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天津
11420000000001

第1章 解放天津的战略意义(1)

战役造始

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中实施的一个战略性的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组成的三大战役,是决定国共两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和雄才大略,适时地于1948年11月16日发出了关于举行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和平张线作战部署的电令。规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同进行平津战役。

这时,辽沈战役刚结束14天,淮海战役刚开始10天。按照一般的战争指导规律,东北野战军在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后,需要休整、补充、整顿几个月才能入关作战。蒋介石、傅作义都判断:东北野战军需有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要到1949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

东北野战军80万胜利之师待机入关,孤悬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是守是撤,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

蒋介石的企图是: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加强长江防线,巩固江南,或加强徐(州)蚌(埠)会战力量。

傅作义则恐其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不敢南撤,准备暂守平津,不得已时西退绥远(旧省名,今内蒙古中部地区)老窝;

同时,还想与共产党谈和,成立华北联合政府,以保存实力。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看到蒋介石难以扭转败局,积极策动国民党内部的倒蒋活动,并大力扶植地方实力派。傅作义也是美国政府企图扶植的对象之一,这种情况助长了傅作义扩充实力,固守平津,以观时变的打算。

由此可见,蒋介石、傅作义、美国三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研究华北作战对策。傅作义应召飞抵南京,刚下飞机,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便转达蒋介石要他率部南撤,并许以“东南军政长官”之意。

傅作义心中十分明白,几十万军队南撤,谈何容易,没等撤出,恐怕就被解放军打得差不多了。为了使蒋介石不逼得太紧,他以进为退,在会上以主战的姿态,提出“固守平津塘倚海作战”的主张,力陈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非不得已时,不应南撤。

傅作义的慷慨陈词,又勾起了蒋介石反败为胜的幻想,因为若能保住华北,固守平津,钳制东北、华北野战部队南下,对南线作战也属有利。据此,蒋介石确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沽,以利尔后行动的方针。

会议一结束,傅作义马上飞返北平。为集中兵力,加强平津地区的防卫力量,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等地,对防御部署作了如下调整:

以第17兵团5个军16个师,防守天津、唐山、塘沽、廊坊一线;华北“剿总”率第4、第9兵团6个军18个师,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县、涿县等地;以第11兵团1个军8个师(旅),防守张家口、宣化、怀来一线。

这样,傅作义集团除在归绥、大同两个孤立的地区分别部署1个军和1个师及地方武装外,将其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地方武装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塘沽、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千米的铁路沿线上。

其部署的特点是,蒋系部队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傅系部队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以西地区。

蒋介石、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线上,但蒋介石、傅作义两系部队,仍然各有打算,即在战局不利时,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傅作义一面准备在3~6个月内扩充20万~50万部队加强防御力量,一面在归绥(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屯集粮草、作战物资,作退回其老巢的准备。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洞察形势,马上识破了傅作义在固守平津的同时,又想西退的心态,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制定了作战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定下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心,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不使敌人逃跑。”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日复电,遵令于22日出发(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3日出发)。

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抑留、抓住敌人。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仅靠我华北军区的现有兵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敌人。

东北野战军于11月23日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迅速建立起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的战役部署。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军)等共计80余万人,拥有火炮500余门,坦克、装甲车40余辆;华北野战军第2、第3兵团7个纵队(军)等共13万余人;连同东北华北参战的地方部队,参战总兵力达100万人。以百万大军与傅作义集团50余万部队作战,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战场上占绝对优势。

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和断敌退路,毛泽东指挥东北华北野战军,对傅作义集团首先建立起“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役部署。在完成战略包围,战役分割后,逐个解决敌人。

1948年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攻击,在怀安、洗马林地区歼敌一部,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帷幕。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态势。傅作义未判明这是平津战役的开始,还以为这是华北部队的一次局部行动,而遂令其主力第35军及第104军第258师分别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第104军西移怀来等。第一步就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计,将其主力第35军调出北平,使其有去无回。

东北我军先遣兵团的行动,使傅作义大为震惊,他以为我军将会直取北平,急令几天前西援张家口的第35军向北平撤退。

1948年12月22日,我华北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敌第35军15000余人。24日,华北第3兵团收复张家口,全歼敌第11兵团5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共54000余人。连同外围作战在内,这次历时25天的战役,我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队共歼灭敌人65000余人,自己仅伤亡2900余人,以极小的代价,打了个大歼灭战。

这样,整个大同以东,直至北平,全被我人民解放军控制,傅部向西突围已经不可能了。

新保安、张家口两战,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已基本被全歼,进一步促使他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这时,敌军除在平绥线和平、津外围被歼的以外,在北平有20余万人,在天津有13万余人,在塘沽有5万余人。

我军的战略布局,原来是首先解放塘沽。因为北平、天津都是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使古都名城和几百万人民免遭战争破坏,开始准备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歼灭小的,孤立大的,做出个样子,迫使平、津守军放下武器。

但是,后来根据对地形的侦察,塘沽附近四周开阔,河流、盐田很多,而且冬不结冰。既不便于构筑工事,又不便于展开兵力;同时塘沽背面靠海,守敌侯境如的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如果首先攻击塘沽,难以把守敌全部歼灭。这时,平、津守敌又表示不愿接受人民劝告,企图顽抗。首先攻击塘沽,就将拖长解放平、津和解放全华北的吮间。

根据这一情况,党中央、毛泽东改变原来意图,决定首先攻打天津之敌。

东北野战军立即组织天津前线指挥部,林彪、罗荣桓首长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负责指挥攻打天津。

刘亚楼一向以干练著称,他根据天津的地形、河流情况以及敌人兵力部署,决定以5个纵队22个师夺取天津,以4个纵队东西对进,采取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天津围城兵力,达34万之多,几近3倍于敌,解放天津的条件成熟了。

刘亚楼风趣地说:

“我们这34万大军就像一只牢固的铁笼子,天津之敌就是一只老虎,就是困我们也要把他们困死在里面。”

作战部署很快获中央军委批准。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电示: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

这一决策,为夺取天津,进而夺取北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9年1月14日10时,随着天津前线司令部刘亚楼司令员一声令下,我34万大军发起了对天津守军的总攻。千门大炮首先“发言”,连续40分钟天崩地裂的轰炸,敌主要防御工事被摧毁。紧接着,我大部队进行突击。战至15日15时,全歼守敌13万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17日,塘沽守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5个师5万余人乘船南逃,其后尾3000余人被追歼,塘沽解放。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相继解放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第4、第9兵团部,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陷于绝境。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平津战役发起后,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的敦促下,傅作义先后于1948年12月15日、1949年1月7日和1月13日,三次派代表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经过三次谈判,傅作义终于在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2日~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这一举动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000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000人。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从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傅作义部在绥远的部队共8万余人于1949年9月19日通电起义,走向光明的道路。毛泽东又成功地创造了“绥远方式”。这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新发展,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最佳战略。

毛泽东筹谋华北大战

1948年11月2日,歼敌47万的辽沈战役宣告结束。这一伟大胜利,使得敌我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开始超过对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成为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可以入关作战。被华北军民孤立于北宁路、平绥路的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的联合打击,惶惶不可终日,犹如“惊弓之鸟”。发起平津战役的条件业已成熟,华北决战的局面开始出现。

为适应革命战争的发展需要,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作出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战略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刘少奇兼第一书记,薄一波、聂荣臻分别任第二、第三书记;

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任第二副司令员,肖克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这时,华北野战部队已发展到3个兵团、11个步兵纵队、33个旅(包括2个炮兵旅),连同地方部队总计46万余人。

此时,华北国民党军已被孤立于北宁路的山海关、唐山、天津、北平,平绥路的张家口、大同、归绥(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点线上,这种局面,对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北野战部队对国民党军实施分割、包围、歼灭极为有利。

中共平津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平市的领导人在一起。从左至右为叶剑英、罗荣桓、彭真、薄一波(背向者)、林彪、聂荣臻、董必武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傅作义合谋调集第16军、第35军、第44军、2个骑兵师及爆破队,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和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企图以此摆脱困境,从危机中找转机。这一行动被我军发觉后,10月29日,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连发三电,通报敌人企图偷袭平山、石家庄的情况,商调位于锦州以南塔山的东北第11纵队,进至蓟县、三河地区,威胁北平,策应华北第2兵团粉碎敌偷袭石家庄的企图。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接电后,立即决定以第4、第11纵队和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由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先遣入关作战,敌偷袭部队遭到我华北第7纵队和地方部队的阻击,又发现华北第2兵团已赶到曲阳、完县一带,既不能前进,又恐被切断退路,遂即撤回。

聂荣臻和程于华、彭明治、黄志勇、刘道生、刘仁在东北第2兵团指挥部蒋介石、傅作义此举,不但未能扭转危局,反而加重了危机,东北先遣兵团10万大军迅速入关,为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作了准备。

1948年11月初,东北卫立煌集团在辽沈战役中被歼,全国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接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战略决战进入高潮。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