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妇女常见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418300000012

第12章 妇女更年期护理(3)

更年期妇女的乳房自我检查

乳房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方法简单易学,能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据统计资料证明,通过自我检查发现的乳腺癌多数是属Ⅰ期癌,而在洗澡、更衣或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大约60%的乳腺癌是属于Ⅱ、Ⅲ期,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所以说要提高早期乳腺癌发现比例,就是依靠广大妇女自我检查,这是一种最切合实际、最有裨益的方法。

怎样检查自己的乳房:(1)察看乳房:自己直立位站在镜前,双手举起,察看自己的乳房,注意乳房表面有无局部隆起、凹陷,以及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然后将双手叉腰,用力撑在腰髋部。

使胸肌紧张后对着镜子察看双侧乳房有无变化,特别注意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如有不对称的改变,就应高度重视,并到医院就诊。(2)触摸乳房:触摸自己乳房要采用不同体位,首先是站立位触摸,即洗澡时,先将乳房皮肤表面淋湿,再擦上肥皂以滑润皮肤,有利于触摸及发现异常情况。此时用右手触摸左乳房,左手触摸右乳房,注意乳房上有无局部增厚或肿块。触摸乳房的另一种体位是平卧位,即自己平卧躺在床上,假如触摸右侧乳房则在右侧肩背部垫一个小薄枕头,并将右手放在头后,这样可使自己的乳房组织比较均匀地平铺在胸壁上便于触摸。触摸时用左手四指并拢。平放在右乳房上,轻轻触摸之,并按一定方向和顺序触摸及做圆周按压转动,最后挤压乳头,看看有无液体流出,继后触摸右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右侧乳房触摸完毕,用同样方法触摸左侧乳房、乳头及左侧腋窝淋巴结。

乳房自我检查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才能达到自我检查,自我发现乳腺癌的目的。(1)检查目的要明确。检查时要注意发现乳房外形有无改变,或有无局部隆起、凹陷、红肿及其他改变,乳头有无凹陷及溢液,如有异常变化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凹检查方法要正确,用手触摸乳房的正确方法是手掌平伸,四指并拢,用最敏感的食指、中指和无明指的末端指腹轻轻触摸、滑功,或大面积揉按,也可用中指固定,其他两指触按,但不可以用手抓捏乳房,因为用手抓捏会将肿块与正常腺体混淆一起,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2)检查范围不能遗漏,触摸乳房检查要注意范围。

乳腺的实际分布远远超过乳房隆起的部分,隆起外围的上下左右均有很薄的腺体延伸出来,特别是乳腺的外上部可延伸至腋下,切切不可遗漏。因此,检查的范围应包括整个胸前。(3)检查时注意体位的选择。如下垂的乳房应选择干卧位检查,避免下垂乳房的乳腺组织掩盖乳房下方的小肿块,干卧位时就容易暴露乳房下方的肿块。(4)检查时间要适时。乳房检查时间应包括检查间隔时间及月经周期中最合适的检查时期。一般是3个月自我检查1次,如果已经发现乳房上有肿块,应每月检查1次,30岁以下青年女性及多次检查无异常发现的女性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半年。在月经周期中,自我检查乳房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后7~10天最合适,这个时期是乳腺生理上最“平静”的时期,乳腺组织质地柔软,腺体较薄,容易发现异常。

冠心病发生的原因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后的结果,更年期后妇女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弹性纤维日渐减少,动脉内壁有脂类物质沉积,动脉逐渐硬化。当冠状动脉内壁有脂类物质如米粥样斑块沉积而凸出到动脉管腔内,就使管腔狭窄或堵塞,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流受阻,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并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或猝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引起动脉硬化?主要与人体血液内存在的脂质(简称为血脂)成分异常有关。血脂包括胆固醇(包括游离及脂化两类)、甘油三酯(也称中性脂肪)及磷脂等。这些脂质在血液中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后,才能进行循环运转。血液内的脂蛋白有4种,即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即β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即前β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即α脂蛋白)。由于这4种脂蛋白的结构、代谢、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不相同,因而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也不一样。乳糜微粒是一种来自食物的脂肪颗粒,主要含外源性甘油三酯,由于颗粒大,不能通过正常或有损伤的动脉内壁,因而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无关。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与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内源性甘油三酯)极易穿透损伤的动脉内壁,并沉着在其中,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继而引起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少,颗粒又很小,能自由地进出动脉壁,不但不会沉积其中,相反还能将沉积在动脉壁中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因此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假如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受阻,产生了心肌缺血和缺氧,就产生了冠心病。因此,冠心病的妇女血浆内低密度脂蛋白质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偏低。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引起,除了上述所述的脂质代谢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之外,还与遗传、饮食习惯、吸烟、高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又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还证明了冠心病与行为、性格也有关。一种人表现容易激动,稍有不痛快就会大发脾气,引起肾上腺素分泌过高,另一种人虽然也易激动,但往往能压抑自己心情,即使内心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

这种人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最易患冠心病,病变发展也快。实验室研究资料又发现,这类行为性格的人,血胆固醇一般较高,甘油三酯也增高,凝血时间缩短,血管内红细胞流动缓慢,这些都是促进冠心病发病的因素。

妇女更年期后易发生冠心病

青年妇女冠心病发病率低,即使是发病其病情也轻,而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明显上升,与同龄男性发病率几乎相同。

为什么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会上升呢?大量研究资料发现,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生率上升是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影响血脂的代谢有关。雌激素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加20%~30%,并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促使胆固醇从组织中进入血液,然后再进入肝脏代谢排出,还可从血管壁清除胆固醇,增加脂蛋白分解,抑制脂蛋白合成,并作用于载脂蛋白的受体,使其充分摄取脂质并清除之。在绝经后,随着雌激素降低,心脏的这些保护作用也随之减弱,促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产生非炎性的病变,使血管壁增厚和变硬。在早期动脉血管内膜出现小斑块,当脂质积聚过多。斑块的范围可扩大到内膜的表面,继而突出到血管腔,使血管腔变窄,影响心脏营养,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心跳过速或过缓,如发生心肌梗塞就会出现突然心绞痛,梗塞面积大会发生猝死。

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率上升除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如更年期血管神经功能不稳定,对脂质代谢的调节及动脉壁的功能可能产生影响。此外,在这一年龄段妇女,糖代谢异常、肥胖和高血压等在部分妇女中也常发生,这些因素可间接影响脂质代谢和动脉壁的完整性,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引起血管腔狭窄。这些因素都成为更年期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预防冠心病的方法

预防冠心病首先要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最关键是防治脂质代谢异常。

前面所说的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与冠心病发病率上升有关,所以有人认为雌激素可以预防冠心病,但不能用于治疗冠心病。曾经有人对610例雌激素功能不足者分两组进行观察,其中309例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301例用雌激素替代治疗,通过5年以上观察,认为用药者冠心病发病率为9.3%,不用药者高达28.5%,说明雌激素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但有人提出雌激素不能用于治疗冠心病,因为在动脉硬化晚期,血管壁斑块形成增厚纤维化,使用雌激素反而不利,因雌激素可增加凝血第Ⅶ及第X因子,加速血小板聚集,并使小血管内皮增生,内皮下纤维化等,有助血栓形成,所以预防冠心病还应从调理日常生活、保持乐观情绪及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入手。

合理的膳食调配对控制体重增长,又能控制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减轻体重,预防过分肥胖,有益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在调理日常生活中,必须戒烟。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因为吸烟能使血液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烟中还有有害物质能损害动脉内膜,使脂肪易于沉积。因此,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均高于不吸烟者,戒烟对预防冠心病十分重要。

既然行为性格与冠心病息息相关,预防冠心病就要注意自己的情志活动,要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并通过“养性”,改变自己火爆的脾气,对预防冠心病是有积极的意义。

预防冠心病不是中老年人的事,应从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提示了做父母者或做婆婆的更年期妇女要重视这一科学知识。冠心病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只是到成年后才出现心脏病症状。出生后20天的婴儿,主动脉壁上就可发现脂纹,出生到9岁可发现血管内膜逐渐增厚,10岁到19岁可见较明显脂纹,20岁至29岁就见斑块,40岁以后则可出现冠心病症状。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小开始,特别要预防儿童肥胖,虽然肥胖对儿童来说尚不是一种疾病,但儿童肥胖多数可延续至成年,并成为日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干预儿童肥胖已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部分,其办法是不要给婴幼儿吃过多的脂类食物如肥肉、奶油、巧克力糖等,避免孩子肥胖超过体重。还要培养孩子爱好运动的习惯,每天坚持户外活动。早期发现和控制儿童的高血压。并定期作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和尿糖等。总之,预防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应从婴幼儿期开始。

更年期妇女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属于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年期后的妇女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围绝经期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充分利用而蓄积,使血糖升高,同时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的异生糖原又得不到抑制,也使血糖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大量的糖。另一方面,平时摄食过多,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增多,可使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显示相对性不足,同样能使葡萄糖不能转变成糖原而贮存,故使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病的一般机理。但为什么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特别是妇女进入更年期之后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更年期体内激素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因而更年期易出现血糖上升,甚至发生糖尿病,所以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主要对象。

更年期妇女糖尿病多属原发性糖尿病,这是决定于更年期糖代谢特点。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性激素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特别是雌激素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而在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对胰岛素的刺激作用减弱,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影响糖的氧化和利用,因而引起血糖上升。另一方面,有人也认为生长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在起作用,它能使糖原分解、糖原异生,致糖代谢降低而出现尿糖。有些更年期妇女体力活动减少,使糖的氧化利用率降低,或进食增多,引起肥胖,体重增加。由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脂细胞增大,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密度减低,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都能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使血糖升高或出现尿糖。

更年期糖尿病的特点

更年期糖尿病多为原发性糖尿病,临床表现典型者可出现常常所说的“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和体重减轻)。但更年期妇女糖尿病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症状轻微,不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因此,常常要认真询问病史,才能发现糖尿病的其他临床特点为线索来提供诊断。例如,注意有无肥胖,将40岁以上妇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体重20%,应视为肥胖并列入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肥胖的更年期妇女伴有外阴瘙痒或皮肤瘙痒,或易生疮疖而难治愈,或有末梢神经炎者,都应高度注意有无糖尿病,应进一步检查或作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取得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

更年期糖尿病的治疗

更年期糖尿病大多数不是胰岛素依赖型,所以病情较轻,即使是病情较重,饮食控制疗法,包括控制饮食的数量和质量,都能控制病情发展。饮食控制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但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控制饮食要与控制体重相结合,所以总热量摄入不能超过需要量。根据病情、体重、工作性质,将每日主食控制在250克至450克,减少脂肪摄入,适当进食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及牛肉干等。(2)要适当限制进食含糖分的食物,少吃含脂肪及胆固醇多的食物,以植物油代动物油,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多吃。(3)根据自己平时膳食的习惯及喜欢吃什么食物和不喜欢吃哪些食物,制定自己食谱,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单调无味。(4)控制饮食和调节自己食谱是否合理,就要靠病人自己学会检测尿糖方法,并根据检测尿糖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膳食,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判断自己控制饮食是否合理。

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运动来促进代谢物质的转运、激素的调节及生化和组织化学的变化。由于运动时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过高的血糖下降。此外,运动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感染,又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减轻和推迟动脉硬化。但运动不要在胰岛素高峰时间和感饥饿时进行,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要注意适度的运动量,以运动后不感疲劳为宜,逐渐增加运动量,并要持之以恒。

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更年期糖尿病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病情较轻,所以一些口服降血糖药物都有很好的疗效,如磺脲类有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双胍类有降糖灵及降糖片等。对病情较重者,胰岛素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必须遵照医生的意见进行用药。药物治疗糖尿病如出现低血糖,就应到医院就诊治疗。