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而深广,山容万木而葱茏。真正的雄辩家,是从来不怕修正错误,也从不拒绝接受哪怕是来自论敌的正确意见的。
(四)当头棒喝技巧
“棒喝”原是佛教禅守用语。禅宗师父常趁禅僧提问时予以当头一棒,或厉声一喝,以考验其对佛理的理解程度及有无慧根。
后来,“当头棒喝”又有了转义,即借施予严重警告或打击,以警醒执迷不悟者。
“棒喝挫敌”法雄辩技巧正取其转意,意指在洞察世情,或判明论敌执论的要害后,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迷悟者或论敌以“当头棒喝”,使之或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或如警钟震响,迷途知返,从而给他一个下马威,夺得论辩的主动权,取得先声夺人的雄辩奇效。
1912年,法国人维克多·格林尼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出身于有钱人家,从小生活奢侈,不务正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的“二流子。”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年轻美貌的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实实在在地给他当头一棒。
骄横的格林尼亚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漠,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却使他像一个昏睡不醒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他留下了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了家乡。
信中写道:
“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
果然,八年以后他成了著名的化学家,不久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蒙受耻辱,软弱者因之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而意志坚强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战胜和洗刷耻辱。格林尼亚正是这样的人。
据说格林尼亚获得诺贝尔奖后,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写信者正是那位羞辱过他的美丽姑娘。
“棒喝挫敌”法实为雄辩技巧“开场法”之一,应用得当,它能挫败论敌的锐气,使其攻势减弱,一蹶不振。
(五)一语定音技巧
在论辩中,透彻详尽的分析是打动对方的好办法,而有时简洁明快的一句语,就可以把意思说明白,而且达到给对方深刻印象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一语定音的雄辩技巧,即“简洁明快”法。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壮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莱特兄走向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谈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立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这样的一句话,给听众留下的将是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有这样场面: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
谈判破裂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深叹说:
“这是天意。”
周恩来立即气宇轩昂地说:
“不,这是民意如此!”
张治中的一句话,对国民党政府作了一定的批评,认为“天意”不可抗拒,实则是说国民党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而周恩来的话则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赞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事业,必然要消灭旧的反对政权。
两个人都只有一句话,代表各自的思想态度和对形势的评价。
一句话,尤其带有本质揭示意义的一句话,可以使对方明确说话者的立场,也可以看出论辩者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第一次会见英国首相丘吉尔时,他向丘吉尔说:“再见。”
丘吉尔很敏捷地回答说:“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荷兰总理说:“再见”,显然表示他的临时政府将不继续在伦敦驻下去,他们告别英国,返回祖国。
丘吉尔当然希望他们能回国去领导人民。因此,其他的话都是多余的了,丘吉尔理解并赞赏荷兰总理的这个“再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句有份量的话,确能在论辩中起重要的“定音”作用。
(六)点石成金技巧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相识。有一天,犬养毅问孙中山:“我真敬佩你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治推翻。”孙中山回答得毫不犹豫。
“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你最喜欢什么?”
这样的提问,显然带有斗智的意味。
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答道:“Woman(女人)。”
犬养毅拍手叫道:“很好,再其次呢?”
“Book(书)。”
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这是很真实的话。我以为您会说最喜欢书,结果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您这样的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孙中山的话引起了他的兴趣,犬养毅以为发现了一个“秘密”,这时作为辩说的这一方,犬养毅解除了“戒备”。接着,孙中山很巧妙地“长驱直入”,把他给说明了。
孙中山说:“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着品或玩物,充其量作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词,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却不珍惜这种爱,践踏这种爱。”
这段答辩是耐人寻味的。开始孙中山说“Woman”,当然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个人感情方面的爱,因为还没有解释其含义的时候,这句话的直接意义是可以作狭义理解的。孙中山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特点:“爱”,也可以解释为广义的尊重、热爱、珍惜、敬服。因此,孙中山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析解时,就阐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而且表现了他深沉的思考。
(七)假痴不癫技巧
假痴不癫,作为一种政治权术,意旨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装疯卖傻,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用于军事斗争,常作为老成持重的谋略,能而示之不能,知则示之不知。
在论辩中,“假痴不癫”法也是雄辩家常用的雄辩技巧。先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中,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制成了原子弹。可是,斯大林却毫无反应。许多人事后回忆说斯大林似乎有点聋,没有听清楚。
事实上,斯大林听得一清二楚。会后他对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这说明斯大林是在用“假痴不癫”来对付对方。装聋回避对方的问题,掩盖自己行动。
由此可见,“假痴不癫”就是在论辩中沉着冷静,假装糊涂佯装不知,不露声色地暗中筹划,或不露声色地反驳。
论辩中运用“假痴不癫”的雄辩技巧可以装聋、装疯、装哑,也可佯装糊涂。这种佯装糊涂的特点是假意对对方的提问不了解,或故意曲解对方的含义,从另一角度去答问。请看!
——我想,现在该确立我们的关系了。
——我们才认识一个月,你一定是在开玩笑。我这个人不太习惯开这种玩笑。
妻子为了向丈夫证明酒的危害,把一条蠕虫放进酒里,虫死掉了。她问丈夫:“你看,这说明了什么?”丈夫答道:“如果喝了酒,肚子里就不会有蛔虫了。”
对于那些不讲礼貌的人,“假痴不癫”法是良药,是一贴清醒剂。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突然一笑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
(礼)?”小伙子满面羞愧,上前施礼后说:“请教老伯……”。
“假痴不癫”法,还包括装醉,以“醉态”掩护,以“醉话”
出击,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和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现象。
在论辩中,运用“假痴不癫”这个雄辩技巧要注意的是,戏要做得象,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
(八)暗渡陈仓技巧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兵家的谋略之一。它反映了兵家对“明”与“暗”的认识。要暗渡陈仓,必须以明修栈道为掩护,去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即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在这里固守时,便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论辩中借用此法,就是强调在论辩过程中,明里回避或承认对方的论点,暗里却将对方的观点驳回的论辩技巧。这就是“暗渡陈仓”的雄辩技巧。
请看这样的一个法庭论辩:
一名汽车司机在法庭上说:“我只是喝了一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判处你7天监禁,而只判你拘留一个星期。”
这位法官的驳斥,明里是回避了是否“喝醉了”的问题,但暗地里指出,在法律上不应该把“行车前喝酒”同“喝醉”加以区别。换一句话说,法官暗里驳斥了在法律上把“行车前喝酒”
同“喝醉”加以区别的谎谬说法,认为这如同把“7天监禁”和“拘留一星期”加以区别一样荒谬。
“暗渡陈仓”的雄辩技巧关键的是如何示“明”而“暗”击,用“明”吸引对方,在对方没有防范之时,给予一个有力的“暗”击。
有这样一则趣闻。某文物店,一位外宾在一幅古画前留恋驻足。一位老店员用流利的外语和他交谈,把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介绍得引人入胜,外宾兴味盎然,为之录音。
谁料老店员呷了一口茶,坦然地说,不过这幅不是真品,而是仿制品,外宾为之一惊,大失所望。那位老店员话锋一转:
“真品只有一幅,为国家所珍藏,仿制者为原作者的得意门生,不但假可乱真,还仿中有创,这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仿制人也是高手,他的作品也是艺术珍品。”
老店员用“暗渡陈仓”的技巧使对方出高价买下这幅画。
(九)无中生有技巧
无中生有,本意指凭空捏造,栽赃陷害。兵家运用此计,就是采取虚虚实实的办法,陷敌于判断失误和行动失误的苦境。一般来说,“无”即指迷惑敌人的假象,“有”就是在假象掩盖下的真实行动企图。
论辩借用此法,是为制服对方的虚假而采取的以假对假的技巧。论辩中,当发现对方论题、论据或论证方式虚假时,可以不作正面反驳,以真驳假,而是以假对假,无中生有,凭空造出某一论据去对付对方,从而达到制服、驳倒对方的目的。就是“无中生有”法。
有一个波斯商人,因外出经商,有一天将一百磅重的铁寄存在邻人家中。
“我的铁呢?”他回来时问道。
“你的铁?没有了!一只老鼠全把它吃光了。”
那商人听了这种怪事感到惊奇,可是表面上却装着相信的样子。过了些日子,他把那背信的邻人的孩子偷偷拐跑了,然后请孩子的父亲吃晚饭,邻人谢绝了,哭着对商人说:
“我恳求你,免请了吧!任何乐趣对我都没有意思了。我有一个儿子,比我自己的生命还宝贵,我只有这个儿子,现在呢?人家给拐走了,可怜我的苦命吧?”
那商人说道:“昨天下午黄昏的时候,一只猫头鹰飞来把你的儿子抓去了,我看见猫头鹰带着他飞向一所老房子。”
孩子的父亲说:“我怎么会相信一只猫头鹰可以抓走一个孩子呢?我的儿子必要时还可以捉住猫头鹰呢。”
商人道:“在一百磅重的铁都可以给一只老鼠单独吃光的地方,发生了猫头鹰抓走一个五十磅重的孩子的事情,难道你觉得奇怪吗?”
邻人明白了商人“无中生有”的用意,把铁还给商人,商人也把他的儿子交回给他。
(十)环境创造技巧
论辩,要注意环境是否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论辩环境和气氛,就要设法创造。这就是“环境创造”法。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发生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在同一时间讲话,慢慢使噪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这像一场骚动,一次起义,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这时间大叫一声,叫人们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是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压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可是我懂得其中奧妙。您得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听得非常起劲。我就用低声说话。
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以外,什么声音都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人之多。坐在我旁边的是×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着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会吓你一跳,跳出美国。”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上起义般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地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地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先生不作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的邻座讲的故事快讲完了。……我听到他说,‘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了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叫唤,哀求着把她的颈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可怕地猛然一划………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为什么他要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应把教训记在心上,从此要讲些理,顾念顾念人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人家一个一个地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他们同意了马克·吐温的意见,晚上其余时间里,大家都过得高高兴兴。
谈起这件事,马克·吐温非常得意。他说:“我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时候比这次更高兴的了。这主要是因为新的条件使我能够维持秩序……”
马克·吐温的高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机智地创造了一个可以讲理的环境,才把那些人说服了。试想,在“起义”般的哄声中,尽管马克·吐温有幽默大师的才能,也不可能把那些名流一举说服。
(十一)比喻说理技巧
诗歌离不开“赋、比、兴”这三种基本手法,已是普遍的文学常识。比喻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文学手法,而聪明的雄辩家们也同样离不开说理深透的各种比喻手法,使深奧的道理变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增加论辩的说服力,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比喻是新异性与可接性的统一。关键在于选择的喻体要和本体有十分贴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在没有用比喻联系到一起时看起来相距十万八千里,而一旦被说者联在一块儿,又是那么贴切,贴切得似乎只有二者联系到一起才是最好的比喻,也就是说,似乎具有独一无二性。
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要用一个比喻将这样高深的理论说清楚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晚年的爱因斯坦是这样对向他请教的青年学生们解释相对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