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校园口才艺术全书
11421100000013

第13章 演讲的口才艺术(3)

俗话说,话需通俗方传远。演讲既然要宣传人、影响人、教育人,讲出的话就应当是通俗易懂的。因为演讲的时候,语言稍纵即逝,如果不通俗明白,听众听不清楚、不理解,那就影响了演讲的效果,阻碍了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

演讲稿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呢?

第一,要口语化。怎样才能做到口语化呢?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己照稿讲一讲,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比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就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比如,“当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顺耳。至于句子的长短问题,由于演讲是用嘴进行的,有较多停顿,因而在演讲中就要多用短句,这样既清楚明了,听众也容易记住。当然也还要注意整句和散句,两者各有优点,结合使用最好。最好是尽量不用倒装句,改换或删去不易明白的文言词语和生僻成语,这些都有助于演讲语言的口语化。

第二,要个性化。所谓演讲语言要个性化,也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气质。怎样才能做到演讲语言的个性化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他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要想使语言有个性,还要下苦功学习语言,并且要用规范化的语言。

——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不用生造的词语。

——恰当地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

——用浅显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

第三,要说自己的话。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话。

这样的语言乍听起来挺“新鲜”,其实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加里宁曾明确指出:“为什么你们在发言中,总是力求用现成的公式来讲话呢?……什么叫做现成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套话,你们就不能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讲话,那就会讲得不很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而且容易懂。”要用自己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只要肯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同样可以说得精巧,富有吸引力。

第四,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

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用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

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饱含着作者无限痛苦的感情。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在一篇讲话中,为各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画像”:“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上级、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在风趣中把各种官僚主义者展现出来,使他们形神毕露。

总之,只有注意演讲稿的语言表达技巧,并能纯熟地掌握和恰当地运用它们,才能写出好的演讲稿。

2.讲究逻辑结构

写演讲稿,组织结构、顺理成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因为我们的演讲都是为了说服听众的,要说服,就不能没有层次结构,不能不依靠逻辑的力量。

演讲稿最普通、最有成效的构造方法,是将它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这样的构造方法,既可以使演讲的撰写有所遵循和不至于太吃力,又有利于启发听众的理智和感情,使听众能把握全篇。

(1)开头

也叫导论,同一般的文章开头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写演讲稿时十分费心费时的一笔,它往往决定着一篇演讲稿的趋向,为演讲写下“调子”。

(2)中间部分

即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躯干”。它的作用在于就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论证和分析,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阐明观点,说服、教育听众。这部分的写作要求条理清楚,意思明白,合乎情理,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要变化有序,生动感人。

(3)结尾

它也是演讲稿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

俗话说:“编筐编萎,难在收口”。演讲稿的结尾是不容易写好的。它要求写得切实、清晰、干净利落、深刻有力,而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3.注意的问题

除了上述语言、结构方面的写作技巧之外,起草讲稿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先动脑,后动笔

尽管在编写提纲时已经考虑了各部分的内容,但那毕竟是粗线条的,真要起草初稿了,就要在动笔之前再仔细考虑一下每个层次、每个段落如何表达。比如,具体如何开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地方粗讲,什么地方细讲;什么简单讲,什么重点讲;怎样突出重点,怎样过渡照应,怎样结尾等等。总之,“先思而后行”才能事半功倍。

(2)前呼后应,一脉贯通

在起草初稿过程中,演讲者的思路要清晰,能把握要领,明了纲目,使整个演讲稿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语脉上都做到前后连贯,通篇顺畅。

(3)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起草初稿时,先不要考虑修改问题,而要轻松自然地写下去,最好能一气呵成。切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

(七)修改初稿

演讲稿草稿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说,演讲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

1.修改的内容

(1)从主题(思想、观点、意向)着手

首先要看看你确定的主题是否健康、正确,再看看文字是否把你的主题表达出来了,是否充分,是否新颖,有无片面性。有时即使主题正确无误,在修改时也会出现一些预想之外的闪光思想和语言,比原来的要深刻和精彩,因此,修改就是弥补和扩展发挥的极好机会。

(2)审视结构

从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看,结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开头、正文、结尾是比较明确的。修改时主要审视的是正文部分。主题有了变化,结构必须随之变动,即使主题没有什么变化,由于起草时只是作为一种构想写出来的,一旦落实在纸上,反复审视、推敲,就会发现一些毛病,如逻辑性不强,前后位置不当,层次不清,上下文重复,材料和引文用得不是地方,段落衔接不紧密等,这些都需要重新调整和修改,有时还要“动大手术”。

(3)推敲润色语言

修改演讲稿的目的,一是减少语言方面的毛病,二是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在草稿上,由于当时意念完全集中在主题的表现、事件的陈述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及语言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句子残缺、用词不准、丢字错字等,都需要修改,这是其一。其二,按平时定型的习惯写稿,易出现书面语言较多的倾向,如句子太长,诗歌化、散文化等,只有经过修改才能保持演讲语言的特点。

推敲、润色语言的主要目的是:

①把话说得明白。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一句话表示不明白就有可能使交流中断,甚至会影响下面的交流。做到把话说明白,首先要做到把话说正确,即选择意义恰切而确定的词语。其次要用现成的、通行的话。再次是用简明易懂的话,方言、术语尽量少用或不用。

②把话说得有力。有力是指每句话、每个词都讲的是地方,与语言环境配合得好。这与演讲者的思想修养、文字功夫有关。

③把话说得动听。动听就是使听众愿意听,这是作用于听众感情的结果。要让语言动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用词造句的感情色彩和韵味,表现出诚恳、热情、振作的风貌,利用词句自身具有的那种和谐优美的韵味,把话说得流畅、响亮、生动。

2.修改的方法

(1)反复修改

演讲稿的修改方法与一般文章的修改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对于比较重要的演讲稿不妨多看、多改它几遍,力求完美无瑕。

(2)边讲边改

就是一边讲、一边改,一边改、一边讲,手、口、耳并用。用嘴讲,可以使句子简洁、顺口、有韵味,符合口语特点;用手写,可以去掉口语中啰嗦、重复等毛病,使之精炼、准确,达到文学化的要求;用耳听,可以发现那些纸面上虽然顺畅但听起来费解,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句,可以发觉那些意义相近而平仄却不相宜的用语。对这些部分的修改,有助于达到入耳、动听的目的。

修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绝对满意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就应争取一直修改到演讲之前,有机会就一边讲,一边改,使之更加成熟。反复多次之后,嘴里讲的、手中写的、耳朵听的就会完全统一了。这样,上台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临场不慌,即使有临场发挥的成分也能得心应口,不会使结构紊乱。边讲边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免去念稿、背诵之苦,因为你讲的是你写的,写的也是你讲的,讲熟了也就成为你胸中的东西了。只有这样,你才能神情自若,从容不迫地发挥态势的作用,同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保持演讲的顺畅,提高演讲效果。

二、演讲语言的修饰

(一)口语直白通俗易懂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之处,一是诉之视觉,可以仔细察看、辨认、思索,一是诉之听觉,只能在听清听懂之后再理解。通俗易懂,是演讲语言的一个特点,即用听众熟悉,能马上理解的语言,把要讲述的内容,用浅显明白的话语表达出来。避免采用生涩、艰深、奥僻的词语,避免引用不好理解的古文和诗词,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学术名词。总之,语言要明朗化、浅易化、大众化。著名的演讲大师都是非常注意这一个特点的。

请看1972年周恩来总理欢迎尼克松的演讲词:

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目前,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争取和缓紧张局势,已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相信,我们两国人民这种共同愿望,总有一天是要实现的。

周总理的演讲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演讲,但他的演说辞却非常口语化,而且很通俗。听起来很直白,但并不浅显,因为它蕴含了深刻的内容。

我们再看一个学术演讲的例子:

鲁迅先生在《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中,曾提到一种叫“五石散”的药,鲁迅先生就对此进行了解释:“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鲁迅先生就是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说,使听众对原来不熟悉的“五石散”有了清楚的了解。

(二)简短有力信息量大

就文体来说。演讲属于论说文体,虽然也讲事实,也有描述、抒情,但那些只是手段,议论才是总体特点和要求。它总要阐明自己的主张、见解与态度,或者申诉,或者解说,或者动员,或者鼓励,或者阐明,总之,都是在说理。

演讲又是用口语面对面的说理,不能像书面语言那样写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也不能像书面语那样采用论证严密,附加成分多的长单句,分句多的长复句。因为句子太长,严密倒是严密,但是,听众的听力跟不上,不容易连起来理解、掌握句子的整个意思。正由于这两点,带来了演讲口语的另一个特点:简短有力。

请看罗斯福1941年12月8日的一段演讲,题目为《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诸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岛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的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罗斯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日本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行为,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卑鄙无耻和野心勃勃的丑恶嘴脸。

简短有力的特点,不仅是指语句简短有力(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指篇幅简短有力。请看郁达夫的一次演讲:

本人今天要讲的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个字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的,如我现在所说的就是这个原则。

不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或者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

完了!”

郁达夫的这篇演讲词,全文不足一百字,真是“超短”趟的。

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组织严密,语言痛快淋漓,真不愧为大作家。将近一百字抵得上几千字!著名的演讲,如恩格斯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林肯的《我们在此立下誓言》(《葛底斯堡的演说》),尼克松的《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尼克松1969为宇航员首次登月成功的演讲),孙中山的《以固有道德“济弱扶贫”》,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全文和语句都是简短有力而又信息量大的典范。

(三)注重幽默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约翰·哈斯灵指出:“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过程。”

幽默是“humour”的音译,它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去揭露生活中的乖讹,揭示生活的哲理,让人们得到某些启迪。它最显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卡耐基指出,人们在笑声中可以发现严肃、美好、善意及崇高的印迹。

生活中的幽默,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减少许多烦恼、痛苦和不和。

演讲中运用幽默,可以打动听众,使听众心里欢畅,使全场气氛活跃,能加强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注意力,加深听众对演讲的深刻理解,有时还可以化险为夷、化敌为友。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经常使用幽默。有一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学的阶级性”的学术专题讲座,鲁迅先生用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农村姑娘作媳妇的比方,通俗地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因阶级不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使青年学生们在笑声中顿开茅塞。

鲁迅先生在广州做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的演讲中,讲到曹操当权,人们说话没有自由,孔融被杀,指出曹操出尔反尔的时候,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