是双方都认可的原则,是深入讨论某一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例如,有一次周恩来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会晤,批评他在苏联全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赫鲁晓夫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就当时颇为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攻击。
他说:“你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当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周总理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听到这些话,周总理只是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此言一出,使赫鲁晓夫十分尴尬而不得不自吞苦果。
周恩来在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以对方的问题为起点,提出另一个问题,使原来的恶意改变方向,成为对方攻击其自身的有力杀伤武器。他并没有就人的阶级出身与阶级立场问题进行辩论,如果这样做,其结果是对赫鲁晓夫的问题反击力度不够强硬,也达不到理想的反驳效果。
在外交场合中,某些敌意或者诘难往往不是直接显露的,提出的问题则是绵里藏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英国的一位名叫安东尼·格雷的记者被红卫兵关押两年,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欧洲人对此事议论纷纷,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后经周总理的努力,安东尼·格雷才得以释放。在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就此事对英国代办真诚而友好地用英语说道:
“好啊,格雷放出来了,他自由了。”
可是,英国代办却话里有话地回答:“是的。但是,他还没有离开中国。”也就是说格雷虽然不被关押了,但是他还并不自由,因为他没有离开中国。这句话显然是对中国进行的指责和诘难,有损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周总理这时并没有顺着对方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借着“他还没有离开中国”这一话题,顺水推舟地提出:“好嘛,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留下来。”似乎这位代办前面的回答有请求让格雷继续留下来的倾向,而周总理的回答则是宽容地予以应允,使英国代办的诘难没能发挥任何作用。
周总理对前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口否认或回绝,而是顺着对方的话题或思路,巧借话题进行辩驳,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不失大国总理的风度,维护国家的尊严,又得出令对方不得不接受的结论。
(十六)顺势巧辩
顺势巧辩是指在辩说活动中,根据对方提出的论点形成的态势,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对方给予反驳,使之转势为被动。
这种方法要求辩者要思维敏捷,捕捉力强,随机应变,语言表达准确和贴切。
我们看一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1.查票员的职责查票员来了,杰弗逊先生突然发现月票忘在家了,他想用俏皮话搪塞过去,就对查票员说:
“我不是故意逃票的,你看,我的脸就是车票。”
查票员不肯放过他,板起脸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对不起,先生,我的职责是在车票上打孔。”
查票员在这里对杰弗逊先生没有购票的行为不是直接说给予什么什么处罚,而是抓住杰弗逊先生所说的“我的脸就是车票”这句话,借题发挥成“我的职责就是在车票上打孔”,推演下去就成了你的脸是车票,我只有在你的脸上打孔了。
结果我们可想而知了。
2.死海的由来有个爱吹牛的导游员,不管对游客们讲些什么,最后总要念念不忘地提起他的父亲: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文化宫是由我父亲主持建造的。”
“这里是政府大厦。……附带提一下,这幢大厦是我在父亲主持下设计的。”
来到死海边,这位导游又喊道: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死海边,这死海……”
“我们已经知道了”,还没等他说完,一个旅游者就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话,“它是你父亲打死的!”
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是每一个人都厌烦的不良习惯。针对导游员的这种作法,那位游客捕捉到他的吹嘘的关键点——凡事都要提及他的父亲,不失时机地把死海的由来,以讽刺的方式接继导游员的话题,得出“它是你父亲打死的”的结论,十分刻薄地揭穿了导游员好虚荣、爱吹牛的作法,收到了比说上十句话还好的效果。
在使用顺势巧辩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承接对方的话题时要抓住关节,恰当适度地将态势扭向不利于对方的方向。在语言运用技巧上,要恰如其分地改变原意,使对方无言以对。
(十七)巧妙应对
巧妙应对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或幽默含蓄的方式回答对方提问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要求是:
1、适时适势应答,准确地表达本方的思想,驳斥或说服对方;2、回答方式上要因辩题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